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江
- 作品数:18 被引量:67H指数:5
- 供职机构: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德国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文学社会学更多>>
- 王元化访谈录
- 2010年
- 此次访谈于2007年1月22日下午3点至4点15分进行,地点在上海衡山路庆余别墅。这是令人终身难忘的一次访谈。电话里,元化先生说病后初愈,只能谈半个小时。那天下着细雨,上楼见到元化先生,感觉他比2005年时老了许多。他指了指自己的左眼,说这只眼睛还有充血。他先时给我们每人赠送了一本他的著作作为纪念。一谈起来,就收不住,结果访谈时间超过了1个小时。我们表示歉意,他说,还是很高兴,能与人聊聊。今将这一访谈整理成篇,聊以表达对先生的敬意和思念。
- 王元化王维江舒秦玉凤韦凌
- 关键词:访谈录
- 薛焕与普鲁士东亚外交特使团
- 2009年
- 作为条约口岸城市,上海既没有发生广州式的士绅拒绝入城事件,也没有遭遇天津式的英法列强武力胁迫签约的压力。而太平军对上海的逼围,恰好为地方政府与在沪洋人的合作创造了契机,上海官员的洋务业绩由此引人瞩目,薛焕就是这样被时势造出来的洋务英雄。光环掩饰下的他,实际上是个精于夤缘进取而昧于国际事务的庸碌之辈。以两面派的手法,既博取洋人欢心,又赢得朝廷信任,这是薛焕仕途成功的奥秘。
- 王维江
- 关键词:对外交涉
- 1861年:普鲁士外交特使团报告中的上海
- <正>[译者案语]与英、法等老牌欧洲的帝国相比,德意志诸王国是中华帝国姗姗来迟的客人。1861年3月,当这位客人不请自到,前来叩门时,连当时总理衙门的领袖恭亲王奕诉也不知"PO-LO-Su"(普鲁士)在何方,在"改革开放...
- 王维江吕澍
- 文献传递
- 张佩纶:悲情“清流”被引量:5
- 2008年
- 北人张佩纶喜交南人为友,这是对传统"南北之争"说的质疑;他同时为政见相左的李鸿藻和李鸿章的密友,这是对道不同不相谋的挑战。人是社会动物,促成人际交往的因素是多样的:乡谊、年谊、世谊、同寅、同门、姻亲;人也是文化动物,同气、同好,更是加深友谊的催化剂;人更是政治动物,利益博弈最终决定人缘疏密。张佩纶试图以大胆搏击而刷新吏治、振作洋务,反而酿成由辉煌到悲凉的仕途悲剧。悲情的张佩纶,再次证明了"清流"人物来路的庞杂、建言动机和政见的分歧。
- 王维江
- 关键词:诗才姻亲政见
- 从德语文献看1861年中普通商条约的签订被引量:1
- 2011年
- 近代中国和普鲁士的最初官方往来是1861年通商条约的签订。汉语文献对这一过程的描述较为简略,学者的相关研究也付之阙如,德语文献里则有当事人的详细记载和官方考察报告的正式表述。本文即以德语文献为依据,试图勾勒出中普通商条约的全过程,进而分析清廷以及总理衙门大臣与普鲁士人交往的心态及其对外认识的水平。
- 王维江
- 关键词:总理衙门
- 邓承修:另类“清流”被引量:2
- 2007年
- 政治背景和科甲出身,决定了"清流"的交往圈子。这一交往圈子又影响决定了"清流"的建言方式和内容。作为这一圈子之外的邓承修,以另一种建言方式,同样跻身到"清流"的行列。邓承修的仕途成败,折射出"清流"来源的复杂性和建言内容的多歧性,也反映了慈禧和枢臣启用"清流"人物的两难心态。
- 王维江
- 关键词:慈禧洋务
- 20世纪德国的汉学研究被引量:12
- 2004年
- 德国的汉学研究从 2 0世纪初开始 ,此前的汉学研究被称为“前汉学”;从 1 9世纪后半叶起 ,德国开始从前汉学向汉学转换 ,这一过程与德国在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战以后成为独立的学科 ;70年代以后 ,汉学成为一门显学 ,并且换了一个名字——中国学 ,更注重当代时事政治 ,经济 ,商业贸易的观察和研究。
- 王维江
- 关键词:汉学中国学
- 从慈禧到“清流”:同光中兴中的“声”与“色”被引量:4
- 2007年
- 中兴时代的官员是需要宣泄快感的,带给他们快感的是京戏及其名角儿。皮簧是声,名角是色。由于法律严禁宿娼狎妓,官员便以狎优为替代品。最高统治者慈禧喜好京戏,本为寻常的耳目之娱。但官员则借助于"上有所好",不断将精神层面的娱乐向物欲层面转变。从同治皇帝到王公大臣,从封疆大吏到以年轻的翰詹词臣为主体的"清流"们,"选歌"为表,"征色"为实。绕过律例的约束而合法腐败,以声色为媒介而夤缘攀援。这是纵情声色的实质。尽管"清流"以其文学才华为狎优贴上了风雅的标签,将燕饮赏戏和问学议政混为一体,形成了京师官场的新风尚,但风尚的背后,仍掩盖不住法纪松懈、人心无定的新现实。中兴的同光,也是"声"与"色"的同光。
- 王维江
- 关键词:慈禧京剧
- 张之洞与德国人被引量:3
- 2010年
- "清流"时期的张之洞,由名士而跻清要;督抚时期的张之洞,由洋务而成名臣。名士必有异言异行,名臣必有异常政绩。所谓内外有别,张之洞对待国人的异言异行,不一定适用于外人;文化背景不同,外人对张之洞异言异行的反应,肯定也不同于国人。无论如何,张之洞与德国人的交往史,既表现出他的为政手段,又显露出他的对外认识和洋务水平。
- 王维江
- 关键词:张之洞德国人洋务
- 从翻译到教授——德国第一代学院派汉学家的养成被引量:2
- 2012年
- 德国第一代汉学教授是从外交翻译官中养化生成的。政治和学术无法一直保持同心同德,但也并非不能相克相生。体制约束着学院派汉学家的成长,体制也为汉学家的成长提供保障。德国三位外交翻译官向汉学教授转化的成功和失败,体现出时代变迁与个人职业选择的互动关系。
- 王维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