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春梅

作品数:4 被引量:30H指数:3
供职机构:延安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黏膜
  • 2篇结肠
  • 2篇结肠炎
  • 2篇溃疡
  • 2篇溃疡性
  • 2篇溃疡性结肠炎
  • 2篇溃疡性结肠炎...
  • 1篇蛋白
  • 1篇蛋白酶
  • 1篇调节性
  • 1篇调节性T细胞
  • 1篇氧化性应激
  • 1篇叶酸
  • 1篇英夫利西
  • 1篇应激
  • 1篇预后
  • 1篇源性
  • 1篇沙利度胺
  • 1篇年龄
  • 1篇年龄段

机构

  • 4篇延安市人民医...
  • 1篇陕西学前师范...

作者

  • 4篇范春梅
  • 1篇贺小莉
  • 1篇王建馗
  • 1篇白雪峰
  • 1篇王晓华

传媒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陕西医学杂志
  • 1篇现代药物与临...
  • 1篇临床医学研究...

年份

  • 3篇2018
  • 1篇201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胃黏膜癌变过程中叶酸对G-17和PG的影响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胃黏膜癌变过程中叶酸对胃泌素-17(G-17)和胃蛋白酶原(PG)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24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与240例低级别上皮内瘤样变患者,将不同类别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2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叶酸治疗。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慢性萎缩性胃炎及其伴肠化生、Hp阳性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低级别上皮内瘤样变及其伴肠化生、Hp阳性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叶酸可以通过影响G-17和PG水平来抑制胃黏膜癌变进程,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王建馗范春梅贺小莉
关键词:胃黏膜癌变叶酸
不同年龄段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26例 UC 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青年 UC 患者病变范围以全结肠为主,肠外表现发生率为43.3%(26/60),较中老年患者(24.2%,16/66)明显增高(P =0.037)。中老年 UC 患者病变部位以远端结直肠为主(59.1%,39/66)。青年组患者病情程度重于中老年组(χ2=9.846,P =0.007)。两组患者均未发现中、重度异型增生和癌变。结论青年 UC 患者临床表现相对较重,病变以全结肠为主,肠外表现发生率高;中老年组临床表现相对较轻,病变以远端结直肠为主,肠外表现发生率低。
白雪峰范春梅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青年人老年人
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对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氧化-抗氧化失衡、肠道黏膜屏障和临床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9
2018年
目的:观察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对老年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氧化-抗氧化失衡、肠道黏膜屏障和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将82例老年UC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40例)和对照组(n=42例),对照组给予美沙拉秦肠溶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制剂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记录两组的临床疗效,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改良Mayo评分、氧化应激和肠黏膜屏障指标的变化;记录两组生活质量、复发率。结果:观察组临床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改良Mayo评分系统单项(排便次数、便血、内镜发现、总体评价)和总分值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治疗后以上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MAD、DAO和D-乳酸水平均显著降低,SOD水平升高,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的炎症性肠病生存质量问卷(IBDQ)中的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功能、社会功能和总评分均显著升高,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补充外源性维生素D可显著缓解老年UC患者病情,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复发率,改善生活质量,其机制可能与其促进氧化-抗氧化平衡,保护肠道黏膜屏障有关。
陈风慧王晓华范春梅
关键词:氧化性应激预后
沙利度胺联合英夫利西治疗克罗恩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2018年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英夫利西治疗克罗恩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5月—2018年5月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82例克罗恩病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91例。对照组患者首次给予注射用英夫利西单抗3 mg/kg,然后在首次给药后的第2、6周各给予一次相同剂量。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口服沙利度胺片,50 mg/次,2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8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简化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血清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2.42%、92.31%,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一般情况评分、腹部包块评分、伴随疾病评分、腹痛评分、腹泻评分和总分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这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白蛋白(ALB)均显著增加,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辅助性T细胞(Th)17/调节性T细胞(Treg)比值、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均显著降低,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ALB高于对照组,CRP、ESR、TNF-α、Th17/Treg比值、VEGF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沙利度胺联合英夫利西治疗克罗恩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可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减轻组织炎症损伤,纠正Th17/Treg免疫失衡,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范春梅陈风慧
关键词:克罗恩病红细胞沉降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