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中尺度模式WRF(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对2005年5月31日发生在北京地区的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与观测的雷达回波、冰雹云移动路径和冰雹落区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城市和农田两种下垫面对雹云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城市下垫面的地面感热通量显著增加,有利于雹云的发展增强和大冰雹的形成,使地面累积降雹量增加,但对雹云移动路径影响不大。农田下垫面具有较大的潜热通量,局地蒸发强,有利于大量小冰雹的形成,云中冰雹含量增加,但降雹强度较弱,地面累积降雹量小。
文章基于近岸海洋数值模式ADCIRC (a parallel advanced circulation model for oceanic, coastal and estuarine waters)和近海波浪数值模式SWAN (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建立雷州市高分辨率的风暴潮?海浪耦合漫滩数值模型,并反演了对雷州市影响较为严重的1415号台风"海鸥"的风暴潮过程。经过对比分析得出,波浪对雷州市沿海海域的风暴潮产生重要影响。然后以8007号台风路径为基础,构造了7个不同等级共35组台风风暴潮案例,计算分析出不同等级台风强度下雷州市风暴潮淹没范围及水深。900hPa等级下,雷州市淹没面积达到463.2km2。文章还构造了60组可能最大风暴潮事件集,计算得到雷州市可能最大台风风暴潮淹没范围及水深分布。在可能最大台风影响下,大量海水将漫过海堤,造成极其严重的淹没灾害,雷州市总的淹没面积可达602.0km2,其中465.8km2的淹没面积达到了危险性等级Ⅰ级,淹没水深大于3m。雷州市东岸的淹没灾害大于西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