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刚
- 作品数:38 被引量:284H指数:13
- 供职机构: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广州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广州市科技攻关项目广州市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哲学宗教化学工程更多>>
- 广州市自然界白纹伊蚊携带登革热病毒情况分析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通过对广州地区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进行携带登革热病毒情况的调查,从传播媒介的角度探索该地区登革热流行的来源和特点。方法采集广州市各区新旧疫点附近的白纹伊蚊幼虫标本,饲养为成蚊后提取蚊虫总RNA,用登革热病毒特异引物经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进行病毒核酸检测,并对阳性结果反应产物进行序列测定。结果在荔湾区逢源街(2006年8月)、从化市邓村(2007年4月)和白云区云溪(2007年5月)各检出1宗登革热病毒核酸阳性蚊虫标本。其中荔湾区逢源街和从化邓村标本的RT-PCR产物经过序列测定证实为登革热病毒Ⅰ型。结论广州地区登革热病毒可能在自然界白纹伊蚊种群中长期存在。
- 江毅民严子锵胡志刚李成玲詹希美郑小英
- 关键词:白纹伊蚊登革热病毒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 登革病毒感染对白纹伊蚊生理生态特性的影响
- 2009年
- 目的了解登革病毒感染对白纹伊蚊生理、生态以及对杀虫剂敏感性的影响。方法观察比较通过胸腔接种方式人工感染登革病毒的白纹伊蚊和胸腔注射生理盐水的对照组蚊虫的死亡率、产卵量、孵化率、子代发育情况,以及对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敏感性。结果两组蚊虫在死亡率、存活时间、产卵量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方面的差异不显著。结论登革病毒感染能够增加白纹伊蚊的死亡率并降低蚊虫的产卵能力。
- 江毅民严子锵胡志刚李成玲伍浩荣
- 关键词:登革病毒白纹伊蚊生理生态特性
- 广州地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幼虫密度指数变动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5
- 2010年
- 目的掌握本地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幼虫密度指数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变动的预测预报提供依据。方法对广州市不同生境的白纹伊蚊幼虫密度进行全年监测及调查,对幼虫密度变动规律及其与气候、环境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广州地区,白纹伊蚊幼虫在全年各月份均发育繁殖,幼虫密度高峰主要分布于5~8月份,其密度变动与气温、雨量和孳生地环境状况有关。气温是影响白纹伊蚊种群密度变动的主要因素,而雨量对白纹伊蚊幼虫密度消长的影响程度取决于白纹伊蚊孳生地在不同环境分布。结论广州地区白纹伊蚊自然种群幼虫密度变动规律与气候因素和孳生地分布环境有关,分析白纹伊蚊幼虫密度的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建立白纹伊蚊种群预测预报模型具有重要意义。
- 严子锵胡志刚江毅民李成玲麦伟麟伍浩荣曹虹张复春
- 关键词:白纹伊蚊影响因素
- 白纹伊蚊经交配传递登革1型病毒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06年
- 目的验证登革病毒在传播媒介白纹伊蚊间经交配传递的可能性。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与携带登革病毒蚊虫交配后的异性不带病毒蚊虫及其子代,观察它们是否获得病毒。结果与垂直感染获得病毒的雄蚊交配后的不带病毒雌蚊及其子代检测结果出现阳性,而与垂直感染获得病毒的雌蚊交配后的不带病毒雄蚊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雌性白纹伊蚊能够通过交配获得病毒,并传给子代;而雄性白纹伊蚊通过交配没有获得病毒。
- 江毅民严子锵胡志刚李成玲
- 关键词:白纹伊蚊登革病毒
- 广州市医疗单位非典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情况
- 2004年
- 胡志刚麦伟麟严子锵林耀坤胡世潮郑建鹏周秀珍王鸣
- 关键词:医院内感染消毒
- 广州市近年来登革热及其媒介防治情况分析被引量:19
- 2009年
- 目的分析、评价广州市近年来4次登革热疫情及其媒介防治的情况与效果。方法收集、分析本地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采用布雷图指数、标准间指数、叮刺率等方法监测和调查白纹伊蚊密度。结果4次流行共发生2286例本地病例,疫情最早首发于5月,最晚终止于12月,发病高峰在8—10月,共出现40个暴发疫点,累计流行614d。经过积极的防治,白纹伊蚊幼虫密度呈下降趋势。布雷图指数从2002年的11.99降到2007年的4.64,标准间指数从2003年的4.45降到2007年的0.54。但在登革热高发季节,白纹伊蚊幼虫的密度指数仍处于危险的阈值范围。使用速杀型杀虫剂对疫点进行超低容量喷雾灭蚊,对成蚊的杀灭率达98.2%。对农村、城中村、社区等3种类型疫点的控制历时分别为10.3、49.4、56.6d(P〈0.01)。结论登革热疫情的控制,必须坚持以及时、快速、全面、反复地杀灭媒介伊蚊成蚊为主导,辅之以全面落实清除、控制孳生地的措施。要不断探索、完善对媒介伊蚊(尤其是成蚊)的监测方法和手段,以客观、科学地评估防治的效果。
- 胡志刚严子锵江毅民李成铃伍浩颖麦伟麟胡世潮龙芝美
- 关键词:登革热
- 白纹伊蚊对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调查被引量:26
- 2014年
- 目的了解广州市登革热媒介白纹伊蚊对3种常用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现状,为合理使用杀虫剂提供依据。方法在广州市3个区采集白纹伊蚊幼虫,在实验室繁殖1-2代后,采用WHO成蚊滤纸接触法,观察蚊虫死亡率,测定其对3种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的抗药性。结果荔湾区白纹伊蚊成蚊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菊酯产生了抗性;天河区和从化区成蚊对氯菊酯敏感,而对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则具初步抗性。结论对于此次试验中的3个区来说,在氯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这3种杀虫剂中,氯菊酯的药效较好,天河区和从化区成蚊对此较为敏感,可作为目前首选使用的杀虫剂;从化区成蚊整体上来说对这3种杀虫剂的敏感性较高;天河区成蚊对于高效氯氰菊酯、溴氰菊酯抗药性强于从化区,荔湾区成蚊对于3种杀虫剂抗性最强。
- 徐建敏梁雪莹严子锵胡志刚江毅民李成玲
- 关键词:白纹伊蚊抗药性杀虫剂
- 广州市蟑螂的种群分布与构成变化趋势分析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了解广州市城区蟑螂的种群分布及构成变化,为合理灭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粘捕法进行监测,晚放晨收,每月监测1次;对捕获的蟑螂进行计数和分类鉴定;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2年的监测数据表明广州市城区有蟑螂2科2属5种,其中,主要是德国小蠊、美洲大蠊、澳洲大蠊,占98.48%~100%;德国小蠊在各种环境类型下,渐渐替代美洲大蠊,成为优势种群;在餐饮以及居民环境类型下,优势种群由美洲大蠊过渡到德国小蠊。结论自2006年起,广州市城区蟑螂优势种群已由美洲大蠊转为德国小蠊,且在各种环境类型下均占绝对优势,提示蟑螂防治重点及方法应随优势种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 徐建敏胡志刚梁雪莹李成玲江毅民严子锵
- 关键词:蟑螂种群分布
- 灭蚊幼缓释包防治白纹伊蚊幼虫的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评价倍硫磷缓释包防治白纹伊蚊幼虫的效果。方法应用生物测试法测定药剂敏感性,气相色谱法测定药物释出浓度,模拟现场法评价防治效果。结果广州市各地区的白纹伊蚊幼虫对倍硫磷敏感,抗性倍数均在2以下。在半年内,不换水情况下投放在2 L水中倍硫磷颗粒剂和倍硫磷缓释包平均释出药物分别为5.73和0.242 mg/L,变异系数分别为50.12%和40.33%;每周换1次水情况下投放在2 L水中倍硫磷颗粒剂和倍硫磷缓释包平均释出药物分别为1.965和0.087 3 mg/L,变异系数分别为215.73%和92.21%;两种包裹方式均能致死受试的试虫,但缓释包比颗粒剂释出药物更稳定;倍硫磷缓释包控制野外小型积水容器的白纹伊蚊幼虫可长达1年以上,而颗粒剂只有不到半年的防效。结论倍硫磷缓释包适合广州地区白纹伊蚊的应急控制。
- 胡志刚严子锵李成玲张国锋
- 关键词:白纹伊蚊登革热倍硫磷
- 广州地区农村登革热旧疫点白纹伊蚊密度消长特点分析被引量:13
- 2012年
- 目的探索广州农村登革热旧疫点白纹伊蚊密度特点及消长规律。方法在农村设立监测点对自然环境中白纹伊蚊幼虫及成蚊密度进行长期连续监测。结果农村中白纹伊蚊幼虫孳生地以室外环境为主,全年皆可在积水容器中检出幼虫,白纹伊蚊幼虫和成蚊密度消长与季节密切相关。结论以室外孳生地为主的农村地区白纹伊蚊种群易受气候因素影响,幼虫密度高峰与成蚊密度高峰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其规律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江毅民严子锵胡志刚李成玲
- 关键词:登革热白纹伊蚊密度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