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锦龙
- 作品数:37 被引量:95H指数:5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福柯理论视野中的话语——从《知识考古学》谈起被引量:5
- 2010年
- 话语是当前国际文化文学批评领域里最常用的术语之一。此术语近几十年之所以如此流行,与法国当代杰出思想家福柯对它独辟蹊径的深刻阐发分不开。文章通过细读福柯集中阐述此术语的力作《知识考古学》,论述了福柯对此术语的功用、含义、性质、特点以及基础的阐发和界说,提出它是福柯用来拆解和重构人类已有的知识形态的最基本的操作平台,具有显著的解构主义色彩。
- 肖锦龙
- 关键词:解构话语档案权力
- 德里达论生命本体——从他对普绪克的再阐释谈
- 2021年
- 20世纪后期发生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如冷战、柏林墙倒塌、海湾战争等震撼了人类。人们惊愕之余,深刻意识到了意识形态的巨大影响力和严重危害性,对之产生了深重疑惑厌恶情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正像英美当代著名哲学家批评家艾略特(Elliot)、科尔布鲁克(Colebrook)等反复指出的,西方理论界开始自觉"抵制理论",抵制意识形态观照,将思想重心转向"物质、生物、公共政治"(1),转向"活物、身体、大众、情感、喜好、政治、伦理"(2).
- 肖锦龙
- 关键词:厌恶情绪生命本体德里达
- 近三十年西方文学理论研究的新动向
- 2020年
- 正像很多西方当代思想理论家异口同声指出的,20世纪末西方哲学思想和理论批评领域又发生了一次重大转型:崇尚文化话语和理论的时代悄然离去,重视事物和实践的时代赫然来临。
- 肖锦龙
- 关键词:文化话语西方文学理论西方哲学思想异口同声
- 格林布拉特与新历史主义莎剧批评
- 2012年
- 新历史主义的创始人格林布拉特的莎士比亚戏剧批评是格氏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大厦的基础性工程,也是西方莎士比亚批评领域里的划时代成果。那么,格林布拉特戏剧批评的独到之处何在?特色是什么?批评界普遍认同新历史主义权威阐释者阿拉姆·威瑟(H.AramVeeser)的观点,认为它的特色是用“文学和非文学‘文本’相互参照、循环阐释”的方法解读文学作品,事实上,这只是格氏的莎剧批评以及其新历史主义批评的外在表征,
- 肖锦龙
-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文学批评莎剧戏剧批评莎士比亚文学作品
- 重写和重写学——后结构主义文学史研究方法探论被引量:3
- 2016年
- 文学史研究是建构文学知识体系的最基本方式。历史上主要有背景主义和形式主义两派。两派各执一端,都有严重缺陷。究其根由,是由两派研究者根深蒂固的逻格斯中心主义二元对立思想方式造成的。如果换一种思路,从后结构主义的二元互补思想观点出发看问题,我们就会看到,所有的文学话语文本都是在重写其他话语文本的基础上形成的。与之相应,最适当的文学史研究方法莫过于集中考察一种文学话语文本与前话语文本之间的动态复杂关系的方法,即"重写学"。重写学主要包括辨析一个文学话语文本与前话语文本的异同、解释它为什么重写后者、阐发它的内容和意义价值、确定它的成就和地位等四个环节。它是一种取背景主义和形式主义之长,避二者之短的比较完善的研究方法。
- 肖锦龙
- 关键词:文学史形式主义
- 互文性与莎士比亚戏剧的解构被引量:2
- 2012年
- 后结构主义互文戏剧是英国当代剧坛上一种重要的戏剧形式。从它的代表作《罗森格兰兹和吉尔登斯吞之死》和《李尔》可以明显看到,它既不同于莎士比亚式的现实主义戏剧话语形式,也不同于由贝克特等代表的现代主义戏剧话语形式,它是一种有别于过去的各种话语形式的独特话语形式。它的具体陈述方式是:从重写经典话语文本入手,对之进行脱胎换骨式的改造,将之转换成新的话语文本。简而言之,解构经典。
- 肖锦龙
-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互文性解构现实主义戏剧现代主义戏剧戏剧形式
- 从莱辛的《金色笔记》看她的小说创作理念被引量:5
- 2011年
- 莱辛的《金色笔记》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作品。从小说创作理论的角度看,它完全可以当作一部思考如何写小说的小说来读。莱辛在这部作品中首先借主人公安娜对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形式的模拟和评论彻底否定了过去的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小说创作模式,接着借安娜对理想小说形式的理论阐发和写作实验创立了一种新型的小说创作模式。
- 肖锦龙
- 关键词:现实主义现代主义
- 论《霍克斯默》中的后现代空间建构观念被引量:1
- 2017年
- 英国当代杰出作家阿克罗伊德的代表作《霍克斯默》有一个突出特色就是聚焦于伦敦的一大空间景观,即六座基督教大教堂。作品表面上表现的是人们建构空间景象和空间物体的过程和情景,实质上用文学隐喻方式揭示了世界空间的建构法则。作品明确表达了阿克罗依德的后现代空间建构观念,深刻反映了西方当代知识界关于空间的最新看法,具有重大思想认识价值。
- 肖锦龙
- 关键词:后结构主义
- 德里达论文学语言——以《罗米欧与朱丽叶》为范例
- 2023年
- 语言的实质是什么?文学语言是怎么样的?这是德里达前期理论探索的核心问题。1971年,他发表了名作《签名事件背景》,对英美言语行为理论进行了解构主义改造,提出了解构式的语言理论,明确指出,语言不是记录事物的工具,而是以言做事的行为,是述行性的。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他发表了两篇文学理论专论《格言错乱》和《“这种被称作文学的奇怪机制”:与德里达的访谈》,指出文学语言是一种独特的以言做事的行为方式。它的独特性在于:不是整体有序化的,而是分离零乱化的;不是统一一体化的,而是矛盾双重化的。德里达给这种独特的文学语言形式取了一个新名字叫“格言”。他借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对之作了极充分的论证说明。德里达的这种文学语言理论观念一举突破了千年传统,旷古烁今,很值得我们深入研讨开发。
- 肖锦龙
- 关键词:德里达语言言语行为理论格言
- 补充、隐喻、重复——解构视野中的文学和现实关系被引量:7
- 2008年
- 文学与现实的关系问题是文学批评领域里的核心问题。对之解构主义者作出了深刻而独到的阐释。因内学界普遍认为,解构主义否定语言符号的指称功能,否定文学反映生活和表现作家意识的功能,割断了文学与现实的联系,是极端的形式主义批评流派。文章通过细读解构主义的三巨头德里达、德.曼、米勒的相关论述,具体阐发了解构主义关于文学与现实关系问题的基本看法,指出解构主义者和传统的理论批评家们一样一贯认为文学以现实为存在依据,根本无法脱离现实,文学是现实的摹本,不同仅在于在他们那里文学不再是依附性的而具有独立的地位,文学在摹仿表现现实的过程中进一步替代重构了现实,将之转换成了另一种东西,打造出了新现实。国内学界对解构主义的文学与现实关系学说产生了严重误解。这种误解的严重性在于它严重妨碍了人们对文学的独立地位和巨大功效的深入把握,因而很有认真反思的必要。
- 肖锦龙
- 关键词:解构主义隐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