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育胜
- 作品数:29 被引量:140H指数:6
- 供职机构:揭阳市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脑屏障紧密连接在人脑胶质瘤中的变化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 探讨人脑胶质瘤血脑屏障(BBB)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的变化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 方法 将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8年至2009年切除的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标本分为3组:正常脑组织组(n=6)、低级别胶质瘤组(n=11)与高级别胶质瘤组(n=10),采用透射电镜观察标本BBB紧密连接的超微结构特征,应用免疫荧光双标染色和RT-PCR分别检测标本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和Claudin-5 mRNA的表达. 结果 电镜结果 显示正常脑组织微血管相邻内皮细胞间可见连续条带状的紧密连接.细胞间未见裂隙.低级别胶质瘤中多数微血管内皮细胞间可见连续的紧密连接,未见明显窗口形成.高级别胶质瘤中微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破坏严重,内皮细胞间可见明显裂隙;免疫荧光双标染色结果 显示正常脑组织中微血管内皮细胞上有大量Claudin-5表达.低级别胶质瘤中微血管内皮细胞上Claudin-5表达略为下降,而高级别胶质瘤中微血管内皮细胞上无明显Clandin-5表达;RT-PCR结果 显示高级别胶质瘤Claudin-5 mRNA表达低于正常组脑组织和低级别胶质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脑胶质瘤发生发展过程中.胶质瘤细胞可以导致BBB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的表达下降及BBB紧密连接结构的破坏,而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5这一分子元件的表达下降可能是紧密连接结构受到破坏的重要分子机制.
- 卢建侃陈祎招柯以铨徐如祥姜晓丹王育胜张发兵孙新林
- 关键词:神经胶质瘤血脑屏障CLAUDIN-5
- 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的预后影响因素被引量:1
- 2024年
- 目的探讨影响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至2023年6月揭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0例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男38例、女42例,年龄(53.28±2.81)岁,入院至手术时间(1.96±0.52)d,临床表现:剧烈头痛48例,轻度头痛31例,意识障碍26例。所有患者均行显微手术夹闭治疗,根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术后随访6个月,分析其临床资料,应用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对患者预后进行评估,采用χ^(2)检验,以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80例患者均随访成功,其中预后良好59例(73.75%),预后不良21例(26.25%);两组年龄、性别、动脉瘤长径、手术时间、出血次数、入院至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术前Hunt-Hess分级、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术后脑血管并发症、术后颅内感染、Fisher分级为影响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影响显微手术夹闭治疗前循环破裂动脉瘤患者预后的因素较多,主要与术前Hunt-Hess分级、GCS评分、术后颅内感染等密切相关。
- 陈泽鑫陈泽鑫王育胜蔡跃豪蔡跃豪
- 关键词:显微手术夹闭预后
- 夹闭术与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短期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比较夹闭术与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患者的短期疗效及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02—2020-06揭阳市人民医院62例前循环动脉瘤患者,其中2019-02—2019-10行夹闭术患者31例为夹闭术组,2019-11—2020-06行栓塞术患者31例为栓塞术组。比较2组手术的疗效、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生活质量。随访3个月~1 a,比较2组预后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栓塞术组手术和住院时间小于夹闭术组,栓塞术组住院费用、生活质量高于夹闭术组(P<0.05)。栓塞术组预后良好93.55%,预后差3.23%,死亡3.23%;夹闭术组预后良好90.32%,预后差6.45%,死亡3.23%。夹闭术组和栓塞术组格拉斯哥预后分级(G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栓塞术组脑梗死发生率6.45%,脑血管痉挛发生率35.48%,脑积水发生率32.26%,总发生率70.97%;夹闭术组脑梗死发生率3.23%,脑血管痉挛发生率41.34%,脑积水发生率19.35%,总发生率64.52%;夹闭术组和栓塞术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夹闭术和栓塞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的短期疗效相当,但栓塞术手术时间、住院时间短,对脑组织损伤较小,治疗费用较高。根据有无禁忌证、对开颅手术接受程度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进行个体化治疗。
- 王育胜陈泽鑫洪映标蔡洁波彭晖蔡跃豪
- 关键词:动脉瘤前循环夹闭术栓塞术
- 改良匀速腰大池外引流装置治疗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72例分析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 探讨改良匀速腰大池外引流装置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将72例GCS评分<8分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随机分组,实验组采用由腰穿持续外引流系统、头皮针、输液器和电脑输液泵自制改良的匀速腰大池装置持续引流,对照组行腰穿脑脊液置换治疗,其他治疗基本相同.比较两组病人昏迷程度GCS评分(5 d及10 d),脑脊液澄清时间、颅内感染发生率,脑积水发生率,出院后3个月GOS评分.结果 治疗后实验组病人昏迷程度GCS评分(5 d及10 d)及脑脊液澄清时间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颅内感染、脑积水及出院后3个月GOS评分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改良匀速腰大池外引流装置能准确调节引流速度,有效快速清除血性脑脊液,缩短治疗时间,并避免过度引流而出现脑疝或过缓引流不畅所致堵管,具有"操作简单、疗效好、安全性佳"等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 蔡洁波洪映标罗武锋王育胜蔡跃豪方耿娜
-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
- 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结合高压氧治疗颅内动脉瘤及术后并发脑血管痉挛的因素分析被引量:16
- 2021年
-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结合高压氧(HBO)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并对术后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5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82例颅内动脉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血管内介入栓塞术治疗,研究组予以血管内介入栓塞术结合HBO治疗,HBO治疗每次30 min,每天1次,10 d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GCS评分及CVS发生率,采用多因素分析患者术后并发CVS的因素。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GC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而CVS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VS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年龄(OR=2.776,95%CI:1.379~5.589)、Fisher分级(OR=2.765,95%CI:1.454~5.259)、蛛网膜下腔出血次数(OR=3.022,95%CI:1.519~6.013)。结论:血管内介入栓塞术联合HBO治疗颅内动脉瘤患者的疗效较好,可改善患者的意识障碍,在介入术前对合并CVS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以采取措施避免患者术后并发CVS。
- 王育胜洪映标蔡洁波彭晖陈泽鑫蔡跃豪
- 关键词:高压氧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痉挛影响因素
- 一种基于神经外科临床的颅骨破开修复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神经外科临床的颅骨破开修复装置,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病患的颅骨术后,通过颅骨破开修复装置来实现颅骨的修复,使颅骨的手术处正常的生长,然而现有技术中的颅骨破开修复装置大多为穿戴式的防护套,其结构较为简...
- 王育胜罗武锋陈泽鑫洪映标方耿娜蔡洁波陈秋宏
- 文献传递
- 大骨瓣减压术治疗50例重型颅脑损伤体会被引量:7
- 2014年
- 目的:探讨大骨瓣减压术在抢救重型颅脑损伤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笔者所在科室应用大骨瓣减压术治疗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按术后半年GCS恢复标准,疗效良好25例,中残10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7例。结论:大骨瓣减压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救治中效果优于常规去骨瓣开颅术,可明显降低死亡率、致残率。
- 李汉城邱平华黄谷王育胜
- 关键词:重型颅脑损伤大骨瓣减压术
- 30~40mL高血压脑出血锁孔血肿清除术与内科保守疗法的疗效比较被引量:41
- 2016年
- 目的比较锁孔血肿清除术与内科保守疗法治疗30-40mL高血压脑出血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疗效的差异。方法将揭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4年1月至2015年9月收治的5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出血量为30-40mL)根据患者病情及个人、家属的治疗意愿进行分组,分为锁孔血肿清除术组(n=31)和内科保守疗法组(n=27),比较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出院时、3个月后神经功能障碍(主要为肢体功能障碍)情况以及恢复结果。结果锁孔血肿清除术组平均住院时间[(7.4±2.3)d]、住院费用[(36296.28±5292.12)元]与内科保守疗法组[(14.5±5.1)d、(41769.48±6342.83)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时锁孔血肿清除术组恢复良好29例,恢复较差2例;内科保守疗法组恢复良好20例,恢复较差7例,其中2例因脑水肿加重行开颅去骨瓣减压手术。3个月后锁孔血肿清除术组生活自理16例、轻度偏瘫11例、中重度偏瘫4例.内科保守疗法组则分别为9、13、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99,P=0.001)。结论锁孔血肿清除术治疗30-40mL幕上高血压脑出血时,较内科保守疗法可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以及有更好的近期、中期疗效。
- 王育胜柯以铨洪映标蔡少明黄正华黄谷谢乐辉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 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在症状性颈动脉中度狭窄治疗中的应用
- 2021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在症状性颈动脉中度狭窄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9年7月-2021年1月揭阳市人民医院诊治的30例症状性颈动脉中度狭窄行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的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比较手术前后患者认知情况、脑血流动力学参数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术后患者延迟回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的语言功能、注意力及计算力、即时记忆、定向力评分及MMSE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的定向力、延迟记忆、抽象思维、命名、视空间/执行能力评分及MoCA总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和术后的语言、注意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患者的RI、PSVICA/PSVCCA、EDV、PSV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有25例患者脑缺血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有5例患者脑缺血症状有所好转或改善。术后1个月随访,手术成功率100%。结论: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在症状性颈动脉中度狭窄的治疗中能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临床治疗效果显著,意义重大。
- 王育胜张洪钿洪映标钟柱陈泽鑫彭辉陈协宏蔡洁波蔡跃豪
- 颈部牵伸训练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患者居家康复中的应用
- 2023年
- 目的研讨颈部牵伸训练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患者居家康复中的应用。方法采用前后对比研究方法,选取在揭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三区由同一组医生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18年12月至2021年6月CEA术后出院患者20例为对照组,2021年8月至2023年6月CEA术后出院患者20例为观察组。对照组女9例、男11例,年龄(70.15±9.49)岁,采用常规出院前健康教育和出院后常规颈部活动及随访;观察组女7例、男13例,年龄(70.22±9.55)岁,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颈部牵伸训练居家康复进行干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颈部功能障碍指数、疼痛评分、满意度、依从性的差异。统计学方法采用χ^(2)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观察组患者训练第30天颈部功能障碍指数低于对照组[(4.28±3.37)比(8.73±4.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14,P=0.002);观察组患者训练第30天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2.13±0.31)分比(4.85±0.6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16,P<0.001);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0%(20/20)比60.00%(12/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86,P=0.006);观察组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100.00%(20/20)比70.00%(14/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22,P=0.027)。结论颈部牵伸训练在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患者居家康复中具有显著应用价值,可推广。
- 方耿娜卢丽冰谢梦娜谢漫黄琼珊林楚东王育胜林芳
-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