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涛
- 作品数:46 被引量:82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 术中电生理监测辅助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 林国中王涛
- 跨中线经椎前间隙入路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血管旁路移植治疗颈总动脉闭塞
- 2023年
- 目的总结跨中线经椎前间隙入路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血管旁路移植治疗颈总动脉闭塞的技术要点,评估其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针对1例症状性的左侧颈总动脉闭塞患者,在全身麻醉下行右侧锁骨下动脉-左侧颈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经颈前间隙建立人工血管的经过通道,总结此手术技术治疗颈总动脉闭塞的技术要点及手术效果。结果该例患者的手术时间为205 min,术中出血量为30 ml。经椎前间隙入路行右侧锁骨下动脉-左侧颈总动脉人工血管旁路移植术后,左侧颈内动脉血流恢复通畅,术后无过度灌注综合征及其他脑血管并发症,无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及吞咽困难等颈部手术并发症。术后10 d患者康复出院,出院后随访3个月,建立的血管旁路及左侧颈内动脉系统通畅,左侧脑灌注较术前改善,未再发生头晕黑矇等脑缺血症状。结论跨中线经椎前间隙入路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血管旁路移植术技术可行,适用于治疗复杂慢性颈总动脉闭塞患者。
- 吴超王涛
- 关键词:颈总动脉动脉闭塞性疾病人工血管锁骨下动脉
-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围术期意外情况及并发症处理
- 王涛孙建军
- 不同转流标准对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脑梗死的影响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的麻醉管理要点是颈动脉阻断期间维持足够的颅脑灌注,放置转流管是外科常用方法之一,分析CEA手术不同转流标准对术后脑梗死的影响。方法:回顾收集2年内全身麻醉下接受CEA手术的443例患者,根据不同转流标准分为影像组(以术前影像学资料作为是否转流的依据)和残端压组(以术中残端压作为是否转流的依据)。分析患者术前人口学资料、既往病史、颈部血管狭窄程度、围术期各时间点血压情况、血管阻断时间、是否放置转流管、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期间脑梗死和其他不良事件,进行组间对比,在此基础上对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术前、术中情况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分析不同转流标准对术后发生脑梗死的影响。结果:影像组患者268例、残端压组患者175例均接受全身麻醉下CEA手术,两组间基本情况和各时间点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匹配出影像组和残端压组各105例患者,两组患者的术前基本情况、各时间点血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后脑梗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9%vs.1.0%,P>0.999),影像组术中转流率明显低于残端压组(0 vs.22.9%,P<0.001),影像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8(7,8)d明显长于残端压组5(4,6)d(P<0.001)。结论:依据术前影像学检查决定是否转流的患者组中,术中转流管使用率低于依据术中残端压决定是否转流的患者组,两组患者术后住院期间脑梗死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转流标准对患者脑梗死的影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 白鹏王涛周阳陶立元李刚李正迁郭向阳
- 关键词: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脑梗死脑血管循环颈动脉狭窄
- 三维伪连续及血管选择性动脉自旋标记技术预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脑过度灌注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评价三维伪连续动脉自旋标记(3D-pcASL)及血管选择性动脉自旋标记(tASL)技术预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后脑过度灌注的价值。方法纳入29例CEA后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ICA)起始段重度狭窄患者,采用3D-pcASL和tASL技术测量手术前后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血流量(CBF)及各供血区灌注体积(PV),计算总灌注体积(PV_(总))及术侧CBF差值比(DR CBF);比较手术前、后PV_(双侧ICA)、PV_(总)及CBF_(术侧)的差异。根据DR CBF将患者分为过度灌注组(n=6)及无过度灌注组(n=23),比较术前PV_(双侧ICA)、PV_(总)和CBF_(术侧)差异。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术前CBF_(术侧)、PV_(总)预测术后发生过度灌注的效能。结果CEA术前,过度灌注组CBF_(术侧)明显低于无过度灌注组,PV_(总)明显小于无过度灌注组(P均<0.05);术后CBF_(术侧)较术前增加,PV术侧ICA升高,PV对侧ICA下降(P均<0.05)。根据术前CBF_(术侧)及PV_(总)预测术后发生过度灌注的AUC分别为0.942及0.790。结论3D-pcASL及tASL可用于无创获得脑血流灌注并直观观察、测量侧支循环情况;术前CBF及PV_(总)预测CEA术后发生过度灌注的效能较高。
- 刘颖徐慧敏霍然王筝王涛袁慧书
- 关键词:脑血管循环动脉自旋标记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认知障碍的诊治进展
- 2024年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neurysmalsubarachnoidhemorrhage,aSAH)作为一种极具危害性的脑血管疾病,常常会给病人带来严重的身体伤残以及认知功能损害。本文旨在全面综述aSAH后认知障碍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机制、诊断技术、治疗方法以及康复策略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临床医生在面对此类疾病时,能够提供更为精准、全面的诊疗思路和方案。
- 刘鹏王涛
- 关键词:康复
- 不同模态影像在颈动脉狭窄诊断及手术评估的应用进展被引量:2
- 2019年
- 缺血性脑卒中已成为国人死亡的首要原因[1],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颈动脉狭窄有效且安全[2,3],而颈动脉狭窄率的准确诊断是后续外科处理的关键。不同医学影像技术根据其成像原理不同,所提供的影像信息是有限的,即单模态成像。
- 苑万众王涛
-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手术缺血性脑卒中成像原理
- 同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脑灌注改变的相关分析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合并冠状动脉狭窄患者行同期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联合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脑灌注的变化情况,分析脑灌注变化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9月至2021年3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连续收治的35例颈动脉狭窄合并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既往史(吸烟、高血压病、糖尿病等)、术前实验室检查结果(血清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三酰甘油、总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同型半胱氨酸、空腹血糖等)、影像学资料[包括CT血管成像(CTA)及头部CT灌注(CTP)成像、颈动脉超声、超声心动图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及治疗情况。所有患者同期行CEA+CABG。术前和术后行头颈动脉CTA及头部CTP成像检查,以脑血流量(CBF)代表脑灌注情况,计算手术前后术侧和对侧相对脑血流量(rCBF)及CBF变化率(DR CBF),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探讨脑灌注变化的相关因素。结果头部CTP成像示,术前术侧CBF为(19.4±2.2)ml/(100 g·min),对侧CBF为(24.4±4.7)ml/(100 g·min),rCBF为0.52~1.00,平均0.82±0.17;术后术侧CBF为(24.6±2.8)ml/(100 g·min),对侧CBF为(28.1±5.7)ml/(100 g·min),rCBF为0.68~1.35,平均0.90±0.16;与术前比较,术后rCBF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94,P<0.01);DR_(CBF)为4%~62%,平均(28±14)%。DR_(CBF)与颈动脉狭窄率呈高度正相关(r=0.826,P<0.01),与颈动脉收缩期最大峰值流速(r=0.701,P<0.01)、左心室射血分数(r=0.602,P<0.01)、同型半胱氨酸水平(r=0.473,P<0.01)呈正相关,与术前rCBF呈负相关(r=-0.421,P<0.01)。结论颈动脉狭窄程度及心功能与颈动脉狭窄合并冠状动脉狭窄手术前后脑灌注改变相关,有待于大样本多因素分析进一步验证。
- 韩芸峰侯超凡王涛徐慧敏袁慧书杨军赵鸿凌云鹏
- 关键词:颈动脉狭窄冠状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脑灌注
- 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搭桥治疗复杂颈总动脉闭塞
- 目的:探讨颈动脉-锁骨下动脉搭桥治疗复杂颈总动脉闭塞的治疗效果及预后。方法:回顾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神经外科2015年6月至2021年10月期间收治的44例颈总动脉闭塞行颈动脉内膜斑块切除术,其中38例行直接CEA剥离斑...
- 王涛韩芸峰尹晓亮苑万众陈素华于国强杨军
- 主线融合归纳思维在神经系统血管病以病例导引教学中的应用被引量:2
- 2020年
- 采用以病例导引教学模式的神经系统血管病课堂上,将诸多知识点汇聚和凝练的过程中,主线融合归纳思维的应用可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有利于学生快速了解并透彻分析神经系统血管病的诊断、治疗思路,有利于更加高效地掌握主线条上的多个知识点。
- 孙建军马长城刘彬王涛于涛张嘉陈素华尹晓亮杨军
- 关键词:八年制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