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学伟
- 作品数:103 被引量:2,644H指数:24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仁、义、礼的道德框架及其实践限制——知识社会学的考察
- 2024年
- 儒学对中国历史、社会与文化具有重大的且不可比拟的影响,但对于如何评价这一影响却有很多分歧,褒贬不一。长期以来,儒学主要是被作为一种思想流派进行阐述与认识的;近代以降,西学东渐,儒学亦被归入哲学、伦理学或思想史等学科进行研究。但回顾儒学产生的时代背景便可以发现,儒学本具有“救世”之意。儒学既然要“救世”,自然就有其政治抱负和社会建构的一面。从这一点来讲,社会学所关心的儒学不在于这个学说说了什么,而在于它建构了一个怎样的真实社会,或对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实际影响。
- 翟学伟
- 关键词:政治抱负知识社会学思想流派儒学西学东渐社会建构
- 社会信用:人性假设与制度安排被引量:5
- 2011年
- 信用是社会存在的根基,它源于人类自身不能单独抵御自然和人为的灾害。信用通常以社会交换的形式加以体现,交换则建立于信息获取之上,而支撑信息真假的则是道德和伦理,后者成为社会的底线。社会底线通常由人性的假设把守着,不同的人性假设引导着不同制度设计的方向。比较而言,西方社会的人性假设是救赎式的,中国社会的人性假设是在人心内部寻求善或恶。相应地,西方制度设计有宗教式的考验意味,而中国制度设计既唱高调,又实际提防,最终把其控制落实到了惩恶优待的机制上。所有这些均可以通过日常所见的制度设计表现出来。总之,中国文化中的人性假设问题是中国社会信用危机的根源。
- 翟学伟
- 关键词:社会信用人性假设救赎
- 关系理论的演变、评议及其展望——构建中国社会学话语体系背景下的思考被引量:1
- 2023年
-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当前的一大学术热点,但相关研究相对滞后,总体上仍面临着如何从理论上解释“中国故事”的现实困境。“关系”是学界特别是社会学界力图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所倚重的一个核心概念。通过对关系研究历程的简单回顾和梳理,我们大致可以看到三条线索:本土化研究、西方理论依附与人类学研究。基于对上述线索的追踪和评析,可以发现,关系研究的理论建构存在两种发展的可能:一是从特殊性走向一般性,即回到抽象层次,将特定的社会行为模式提升为一般性的社会行为模式;二是从中华文化传统中孕育出现代研究。这两种理论方向均可视为对上述研究的继承与发展。
- 翟学伟
- 关键词:话语体系
- 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概念、个案及其分析被引量:26
- 2002年
- "关系”已成为解释中国社会运作的一个重要概念 ,然而为什么中国人如此注重关系的建立 ,却研究得不够深入。本文为此提出一个“日常权威”的概念。通过对这个概念的分析 ,可以看出 ,中国人如此热衷于讲“人情”与“面子”是因为他们能将其作为一种交往工具 ,以此来获得他们的日常权威。显然 ,日常权威具有一种嵌入式的特点 ,它表达了任何一个想拥有权威或资源的个体为了实现这一目的 ,先需要将自己嵌入一种特定个人关系网络中 ,借此才可能拿到本来不属于他的权威。日常权威的运作使得角色与地位、规范与制度变得形同虚设 。
- 翟学伟
- 关键词:中国社会个案
- 传统性与现代性:中国人社会心理与行为模型的建立及其嬗变被引量:1
- 2005年
- 有关中国人社会心理与行为的研究,长期以来存在着不同侧面、角度、观点及其纷争。而建构它的模型需要其逻辑地整合各自的合理之处,由此发展出更佳的解释途径。本文认为,中国人的社会行为产生于农耕文化及相关的社会背景之中,并将天命观作为其合法性的基础。其中尤以家庭结构及其运作最为根本。由此运作可以推导出社会行为四要素及其配合,进而也可以看出中国人思想与行动上的情理性和变通性之特点。而关系运作正可谓是实践这些特点的最佳途径。其中内含的原则及其作用一旦同官本位意识相结合,便构成了一种由关系与权力共同作用的心理与行为模型。伴随着中国现代化及改革开放的进程,虽说这一模型正在发生嬗变,但作为社会与文化心理的积淀,它的存在不但是长期的,而且还会变通出新的方式来。
- 翟学伟
- 关系与谋略:中国人的日常计谋被引量:30
- 2014年
- 谋略是由中国文化脉络所滋生的一种心智及其行为,是依照阴阳思维方式演化而成的。其研究价值不但在于其内容的深邃,还来自于它不同于西方社会科学方法论与知识论之发展。有关中国人谋略的研究不能只关注于它如何争夺利益的一面,还应该看到它在一种社会结构中所形成的适应性方面。由于中国文化假定人心可以相通,日常互动又具有长时效性与低选择性的特征,因此其互动计策便会在以和谐为目标的阳性中表现为隐忍、人情、面子、情境中心、玩阴招等阴性特点,进而演化出戏剧性的特征。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有关谋略的现象不是博弈论可以讨论清楚的。
- 翟学伟
- 为什么社会学本土化要“窄化”?——对周晓虹教授的几点回应被引量:12
- 2020年
- 社会学本土化的"窄化"并不是社会学心理学化。依照西方社会学的划分,"关系"研究或许处于微观研究层面,但在中国社会学的研究框架下,它们既是微观研究,也是宏观研究。本文认为,所谓社会学本土化需要"窄化",是期待能把本土化的成就限定在"学理性"的范围内,而不是对这一门学科的引进过程,包括各种学术活动、专业规模及服务于社会等进行叙述。社会学即使不本土化也可以在其研究和实践中做很多事情,但不能据此就把本土化的含义加以扩大,而只能限定于知识贡献。虽然社会学在中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从现有的学术积累上看,"关系"研究更加凸显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特征,而且以国际社会科学的研究、引用和评价来看,中国社会学的亮点也更多地聚焦在"关系"方面。当然,社会学本土化的内容不限于此,任何学理性的探讨都值得尝试和鼓励。
- 翟学伟
- 关键词:本土化心理学化知识学理性
- 跨文化、翻译与社会科学本土化--兼论儒家的西方遭遇被引量:5
- 2022年
- 文化差异导致了跨文化中的翻译活动。不同文字间的学术交流本指望通过语言转换实现对源语地文本之理解,却因母语特点而不能得到忠实的再现。无论是利玛窦等西方传教士努力向西方世界翻译儒家经典,还是严复等中国知识分子试图向中文世界翻译《天演论》及一系列西方概念等,其翻译中的文化策略与自我矫正造成知识本土化之发生。所谓翻译的对等性,应具备跨文化语义上的一致性。由于自然科学在其学术共同体中建立了共同的符号系统,故实现了这一点。可在人文与社会科学领域,由于翻译活动始终面临创造性反叛,使源语地的文化观念或文本中的原有立场、内在框架与基本假定在转译中都发生了某种程度的改变。
- 翟学伟
- 关键词:翻译策略儒家经典
- “断亲”为何?--试论中国人际关系的变迁被引量:2
- 2024年
- 当前中国社会出现的断亲现象,理论上可区分为宏观意义上的一般性解释、中层意义上的跨文化以及社会学本土化中的“关系性”解释。从人情与面子的研究框架出发予以审视,以往的各种理论均倾向于从社会结构角度解释这一现象,即认为“断亲”是由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所引发的社会流动导致的个体化结果。而人情与面子的研究框架则将此种社会现象指向行动主体的主观意图,即如果一个人的地方社会网络能够给其带来充沛的社会资源,那么他不会采取“断亲”行为;当一个人从其原有的地方网络中无法获得他所要的社会资源,或此资源已派不上用场时,其依附性便随之消失。但这并不意味着关系本身不再重要,因为现代性社会生活会使人们在自己的生活或事业领域重建自己的社会网络,“断亲”只是表示与旧有的亲属网络不再发生联系。
- 唐甜甜翟学伟
- 关键词:社会转型
- 中国社会中的日常权威
- 翟学伟
- 关键词:社会史中国社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