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斌林
- 作品数:24 被引量:26H指数:3
- 供职机构:南华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湖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政治法律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宪法司法实现制度进路分析
- 2007年
- 宪法司法化是一个以司法制度角色出现的隐含着基本政治制度的具体的、现实的社会制度,我们要以现实的、实践着的制度层面为视角,关注和分析微观宪法实现制度的起源、生存和发展,以此促成制度建设的发展和完善。
- 张红艳王斌林
- 关键词:种子案
- 论马克思人类学思想的理论逻辑
- 2009年
- 马克思有关社会人类学思想是马克思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它源于马克思对人和人类社会的关怀,并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理论创作的始终。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把握其人类学方法的理论逻辑,这对我们掌握和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有着重要意义。
- 王斌林
- 关键词:人类学人本主义理论逻辑
- 论法学实践品质与本质的对应范畴
- 2017年
- 随着我国法治进程的加快,法学教育改革已进入突破瓶颈的关键阶段,法学实践成为当下学者研究的热点。对法学实践性更深一步的论述是要认识到它的相关范畴,即在理想与现实的范畴内认识实践的品质、在主观与客观的范畴内认识实践的本质。
- 张红艳王斌林
- 关键词:法学
- 法学实践的中介性对应范畴:教义的与事实的
- 2016年
- 表达实践的教义无论是太强还是太弱都不会带来真正的实践认识,要让彼此不相互歧视就必须找一个好的联系点。这样,法律教义与法律事实本身之间的关系问题构成了法律实践的一个重要范畴——中介范畴。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教义与事实本身的综合,实际上是贯穿于整个实践过程中的,这表现为原则阐明与事实分析之间无止境的循环,有价值的教义背后都有它的实践力量,有内涵的教义都与其所处的社会之间有着合乎历史逻辑的联系,并对社会进行合乎逻辑的解释。
- 王斌林张红艳
- 关键词:法学实践中介性
- 中外宪法监督制度比较分析被引量:3
- 2006年
- 本文从介绍当代世界的三种宪法监督模式的基本状况入手,阐述了我国宪法监督的现状,分析了我国宪法监督存在的缺陷与问题,并着重论述了构建中国特色的违宪审查模式的几点建议。
- 张红艳王斌林谢忠华
- 关键词:宪法宪法监督体制司法化二元制两重性
- 法学“实践”话语的困惑与范畴思维缺失的反思
- 2017年
- 任何法律都必须是实践的。突出法学的实践性、强调培养法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几乎成了法学界极力追求的、具有极大正当性的流行话语。然而,谁都想证明自己的取向是实践的法学实践课程,只是在说实践,还没有真正在"论"实践,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缺失思考实践科学本身的构造;二是对实践的认识是缺少对应范畴感的;三是陶醉于所谓实用知识、实用技能;四是人为地创造并分割一些"实践的"和"非实践的"东西。法学的实践观必须在"综合"、"整合"与"融合"的意识下,在对应范畴意义上生存。从多层视角探索法律实践科学中存在的相关对应范畴,是培养复合型法学人才的当务之急。
- 王斌林张红艳
- 关键词:法学实践
- 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特点及其民事法律保护被引量:4
- 2008年
- 随着网络产业的迅猛发展,同现实财产一样具有价值性、流通性和排他性的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不再只独立存在于虚拟社会中,而是逐渐与现实社会的有形财产建立了对应或者换算关系,因其交换中利润相当可观,网络侵权案件亦日益增多,因此加强对网络游戏中虚拟财产的民事法律保护,建立虚拟财产的价值评估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 张红艳王斌林
- 关键词: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物权保护价值评估
- 社会与法律之间的悖论之破解——通过“社会法庭”现象的诠释
- 2010年
- 对于处于常规时期的中国社会来说,在现代化的法治建设过程中,法律与社会之间存在诸多矛盾,面临着一些急需破解的悖论,这种悖论的破解必须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法律与社会、实践与认识的原理和方法来实现。河南省的"社会法庭"的试验,正是在法治实践过程中通过各种力量、意识、手段来使法律和社会之间相互协调、融合、回应和同一,对法治悖论的破解在现实层面上进行了诠释。
- 王斌林
- 关键词:悖论
- 独立报告人制度与行政审判公正的实现
- 2018年
- 独立(公共)报告人制度是最近几年我国有关地方法院的一个创新。这种制度作为一种特殊的庭前程序,表面上看只是一个简单的举措,实际上在多方面体现并提升了司法公正与法律公平。这表现在诉讼双方力量均衡、专业力量对司法的介入、程序优化和诉讼和解等各个层面诠释者审判公正,这里面很多东西需要总结与概括,以有利于我国行政诉讼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 王斌林吴铭
- 关键词:司法公正行政诉讼
- 中国特色、传统文化与依宪治国被引量:2
- 2017年
- 中国自身的社会历史特色与传统文化理念从主客观两个方面规定着中国依宪治国的内在精神实质与具体路径建构。依宪治国必须立足于中国的现实,针对中国的自身问题。中国的依宪治国只能从自身的大一统需要出发,并从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寻找自己的依宪治国理论,发掘自己的逻辑。立足于中国的实际与传统,根据中国的理论与逻辑,中国的依宪治国的目标追求与路径建构就是要建立一个"势在上、利在下"式的依宪治国体系与实施制度。
- 王斌林
- 关键词:大一统依宪治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