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秉林

作品数:22 被引量:49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宏力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易栓症
  • 4篇术后
  • 4篇哈萨克族
  • 4篇哈萨克族人
  • 4篇哈萨克族人群
  • 3篇动脉
  • 3篇动脉旁路
  • 3篇新疆哈萨克族
  • 3篇遗传性
  • 3篇遗传性易栓症
  • 3篇移植术
  • 3篇婴幼
  • 3篇婴幼儿
  • 3篇手术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3篇冠状动脉旁路
  • 2篇动脉旁路移植
  • 2篇动脉旁路移植...
  • 2篇新疆哈萨克族...

机构

  • 14篇河南宏力医院
  • 7篇新疆维吾尔自...
  • 4篇石河子大学
  • 1篇山东省医学科...
  • 1篇新疆医科大学...
  • 1篇济宁市第一人...
  • 1篇山东省立第三...

作者

  • 22篇王秉林
  • 6篇杨修成
  • 6篇王超
  • 5篇戈小虎
  • 5篇徐向明
  • 5篇刘珍珍
  • 4篇田广磊
  • 4篇程黎杰
  • 4篇李慧
  • 4篇常忠路
  • 3篇姜孝奎
  • 2篇慈红波
  • 2篇朱兵
  • 2篇方青波
  • 2篇任昊
  • 2篇朱锋
  • 1篇管圣
  • 1篇赛里木
  • 1篇赵韶华
  • 1篇朱峰

传媒

  • 3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中国医疗美容
  • 2篇心血管外科杂...
  • 1篇华夏医学
  • 1篇河南医学研究
  • 1篇中国普外基础...
  • 1篇深圳中西医结...
  • 1篇农垦医学
  • 1篇河南外科学杂...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中国民康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中华实用诊断...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 1篇河南医学高等...
  • 1篇临床研究

年份

  • 5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2
  • 3篇2011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眼轮匝肌切除联合外眦固定术治疗痉挛性下睑内翻的效果
2020年
目的分析眼轮匝肌切除联合外眦固定术治疗痉挛性下睑内翻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河南宏力医院2017年11月至2019年2月收治的64例痉挛性下睑内翻患者,按手术方案分为研究组(32例)与对照组(32例)。对照组接受眼轮匝肌切除治疗,研究组接受眼轮匝肌切除联合外眦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优良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研究组优良率[96.88%(31/32)]较对照组[78.13%(25/32)]高(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3.23%(1/31)]与对照组[10.00%(3/3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眼轮匝肌切除联合外眦固定术应用于痉挛性下睑内翻患者中,可提高优良率,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谭龙潭王秉林
改良V-Y推进皮瓣对面部皮肤肿瘤术后缺损患者的修复效果研究
2024年
目的探究改良V-Y推进皮瓣对面部皮肤肿瘤术后缺损患者的修复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河南宏力医院2020年2月至2023年2月收治的40例面部皮肤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患者,均接受改良V-Y推进皮瓣修复。结果40例患者皮片和皮瓣全部成活,其中创面为Ⅰ期愈合38例,并发皮瓣边缘部分坏死1例,经局部修剪换药后愈合;切口感染1例,经短期换药后愈合。随访1~12个月,失访1例,于术后1年复发3例,局部肿瘤复发1例,腮腺区淋巴结转移2例,均再次行根治性切除术治疗后行补充放疗,其余患者面部外形、功能均恢复良好36例,伤口美观满意度为94.44%(34/36)。结论改良V-Y推进皮瓣拓宽了V-Y推进皮瓣修复缺损的适应证,降低了术后一期继发性缺损及并发症发生率,皮瓣存活率高,且美观度好。
王秉林刘珍珍闫贞
关键词:皮肤肿瘤面部缺损皮瓣修复V-Y推进皮瓣
不同手术方式治疗小阴唇肥大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2024年
目的通过Meta分析系统评价改良楔形切除手术方式与单纯切除手术方式治疗小阴唇肥大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Ovid、Cochrane library英文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CNKI)、维普数据库、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通过设定参数及检索词、检索策略,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23年10月发表的上述两种手术方式治疗小阴唇肥大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提取的数据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5篇,共计421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改良楔形切除手术方式在术后Ⅰ期愈合率、满意度、瘢痕发生率、肿胀发生率显著优于单纯手术切除方式。结论改良楔形切除手术方式治疗小阴唇肥大在临床应用中能提高术后愈合率、满意度,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王秉林李慧刘珍珍
关键词:小阴唇肥大愈合率
局部皮下蒂皮瓣修复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一期切除术后缺损的效果及安全性
2024年
目的探究局部皮下蒂皮瓣对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一期切除术后缺损的修复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6年10月至2023年10月我院非黑色素瘤皮肤癌患者8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缝合(n=40),观察组采用皮下蒂皮瓣修复(n=40)。对比两组患者修复疗效、治疗后满意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患者修复疗效总有效率为95.00%大于对照组的75.00%(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满意度为97.50%大于对照组的80.00%(P<0.05);术后两组患者各项创面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更高,均有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50%低于对照组的27.50%(P<0.05)。结论对非黑色素瘤皮肤癌,于一期切除术后采用皮下蒂皮瓣修复的治疗方法,不仅可以提升患者术后愈合情况,还可以提高术后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安全性。
刘珍珍王秉林赵韶华顾静
关键词:一期切除术皮下蒂皮瓣
新疆哈萨克族人群遗传性易栓症流行病学调查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分析新疆哈萨克族人群遗传性易栓症的患病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检测1005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常住哈萨克族人群抗凝血酶Ⅲ、蛋白C、蛋白s活性及活化C蛋白抵抗值,分析该人群遗传性易栓症患病情况及相关因素。结果1005例新疆哈萨克族人遗传性易栓症患病率为31.0%,抗凝血酶Ⅲ缺乏症、蛋白C缺乏症、蛋白S缺乏症及活化C蛋白抵抗患病率分别为16.4%、14.9%、20.6%和7.8%;男性人群蛋白c、蛋白S活性值与女性人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哈萨克族人群遗传性易栓症患病率在年龄、吸烟量及新鲜蔬菜摄人量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量、年龄、新鲜蔬菜摄入量是哈萨克族人群遗传性易栓症的影响因素(OR=1.216,95%CI:1.061~1.393,P=0.005;OR=1.261,95%CI:1.U0~1.433,P=0.000;OR=0.665,95%CI:0.547~0.808,P=0.000)。结论新疆哈萨克族人群遗传性易栓症患病率较高,高龄、吸烟量大及新鲜蔬菜摄入量少是其影响因素。
朱锋戈小虎慈红波田广磊姜孝奎王秉林
关键词:遗传性易栓症流行病学患病率影响因素
普萘洛尔联合聚桂醇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2024年
目的:通过Meta分析对普萘洛尔合并聚桂醇硬化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分析与评价。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Ovid、Coherence英文数据库及万方、中国知网、维普中文,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通过设定参数及检索词、检索策略,检索自建库以来至2023年12月发表的口服普萘洛尔联合聚桂醇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的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对提取的数据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5篇,共计327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口服普萘洛尔联合聚桂醇局部注射治疗方案在治愈率、有效率、治疗时间方面显著优于单一口服普萘洛尔治疗方案,且联合用药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结论:口服普萘洛尔联合聚桂醇局部注射治疗婴幼儿血管瘤能提高治愈率和缩短治疗时间,且联合用药并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可以在临床应用中优先选择。
王秉林李慧刘珍珍
关键词:血管瘤普萘洛尔聚桂醇婴幼儿
新疆哈萨克族遗传性易栓症人群中活化C蛋白抵抗、蛋白C和蛋白S的联合缺陷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1)探究哈萨克族人群中是否存在PS缺陷和APC-R并存的患者,该患者的血浆内PS活性与APC-R值是否存在相关性;(2)探究哈萨克族人群中是否存在PC缺陷和APC-R并存的患者,该患者的血浆内PC活性与APC-R值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选择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常驻哈萨克族人群,测定该健康人群PC、PS活性及APC-R。结果:共纳入1 005名哈萨克族健康志愿者(男性332名,女性673名),平均年龄(41.13±11.50)。通过研究得出:PS缺陷和APC-R并存的患者有32例,这些患者血浆中PS活性与APC-R值存在显著正相关;PC缺陷和APC-R并存的患者有27例,这些患者血浆中PC活性与APC-R值存在正相关。结论:在新疆哈萨克族联合缺陷患者中,APC-R与PS缺陷、APC-R与PC缺陷可能相互存在关联,共同作用于血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朱锋戈小虎慈红波姜孝奎王秉林
关键词:遗传性易栓症哈萨克族人群
盐酸戊乙奎醚不同处理方式对体外循环术后大鼠肺损伤保护作用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9年
目的比较盐酸戊乙奎醚(PHC)不同处理方式对体外循环术后大鼠肺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50只,体重350~500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10):空白对照组(Shame组)、体外循环组(CPB组)、预处理组(Pre-PHC组)、后处理组(Post-PHC组)和联合处理组(Comb-PHC组)。Shame组仅行动静脉穿刺置管术,其余4组行CPB转流2h,Shame组和CPB组泵注与处理组相同容量的生理盐水。Pre-PHC组、Comb-PHC组在CPB开始前20min分别给予PHC 2mg/kg、1mg/kg;Post-PHC组、Comb-PHC组于左肺门开放时给予PHC 2mg/kg、1mg/kg。于CPB前30min(T1)、左肺门开放时(T2)、手术结束后1h(T3)、手术结束后4h(T4)经股动脉取血2ml行血气分析,计算氧合指数(OI)和呼吸指数(RI),并采用ELISA法检测血液中TNF-α、IL-6、IL-10水平。结果 Pre-PHC、Comb-PHC组在T2~T4时间点通气指标OR、RI,炎性指标TNF-α、IL-6、IL-10水平均优于CPB组;Post-PHC组在T3、T4时间点通气指标OR、RI,炎性指标TNF-α、IL-6、IL-10水平均优于CPB组。Comb-PHC组在T3、T4时间点通气指标OR、RI,炎性指标TNF-α、IL-6、IL-10水平均优于Pre-PHC组。Comb-PHC组在T2~T4时间点通气指标OR、RI,炎性指标TNF-α、IL-6、IL-10水平均优于Post-PHC组(P<0.05)。结论盐酸戊乙奎醚能够抑制CPB造成的急性肺损伤。通过对比不同的处理方式发现,预处理与后处理联合给药的方式能够发挥该药在CPB导致肺损伤中的最大保护效能。
李慧王秉林杨修成王超马忠辉
关键词:盐酸戊乙奎醚体外循环急性肺损伤后处理
冠状动脉内膜剥脱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治疗中的临床评价
2015年
目的总结冠状动脉内膜剥脱(CE)在冠心病心肌血运重建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7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行CABG术(36例);CE组:行CE+CABG术(40例),对比分析两组病例的围术期临床资料,术后1年心绞痛的缓解情况及冠状动脉CTA评价吻合口及桥血管通畅情况。结果 76例患者共接受移植血管162支,平均搭桥(2.1±0.8)支,同期行内膜剥脱43次,两组围术期资料及术后1年心绞痛症状缓解情况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54例患者接受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显示所有吻合口通畅率为95.0%,CE组与对照组吻合口完全闭塞率(22.2%vs.1.7%,P<0.01)及通畅率(77.8%vs.98.3%,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桥血管通畅率为88.3%,CE组与对照组桥血管完全闭塞率(22.2%vs.7.9%,P<0.01)及通畅率(77.8%vs.92.1%,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ABG术同期行CE可以增加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机会,提高冠状动脉再血管化程度,改善靶血管吻合口条件和治疗效果。
常忠路王秉林续宁杨修成王超程黎杰史博伦徐向明
关键词:内膜剥脱
A型肉毒毒素不同注射方式在单纯性咬肌肥大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 探讨A型肉毒毒素不同注射方式治疗单纯性咬肌肥大的效果。方法 选取80例单纯性咬肌肥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单次注射A型肉毒毒素,观察组连续注射A型肉毒毒素,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6、8、10、12个月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所有患者咬肌厚度;治疗后12个月调查2组患者对治疗效果的主观评价,并由两位专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治疗期间,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不同时间点、组间咬肌厚度的主效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各时间点咬肌厚度均低于治疗前,治疗后4、6个月咬肌厚度依次降低,治疗后8、10、12个月咬肌厚度相较于治疗后6个月逐渐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各时间点咬肌厚度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后1、4、6、8、10、12个月咬肌厚度逐渐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4、6个月2组间咬肌厚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8、10、12个月咬肌厚度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自主评估和专家评估Ⅰ级、Ⅱ级的比率高于对照组,评估Ⅲ级、Ⅳ级、Ⅴ级的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22.50%vs 2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注射A型肉毒毒素的治疗效果优于单次注射,能有效降低咬肌厚度,疗效持续时间超过12个月,且满意度较高,安全性较好。
刘珍珍王秉林闫贞
关键词:A型肉毒毒素注射方式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