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田春慧

作品数:17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邯郸市眼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河北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手术
  • 5篇弱视
  • 5篇内斜
  • 4篇远视
  • 4篇刺激法
  • 3篇单眼
  • 3篇单眼形觉剥夺
  • 3篇形觉剥夺
  • 3篇视皮层
  • 3篇手术矫正
  • 3篇皮层
  • 3篇小儿
  • 2篇视力
  • 2篇视皮质
  • 2篇皮质
  • 2篇斜视
  • 2篇疗效
  • 1篇单眼剥夺
  • 1篇蛋白
  • 1篇蛋白质

机构

  • 7篇邯郸市眼科医...
  • 3篇天津市眼科医...
  • 1篇邯郸市第三医...

作者

  • 11篇田春慧
  • 4篇雷秀丽
  • 3篇王玉川
  • 3篇陈霞
  • 3篇陈静
  • 3篇孙志彬
  • 2篇林锦镛
  • 2篇连丽英
  • 1篇任芬花
  • 1篇白玉
  • 1篇袁瑞芝

传媒

  • 3篇临床合理用药
  • 2篇中华眼科杂志
  • 2篇临床眼科杂志
  • 2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眼科研究

年份

  • 2篇2022
  • 5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1
  • 2篇2010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Neuritin基因在单眼剥夺成年大鼠视皮层中的表达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研究单眼剥夺(MD)视皮层neuritin mRNA的表达。方法35只Wistar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MD组和反缝合(RS)组,缝合14日龄大鼠右眼睑建立MD模型,RS组大鼠缝合单眼至90日龄时进行反缝合,并持续暴露于灯光中6、12、24、48 h和1周,其余2组大鼠至90日龄时直接取左侧大脑视皮层,采用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所有大鼠视皮层neuritin 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不同组大鼠视皮层中neuritin mRNA表达量的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235,P<0.05)。MD组大鼠视皮层中neuritin mRNA的表达量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97,P<0.05);RS 6 h组大鼠视皮层中neuritin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M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28,P<0.05)。RS12、24、48 h组大鼠视皮层中neuritin 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M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0.046,t=-0.064,t=-0.065;P<0.05)。Neuritin mRNA的表达在实验24 h达到高峰,然后逐渐下降,但RS1周组与MD组neuritin mRNA的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0.037,P<0.05)。结论Neuritin mRNA在MD成年大鼠和RS不同时间大鼠视皮质表达呈动态变化,提示年龄超过视觉发育敏感期的MD成年大鼠的视皮层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
田春慧陈霞陈静王玉川
关键词:单眼形觉剥夺视觉发育
手术矫正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手术矫正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远视内斜合并弱视患儿124例(158只眼)随机分为研究组62例(78只眼)和对照组62例(80只眼)。研究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同时采用手术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同时采用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进行治疗。对比2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患儿视力改善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2组视力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儿视力均较治疗前好转,但研究组视力好转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手术矫正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对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进行治疗,疗效好,具有个性化、趣味性,患儿易坚持,费用较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赵秋富刘静田春慧班景飞
关键词:视力
调节训练治疗矫正视力低下疑似弱视患儿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我院门诊2014年至2015年诊治患儿116例(232只眼),年龄7~11岁,患儿年龄均在视觉发育期,都有最佳矫正视力下降,眼部检查无器质性病变,但均无异常视觉经验,不能诊断为弱视,本研究称为矫正视力低下疑似弱视患儿。此类患儿不能按弱视治疗原则治疗,我们通过调节训练治疗该类患儿取得了非常好的疗效。
连丽英田春慧雷秀丽任芬花袁瑞芝白玉
关键词:弱视患儿疗效分析视力低下疑似器质性病变
小儿先天性内斜视的手术时机对斜视矫正效果影响
2022年
本次研究对象为小儿先天性内斜视患儿,探讨不同手术时机的矫正效果。方法:选取68例内斜视患儿,根据年龄分组,常规组(>2岁患儿)与观察组(≤2岁患儿)各34例。组间展开对比。结果:实施手术治疗后,不足2岁的患儿术后不同时间段的眼位更优,但与年龄超过2岁患儿的眼位对比差异并不显著(P>0.05);年龄不足2岁的患儿家属满意度更高,与年龄超过2岁的患儿家属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先天性内斜视患儿实施手术治疗主张早期治疗,最晚不要超过24个月,早期治疗对于患儿视力恢复具有重要意义,且早期治疗可显著提高患儿家属满意度,值得推广。
雷秀丽孙志彬田春慧
关键词:手术时机
77例复视病因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复视是指相同物体的形象落于注视眼黄斑部,但落于斜眼黄斑外的视网膜上,感觉为两个物像[1],是临床上常见主诉,其病因复杂,种类繁多,临床上极易误诊,积极寻找病因是治疗的关键。我们将2013年1月2013年12月间斜弱视门诊所就诊的77例以复视为主诉的患者发病原因及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
雷秀丽孙志彬田春慧连丽英
关键词:病因分析下直肌外展神经麻痹上直肌外直肌同视机
手术矫正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对患儿血清无机元素水平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观察手术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对患儿血清无机元素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3月-2015年1月就诊的远视内斜合并弱视患儿62例作为研究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手术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并选择同期入院体检的健康儿童62例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对照组儿童、研究组患儿治疗前后血清Zn、Fe、Cu、Ca、Mn、Se水平。结果治疗前后血清Zn、Ca、Mn、Se水平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Fe、Cu水平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血清Zn、Fe、Cu、Ca、Mn、Se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手术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能有效地降低血清Ca、Mn水平,增高血清Zn、Se水平,且对血清Fe、Cu水平无影响。
赵秋富刘静田春慧班景飞
手术矫正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的远期疗效观察
2016年
目的观察手术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的远期疗效。方法将124例远视内斜合并弱视的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2例。研究组采用手术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对照组采用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治疗结束后随访2组患者的远期疗效。结果研究组患儿治愈率和无效率为56.96%和7.59%,显著优于对照组24.36%和33.33%(P<0.05),其中屈光不正性患儿治愈率和无效率为61.43%和5.71%,显著优于对照组27.54%和27.54%(P<0.05),中度弱视患儿治愈率和无效率为59.18%和2.04%,显著优于对照组10.42%和12.50%(P<0.05)。结论手术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的远期治疗效果优于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适合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应用。
赵秋富刘静田春慧班景飞
关键词:手术弱视
观察改良近穹窿部结膜切口用于小儿斜视矫正手术的临床效果
2022年
探讨改良近穹窿部结膜切口用于小儿斜视矫正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4例斜视患儿,随机分组,常规组(角膜缘梯形结膜瓣切口)与观察组(改良近穹窿部结膜切口)各42例。组间展开对比。结果:经手术治疗后,两组泪液分泌量、泪膜破裂时间均降低,且观察组更优(P<0.05);两组患者角膜荧光染色评分升高,且观察组更高(P<0.05);两组斜视角度均有所缩小,观察组更优(P<0.05);两组治疗效果对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更高(P<0.05);较之常规组,观察组发生率更低(P<0.05)。结论:在小儿斜视矫正手术中实施改良近穹窿部结膜切口,有助于改善泪膜功能稳定性以及斜视角度,疗效显著,患者术后不良反应较少,值得推广。
雷秀丽孙志彬田春慧
关键词:小儿斜视矫正手术
手术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的效果观察
赵秋富刘静田春慧班景飞
该课题观察了手术联合自律空间频率刺激法治疗小儿远视内斜合并弱视的效果。将该院收治的远视内斜合并弱视患儿124例(158只眼)随机分为研究组62例(78只眼)和对照组62例(80只眼)。研究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同时采用手术联...
关键词:
关键词:弱视
Neuritin蛋白在单眼形觉剥夺成年大鼠视皮层表达的研究
2011年
目的研究正常、单眼形觉剥夺和反转缝合成年大鼠视皮层Neuritin蛋白的表达,探讨成年大鼠视皮层是否具有可塑性。方法实验研究。35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N90)组,单眼形觉剥夺(MD)组和反转缝合(RS)6、12、24、48h组和RS1周组,每组5只。两种照度昼夜明暗交替时间约为12h/12h。MD组和RS组于出生后14d制作右眼形觉剥夺模型,RS组大鼠单眼形觉剥夺至90Et龄时进行反转缝合后并持续暴露于光中6h、12h、24h、48h和1周,其余两组大鼠至90日龄时直接取左侧大脑视皮层。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Neuritin蛋白在正常、单眼形觉剥夺和反转缝合成年大鼠视皮层中的表达变化。Neuritin蛋白的A值和Neuritin阳性细胞数在7组大鼠视皮层中表达的总体差异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的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N90、MD、RS6h、RS12h、RS24h、RS48h、RS1周组Neuritin蛋白平均吸光度分别为0.1097±0.0136、0.0259±0.0057、0.04751±0.0069、0.05189±0.0057、0.0649±0.0055、0.0835±0.0097、0.0845±0.0098(F=105.57,P〈0.05),染色阳性细胞数分别为163.90±5.82、142.00±3.65、150.00±5.46、152.10±5.04、156.40±5.25、156.40±6.04、155.80±6.54(F=15.39,P〈0.05)。MD组大鼠视皮层中Neuritin蛋白的表达量均低于N90组。RS6、12、24、48h组和RS1周组大鼠视皮层中Neuritin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高于MD组。结论Neuritin蛋白在单眼形觉剥夺成年大鼠和反转缝合不同时间大鼠视皮层表达呈动态变化,提示年龄超过视觉发育敏感期的单眼形觉剥夺成年大鼠的视皮层仍具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
陈霞田春慧陈静王玉川林锦镛
关键词:神经肽类形状知觉视皮质神经可塑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