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芳
- 作品数:25 被引量:40H指数:4
- 供职机构: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医学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蛋白质组学分析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分析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的蛋白质组学,寻找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方法选取2022年1—12月于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40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和40例健康志愿者,分别记作疾病组和健康组。通过高效液相色谱-质谱分析技术筛选出两组受试者血浆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蛋白;采用Blast2GO数据库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蛋白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采用STRING数据库对差异表达蛋白进行蛋白互作分析。结果健康组和疾病组受试者血浆中共筛选出34种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蛋白(差异倍数>1.2,P<0.05),与健康组相比较,疾病组患者血浆中有13种蛋白表达上调,21种蛋白表达下调;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差异表达蛋白主要位于细胞质内,通过干预抗原结合、肽结合、糖胺聚糖结合等分子功能(MF),参与中性粒细胞激活、免疫反应、蛋白级联激活、氧化应激等生物过程(BP);KEGG通路富集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参与了造血细胞谱系、Janus激酶(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子(STAT)信号通路、细胞黏附分子等代谢途径和信号转导通路;STRING在线数据库分析结果显示,核糖体蛋白S27a(RPS27A)、血红蛋白(Hb)和JAK蛋白与其他蛋白的相关度较高。结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患者差异表达蛋白主要富集于造血细胞谱系、JAK/STAT信号通路、细胞黏附分子等代谢途径和信号转导通路,参与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发生发展,RPS27A、Hb和JAK蛋白可能是诊断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的潜在蛋白标志物。
- 郭莉魏秀丽王继芳吴志敏苏婷婷任荣香王承华田丽丽
- 关键词: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蛋白质组学差异表达蛋白
- 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患者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及外周血RPR、DFR对血栓形成的预测效能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MPN)患者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及外周血红细胞分布宽度与血小板比值(RPR)、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比值(DFR)对血栓形成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内科收治的122例MPN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有血栓形成分为血栓形成组(n=37)和非血栓形成组(n=85)。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和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DFR、外周血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和RPR。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法分析MPN患者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应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评估外周血RPR、DFR对MPN患者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结果血栓形成组患者在年龄≥60岁、原发病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吸烟、高血压、脑卒中、既往血栓史比例和血红蛋白(Hb)、外周血白细胞(WBC)计数、RDW、DD、FIB水平方面高于非血栓形成组,而PLT计数明显低于非血栓形成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龄、既往血栓史、RDW≥18.01%、DD≥4.38 mg/L是MPN患者血栓形成的影响因素(P<0.05);血栓形成组患者外周血RPR、DFR分别为0.05±0.01、(1.23±0.39)×10^(-3),明显高于非血栓形成组的0.03±0.01、(1.08±0.25)×1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外周血RPR、DFR预测MPN患者血栓形成的AUC(95%CI)分别为0.812(0.798~0.826)、0.754(0.705~0.803),截断值分别为0.036、1.125×10^(-3),特异度分别为65.88%、57.65%,敏感度分别为91.89%、91.89%,两者联合预测的AUC为0.904(0.867~0.941),特异度为87.06%,敏感度为83.78%。结论MPN患者血栓形成与年龄、既往血栓史、RDW、DD有关。外周血RPR、DFR水平在MPN血栓形成患者中明显升高,对MPN患者血栓形成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 郭莉魏秀丽王继芳吴志敏
- 关键词:血栓
-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Ph+急性红白血病一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 目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Ph染色体阳性少见,该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对靶向药物伊马替尼反应较差,预后差。通过分析1例Ph+急性红白血病诊治过程并进行文献复习以提高对Ph染色体阳性的AML(Ph+AML)的认识,探讨其临...
- 王继芳符粤文刘生全王倩朱兴虎魏旭东宋永平
- 关键词:急性髓系白血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靶向药物
- 文献传递
- 小剂量地西他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的疗效及对IL-13、IL-18和IL-32的影响被引量:4
- 2018年
- 目的探讨小剂量地西他滨对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疗效及白细胞介素-13(IL-13)、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32(IL-32)水平的影响。方法以2015年1月—2017年1月在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60例MDS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的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地西他滨,对照组用药剂量为25 mg/(m^2?d),观察组为10 mg/(m^2?d)。比较两组治疗3个月后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的IL-13、IL-18和IL-32水平。结果两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和7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治疗前,两组的IL-13、IL-18和IL-3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的IL-13水平高于且IL-18和IL-32水平低于治疗前,同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IL-13水平高于对照组,且IL-18和IL-32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地西他滨对MDS的疗效明显,剂量为10 mg/(m2?d)时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可更有效改善免疫功能,并且更经济。
- 王继芳魏秀丽
- 关键词:地西他滨疗效
- 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联合VAD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观察
- 2019年
- 目的探究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联合VAD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0月~2018年9月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8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VAD化疗治疗,观察组给予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联合VAD化疗治疗。对比两组疗效、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及治疗前后T细胞亚群水平、血清β2-微球蛋白(β2-m)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观察组临床获益率为82.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2.50%(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4+/CD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β2-m、TNF-α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联合VAD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可显著降低血清β2-m、TNF-α水平,改善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疗效显著。
- 王继芳
- 关键词:小牛脾提取物注射液多发性骨髓瘤
- 一种血液内科用骨髓穿刺抽取装置
- 一种血液内科用骨髓穿刺抽取装置,有效的解决了穿刺角度不可调节的问题,包括底板,底板的上方设有一个支撑座,支撑座的上方设有一个升降杆,升降杆的内部设有一个滑杆,滑杆的顶端固定连接有一个导向筒,导向筒的内部设有一个键槽杆,键...
- 吴志敏魏秀丽郭莉王继芳李林霞
- 文献传递
- 多发性骨髓瘤外周血CMCs水平与并发髓外浸润的关系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外周血循环骨髓瘤细胞(CMCs)水平与并发髓外浸润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2月—2023年7月本院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初诊时是否并发髓外浸润将其进一步分为并发组(16例)和未并发组(64例)两组。比较两组外周血CMCs水平和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髓外浸润的影响因素,并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外周血CMCs水平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髓外浸润的诊断价值。结果并发组外周血CMCs、乳酸脱氢酶(LDH)、β2微球蛋白(β2MG)水平均高于未并发组(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MCs、LDH、β2MG升高均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髓外浸润的危险因素(P<0.05);经ROC曲线分析显示,外周血CMCs、LDH、β2MG单项及联合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髓外浸润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93.75%、87.50%、81.25%、75.00%,特异度分别为85.94%、81.25%、84.38%、89.06%,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28、0.898、0.848、0.931。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并发髓外浸润患者外周血CMCs水平较高,是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并发髓外浸润的危险因素,并且对患者并发髓外浸润的具有一定诊断价值。
- 田丽丽王继芳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髓外浸润影响因素
- 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观察被引量:9
- 2016年
- 目的 观察低剂量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效果。方法 选择2013年12月1日至2016年3月1日在我院收治的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给予地西他滨(25 mg/d×3 d)联合CAG方案治疗,观察20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0例患者中CR 10例,PR 5例,总有效率75%。1例患者出现Ⅰ度骨髓抑制,余患者出现Ⅱ~Ⅲ度骨髓抑制;5例出现肺部感染,其中1例因重症感染死亡。结论 地西他滨联合CAG方案治疗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可耐受,推荐为难治复发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选择方案之一。
- 王继芳魏秀丽郭莉任荣香田丽丽苏婷婷吴志敏
- 关键词:地西他滨
- DECP-T方案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观察
- 2016年
- 目的观察DECP-T方案治疗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的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5月1日至2016年5月1日在我院收治的难治复发多发性骨髓瘤患者24例为研究对象,给予DECP-T方案治疗,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24例患者中CR 2例,VGPR 2例,PR 7例,SD 7例,PD 4例,CR后复发2例,总有效率75%。结论 DECP-T方案为治疗复发难治多发性骨髓瘤的有效方案。
- 王继芳魏秀丽任荣香田丽丽苏婷婷吴志敏郭莉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复发难治
- 重组人白介素11治疗成人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的临床报告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介素11对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效果。方法:将31例成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环孢素、雄激素、造血生长因子,观察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17.6%,观察组总有效率42.9%,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重组人白介素11对成人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有效。
- 王继芳戴海豫
- 关键词:再生障碍性贫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