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廷勇
- 作品数:96 被引量:456H指数:13
- 供职机构:山东省肿瘤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乳腺癌保乳术后部分乳腺三维适形放疗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4
- 2007年
- 目的探讨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自主呼吸控制(ABC)辅助部分乳腺三维适形放疗的方法、剂量学特点和近期疗效。方法ABC辅助CT模拟定位,获得适度深吸气呼吸控制(mDIBH)状态下CT图像。银夹标记的范围勾画为肉眼靶区(GTV),GTV外扩15 mm作为计划靶区(PTV),采用6 MV X线4个野非共面照射,处方剂量为34 Gy分10次5d完成。计算GTV、PTV、PTV占患侧全乳的比例,100%、95%、90%等剂量线分别包括PTV百分比,34.0、27.2、20.4、13.6、6.8 Gy照射剂量分别包括的患侧乳腺体积百分比、患侧肺和健侧肺及心脏Dmean、D5、V20。评价急性放射性皮肤反应和乳房美容效果,观察局部肿瘤控制和生存率。结果PTV与患侧乳腺体积比值的平均值为14.88%。90%等剂量线包括的PTV平均值为92.54%。100%处方剂量包括患侧乳腺体积的平均值为17.23%,20%处方剂量包括患侧乳腺体积的平均值为46.11%。患侧肺Dmean、D5和V20平均值分别为1.97、9.25 Gy和1.58%。心脏Dmean、D5和V20分别为0.65、2.82 Gy和0.85%。放疗后1个月急性皮肤反应为0级12例、1级5例。放疗后6个月评估美容效果满意率达100%。放疗后1年局部肿瘤控制率和1年无瘤生存率均为100%。结论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ABC辅助三维适形放疗部分乳腺是可行的,但病例选择标准、技术规范、剂量分割及对远期美容效果、局部肿瘤控制和远期生存的影响有待进一步探讨和观察。
- 李建彬范廷勇卢洁马志芳王永胜邵倩刘娟邢军白瞳
- 关键词:自主呼吸控制
- 锥形束CT引导自主呼吸控制保乳术后三维适形部分乳腺外照射术腔中银夹位移的研究被引量:15
- 2008年
- 目的锥形束CT(CBCT)引导测定术腔中银夹位移以探讨保乳术后三维适形部分乳腺外照射(EB-PBI)临床靶体积(CTV)外扩到计划靶体积(PTV)的边界。方法自主呼吸控制(ABC)辅助行CT模拟定位扫描,获取适度深吸气呼吸控制(mDIBH)状态CT图像,分别勾画和标记术腔中4个选定银夹,并勾画所有银夹构成的术腔作为肉眼靶体积(GTV)。每次照射前获取ABC辅助mDIBH状态下2次CBCT扫描图像。每次获取CBCT图像后先与计划CT图像自动匹配,在自动匹配基础上对选定银夹进行手动匹配。获得选定银夹在左右、上下、前后各个方向的位移数据,依据获取的数据分别计算选定银夹放疗分次内和分次间群体系统误差的标准差和群体随机误差的标准差及总体系统误差和总体随机误差的标准差,依据公式M=2.5∑总+0.7σ总计算各个选定银夹在各个方向上由CTV外扩到PTV所需要边界大小。结果最上层银夹LAT、LNG、VRT方向由CTV到PTV的外扩边界分别为9.2、6.4、12.0mm,最近胸壁层银夹为8.1、8.0、11.7mm,最外侧银夹为9.8、7.7、12.5mm,最下层银夹为9.8、7.7、12.5mm。结论ABC辅助mDIBH状态下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自动加手动配准可准确显示银夹位移,为EB-PBI的PTV边界确定提供了依据。
- 刘翠翠李建彬范廷勇白瞳孙涛余宁莎尹勇刘同海张英杰
- 关键词:自主呼吸控制锥形束CT
- 三维CT与四维CT确定胸段食管癌计划靶体积比较研究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 比较基于三维CT (3DCT)和四维CT (4DCT)构建的胸段食管癌原发肿瘤计划靶体积(PTV)的位置及体积差异性。方法 43例胸段食管癌患者于同次CT模拟定位时序贯完成3DCT和4DCT扫描。通过4DCT获取自由呼吸状态下靶区中心点三维方向最大位移,依据靶区位移不均匀外扩获取PTV 3D ,常规外扩获取PTV conv ,PTV 4D 则通过4DCT的10个时相靶区融合获得。结果 胸上、中、下段食管癌患者PTV3D和PTVconv与PTV4D中心点位置差异三维方向上中位数均〈03cm,PTV4D/PTV3D分别为0.80、0.88、0.71,PTV4D/PTVconv分别为0.67、0.73、0.76(χ2=-3.18、-2.98、-3.06,P=0001、0003、0002)。胸上、中、下段食管癌PTV3D与PTV4D靶区相似度中位数分别为0.87、0.90、0.81,PTVconv与PTV4D的分别为0.80、0.84、0.83(χ2=-3.18、-2.98、-3.06,P=0.001、0.003、0.002)。三组患者PTV3D及PTVconv对PTV4D的包含度差异均〈2%。胸上、中段食管癌PTV3D造成正常组织受照体积比PTVconv降低了11.81%、11.86%,胸下段食管癌增加了2.93%。结论 对胸中上段食管癌3DCT不均匀外扩构建的PTV与4DCT构建的PTV符合度较好,对胸下段食管癌常规外扩构建的PTV与4DCT构建的PTV符合度相对较为理想。
- 王玮李建彬张英杰范廷勇邵倩徐敏刘曙光戚焕鹏
- 关键词:计划靶体积食管肿瘤放射疗法
- 氟脱氧葡萄糖PET-CT对非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5
- 2005年
- 目的 通过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纵隔淋巴结术前氟脱氧葡萄糖(18FDG)PET -CT检查和术后病理结果比较,探讨18FDGPET- CT在判断N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淋巴结短径<10mm)方面的作用与价值。方法 12例经病理确诊的NSCLC患者术前行18FDGPET- CT检查,详细记录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主要探讨短径<10mm的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术后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纵隔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验证。可以做分析的淋巴结共有76个。结果 76个淋巴结中,病理证实为阳性6个,病理证实为阴性的70个。PET- CT共检出5个真阳性、6 7个真阴性、3个假阳性、1个假阴性淋巴结。PET CT的敏感性为83.3% ,特异性为95 .7% ,准确性为94 .7%。阳性预测值为6 2 .5 % ,阴性预测值为98.6 %。结论 18FDGPET CT对短径<10mm的纵隔淋巴结是否转移的判断是准确和可信的,对NSCLC患者治疗方案的制订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李万龙于金明范廷勇付政刘希斌仲伟霞张利民
- 关键词:纵隔淋巴结转移氟脱氧葡萄糖^18FDGPET-CTLC患者
- 胸段食管癌原发灶靶区位移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基于4DCT扫描探讨胸段食管癌原发肿瘤靶区(GTV)三维方向位移及其影响因素。方法65例胸段食管癌患者在自由呼吸状态下完成4DCT、3DCT模拟定位,获取呼吸周期中GTV左右(LR)、前后(AP)和上下(sI)方向位移,记录GTV上下缘与主动脉弓及隆突下缘、双侧膈顶距离。依据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病理类型、体积和长度分组,分析上述因素对GTV位移的影响及肿瘤上下缘位置差异与位移相关性。结果GTV在LR、AP、SI方向位移分别为0.15、0.12、0.34cm,胸下段GTV在LR及AP方向位移明显大于上、中段(P=0.036、0.014),SI方向相似(P=0.123)。性别、年龄及体重指数差异对GTV位移无影响(PLR=0.46、0.96、0.73,PAP,=0.924、0.594、0.865,Psl=0.955、0.264、0.139),肿瘤长度差异仅对LR方向位移有影响(P=0.014);GTV位移与淋巴结存在与否无相关性(P=0.502、0.665、0.815),但与其上下缘距离气管隆突距离呈负相关(P=0.000—0.014)。结论平静呼吸状态下胸段食管癌GTV的sI方向位移最大,而年龄、性别、体重等及纵隔转移淋巴结存在与否并不影响靶区外扩范围,靶区分次内外扩范围应参照肿瘤分段及食管癌与气管隆突的毗邻关系。
- 王玮李建彬戚焕鹏邵倩张英杰范廷勇徐敏王金之
- 关键词:食管肿瘤放射疗法影响因素
- 基于三种CT图像勾画的非小细胞肺癌靶体积比较研究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比较基于三维CT(3DCT)、四维CT(4DCT)和锥形束CT(CBCT)图像勾画所得非小细胞肺癌(NSCLC)靶区位置和体积差异。方法31例周围型NSCLC患者,序贯完成胸部3DCT和4DCT扫描,基于3DCT制定放疗计划,放疗首次拍摄CBCT,并基于骨性标志配准校正。在3DCT、4DCT的50%时相、最大密度投影(MIP)、CBCT图像上勾画得到GTV3D、GTV4D50%、IGTVMIP和IGTVCBCT对组间位移比较行Wilcoxon秩和检验,靶区位置及包含度比较行配对t检验,肿瘤三维运动相关性行Pearson法分析。结果肺上叶组GTV3D、GTV4050%、IGTVMIP与IGTVcBcT比值分别为0.77、0.84和1.10(P=0.004、0.005、0.07);中下叶组比值分别为0.67、0.65和1.17(P=0.001、0.001、0.020)。全组患者GTV4050%与IGTVCBCT比值与肿瘤三维运动呈负相关(P=0.012)。全组患者IGTVcBcT对GTV3D、GTV4050%、IGTVMIP包含度分别为0.65、0.65和0.62,IGTVcBcT对GTVMIP包含度与IGTVcBcT对GTV3D或GTV4050%包含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5、0.167),而GTV3D、GTV4D50%、IGTVMIP对IGTVc哪包含度分别为0.47、0.49和0.67,IGTVMIP对IGTVc哪包含度大于GTV3D或GTV4050%。对IGTVCBCT包含度(P=0.000、0.000)。结论CBCT图像包含的肿瘤运动信息量明显大于3DCT图像,但略小于4DCT韵MIP图像。即使3DCT、4DCT与CBCT配准校正后也有可能导致较严重的脱靶,这是基于CBCT进行循证靶区和计划修正所需注意的。
- 李奉祥李建彬邵倩范廷勇徐敏张英杰戚焕鹏尚东平余宁莎
- 保乳术后部分乳腺外照射术腔中银夹所构成几何体中心位移的研究
- 目的:探讨由于呼吸运动造成的银夹构成的几何体中心的三维方向的位移及其差异。方法:对自2004至2009年接受保乳术后部分乳腺外照射的27例乳腺癌患者所采集的适度深吸气、自由呼吸、深呼气各两套CT图像共6套CT图像,相同呼...
- 张秋实李建彬卢洁徐敏范廷勇张英杰邢军
- 关键词:保乳术后呼吸时相乳腺外
- 希罗达同步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被引量:4
- 2006年
- 观察希罗达同步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的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回顾性分析入组接受治疗的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82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三维适形放疗(3DCRT)组(RT组)40例,3DCRT同步口服希罗达组(XRT组)42例。3DCRT分割剂量2~3Gy/次,5次/周,总剂量45~58Gy/15~29次3~6周。XRT组自放疗开始之日起口服希罗达1000mg,2次/d,直到放疗结束。XRT组CR率为16.6%,PR率为38.1%,总有效率为54.7%。RT组CR率为10.0%,PR率为15.0%,总有效率为2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13,P=0.006。XRT组与RT组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33.3%和19.1%,无肿瘤进展生存率分别为21.4%和16.6%,两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9和14个月。XRT组Ⅱ~Ⅲ级骨髓抑制12例(30%)并有3例发生手足综合征(7.5%)。回顾性分析结果提示,希罗达同步三维适形放疗治疗恶性肿瘤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疗效明显,提高了总生存率,毒副反应可以耐受。
- 王巾帼李建彬张秀强张琳范廷勇卢洁
- 关键词:放射疗法适形
- 基于放疗中重复4D-CT扫描胸段食管癌肿瘤靶区体积变化的研究被引量:4
- 2013年
- 靶区确定及适应性修正是食管癌精确放疗的核心环节。放疗过程中靶区体积及位移变化是靶区修改和计划修正的依据,相对于三维CT(3D—CT),四维CT(4D—CT)扫描既可以获得不包含运动信息的肿瘤靶区,如基于单时相图像勾画所得大体肿瘤体积(GTV),又可以获得包含放疗分次内全部运动信息的肿瘤靶区,
- 王金之李建彬王玮戚焕鹏马志芳张英杰范廷勇邵倩徐敏
- 关键词:胸段食管癌肿瘤靶区体积变化大体肿瘤体积靶区确定靶区体积
- 青年期结肠癌并阑尾炎16例误诊分析被引量:1
- 1997年
- 青年期结肠癌并阑尾炎16例误诊分析张得君赖象权范廷勇齐宏光*报告16例以急性阑尾炎入院并手术治疗的青年期结肠癌患者,对其误诊原因进行分析,从中获得一些经验和体会。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共16例,男10例,女6例,年龄18~30岁...
- 张得君赖象权范廷勇范廷勇
- 关键词:结肠肿瘤阑尾炎误诊青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