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LIF联合后路微创内固定治疗合并椎旁脓肿的脊柱感染性疾病疗效分析
- [目的]探讨腰椎侧方微创椎体间融合术(DLIF)联合后路微创内固定治疗脊柱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1.9-2014.7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脊柱外科采用DLIF手术联合后路微创内固定治疗脊柱感染的患者...
- 周传利王德春陈晓亮
- 关键词:内固定脊柱感染脊柱结核布氏杆菌
- 腰大肌前下缘入路斜外侧腰椎间融合的并发症
- 2024年
- [目的]研究腰大肌前下缘入路行斜外侧腰椎间融合术(anteroinferior psoas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AIP-OLIF)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2022年8月采用AIP-OLIF治疗的腰椎退行性疾病的14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并发症情况与随访结果。[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平均(238.5±87.7)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04.1±116.4)ml。共39例患者发生并发症,发生率为19.6%。其中术中出现并发症12例(8.4%),包括节段动脉损伤2例、腹膜损伤2例、胸膜损伤2例、硬膜损伤1例、终板损伤5例;术后早期发生并发症12例(8.4%),6例术后第1 d出现左侧大腿前方疼痛、麻木,6例术后出现轻度髂腰肌、股四头肌无力,均于1个月随访时恢复正常。随访时间平均(14.8±4.3)个月,随时间推移,患者VAS评分、ODI评分显著减少(P<0.05),JOA评分显著增加(P<0.05)。15例患者(10.5%)在术后1年复查X线片时发现融合器沉降,均为0级沉降。[结论]AIP-OLIF仍可发生术中和术后并发症,应引起重视。
- 李育泽李伟魏见伟陈龙伟刘海飞刘兰涛王德春
- 关键词:退行性腰椎疾病并发症
- 胰酶联合Ⅱ型胶原酶分离培养髓核细胞:培养基中葡萄糖浓度的选择被引量:2
- 2016年
- 背景:椎间盘退变是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发病基础,研究椎间盘的退变因素,对脊柱退行性的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重要意义。目的:采用胰酶联合Ⅱ型胶原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兔髓核细胞,并观察髓核细胞在不同葡萄糖浓度培养基中的生长及增殖状况,确立最适宜髓核细胞生长的葡萄糖浓度。方法:胰酶联合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分离、培养兔髓核细胞,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并计数细胞数量,绘制细胞生长曲线。苏木精-伊红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细胞形态。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检测Ⅱ型胶原蛋白表达情况。分别使用0,6.25,12.5,17.5,25 mmol/L葡萄糖培养基培养髓核细胞24 h后,检测各组髓核细胞增殖及凋亡情况。结果与结论:(1)髓核细胞形态:兔髓核细胞染色后镜下观察呈多角形、短梭形,有一两个核仁,随着传代次数增加,细胞伸出伪足,胞体逐渐变细长;(2)基因表达:体外分离培养髓核细胞的Ⅱ型胶原蛋白及聚集蛋白多糖基因均可稳定表达;(3)细胞增殖:各组中细胞增殖比率以葡萄糖17.5 mmol/L组最高,显著高于葡萄糖0,25 mmol/L组(P<0.05或P<0.01);(4)细胞凋亡:葡萄糖0 mmol/L组细胞凋亡率最高(P<0.05),其他各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4)结果证实:胰酶联合Ⅱ型胶原酶消化法可收获较多的原代髓核细胞,葡萄糖浓度17.5 mmol/L比较适宜髓核细胞体外培养。
- 张存鑫马进峰王德春
- 关键词:葡萄糖髓核细胞培养基
- 融合修复双节段腰椎滑脱:椎间高度与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的随访被引量:2
- 2015年
- 背景: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术目前在临床上已成熟应用于治疗单节段的腰椎滑脱症,目前针对于双节段腰椎滑脱的研究相对较少。目的:探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的疗效。方法:双节段腰椎滑脱患者20例,均采用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治疗,即后路腰椎管减压、神经根松解、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复位固定治疗。固定前1 d、固定后1周,固定后3,6个月及固定后1年并以后每隔一年均行腰腿痛目测类比评分,使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调查表评价临床功能恢复情况,并通过影像学检查观察滑脱恢复情况、椎间高度、骨盆倾斜角、骶骨倾斜角和植骨融合情况,综合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与结论:患者2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至3年,目测类比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得分固定后及末次随访较固定前降低(P<0.05);固定后及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均较固定前明显增高(P<0.05),固定后及末次随访时滑移百分率、骨盆倾斜角及骶骨倾斜角均较固定前有所改善(P<0.05),无内固定松动或断钉断棒,所有病例复位满意,所有患者植骨融合良好,无假关节形成。结果证实,后路腰椎椎间融合内固定治疗双节段腰椎滑脱效果满意,该术式具有复位良好,固定牢靠,融合率高等优点并可重建脊柱-骨盆矢状面正常的生理序列,增加脊柱稳定性。
- 杨思振马进峰王德春
- 关键词:腰椎双节段腰椎滑脱椎间融合椎间隙高度
- 局麻结合分离麻醉在经椎板间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
- 目的评价局部麻醉结合分离麻醉在经椎板间隙入路椎间孔镜下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技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2015年6月脊柱外科收治的1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均为L5S1节段,男9例,女6例,年龄28...
- 周传利王德春陈晓亮刘文义马学晓张国庆
- 关键词:局麻分离麻醉腰椎间盘突出症
- 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引起腰椎节段性前凸改变的因素分析
- 2024年
- 目的:阐明影响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OLIF)术后腰椎节段前凸角(segmental lordotic angle, SLA)增大或减小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17年至2022年9月在我院接受OLIF手术的85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至少1年的随访。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围手术期数据,通过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获得的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椎间盘角度(disc angle, DA)、SLA、腰椎前凸角、椎间盘高度、椎间孔高度、后方间隙比(posterior gap ratio, PGR)等。根据术后SLA与术前SLA的差值 > 0和≤0分为前凸组(50例)和后凸组(35例),用统计学方法予以分析。结果:前凸组和后凸组的PGR存在统计学差异(p < 0.05),融合器放置在偏前位置时术后SLA增大更明显;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PGR (B = 0.326, p = 0.000)是术后节段性前凸变化的预测因素,与SLA的变化呈正相关;术前SLA (B = −0.162, p = 0.030)也是术后节段性前凸变化的预测因素,与SLA的变化呈负相关。结论:OLIF术后导致节段前凸增大或减小与术前SLA和椎间融合器的位置有明确相关性。较小前凸的节段术后变得前凸增大,而较大前凸的节段术后前凸可能会减小。椎间融合器放置在靠前的位置上会导致节段前凸增大更明显。
- 李育泽王德春
- 关键词:腰椎融合腰椎退行性疾病
- 脊柱转移瘤术中出血与原发肿瘤组织学类型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探讨脊柱转移瘤术中出血量多少与原发肿瘤组织来源类型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3年5月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为脊柱转移瘤的标本156例,均经石蜡包埋处理且免疫组化确认肿瘤组织来源。手术方式为胸椎或腰椎后入路全脊椎切除重建术。出血量统计均由手术者、麻醉师及巡回护士三方判断并准确记录,分低出血量组:出血量〈1 000 ml;中出血量组:1 000 ml≤出血量〈2 000 ml;高出血量组:出血量≥2 000ml。[结果]低出血量组80例,病理类型为:前列腺癌13例,乳腺癌19例,肺鳞癌28例,甲状腺癌16例,食管癌2例,膀胱癌1例,原发灶不明1例;中出血量组60例,病理类型为:胰腺癌2例,小细胞肺癌9例,肺腺癌25例,肝细胞癌24例;高出血量组:16例,病理类型为:肝细胞癌13例,肾癌2例,原发灶不明1例。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分析各组间出血量有显著性差异,P=0.000。[结论]脊柱转移瘤出血量的多少与原发肿瘤的组织类型有直接相关性,来源于肝细胞癌、肺腺癌、小细胞肺癌、胰腺癌、肾癌等的脊柱转移瘤出血量较大,来源于前列腺癌、乳腺癌、肺鳞癌、甲状腺癌等的转移瘤出血量相对较少。
- 周传利王德春侯峰西永明陈晓亮
- 关键词:脊柱转移瘤出血病理类型免疫组化
- 腰椎间盘退变的生物学机制和临床基础研究
- 陈伯华胡有谷刘勇马学晓西永明王德春季爱玉齐宗华岳斌相宏飞
- 课题来源与背景:腰椎间盘退变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的骨科疾病,发病率高达15.2%.中国每年新发病例约1000万,给患者家庭及社会造成沉重负担,影响着人民健康水平和社会经济发展.腰椎间盘退变所致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表...
- 关键词:
-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骨科疾病转基因治疗
- BMP-2诱导MSCs修复无血运区半月板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 2011年
- 目的:为探寻无血运区半月板损伤的治疗方式。方法:选用健康新西兰大白兔分成A、B两组,双膝内外侧半月板均用于实验,在其半月板体部统一造成无血运区纵行全层裂。A组(36膝)对每只双膝随机采取一侧于半月板损伤区注入纤维蛋白胶(FG组),另一侧为空白对照组(NT组),B组(36膝)对其双膝随机采取一侧于半月板损伤区注入纤维蛋白胶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混合物(FM组),另一侧于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区注入纤维蛋白胶+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混合物(FMB组),对半月板损伤区的修复情况行大体观察,结果:FMB组术后,缺损区修复组织与周围组织融合可,效果明显好于FG组及FM组,与NT组和FG组及12周时与FM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结论:纤维蛋白胶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骨形态发生蛋白的理想载体,以纤维蛋白胶为载体的FG+MSCs+BMP-2复合物可以有效的促进和改善无血运区半月板损伤的修复,从而为临床治疗无血运区半月板损伤提供一种新的方法。
- 王志波王德春
-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骨形态发生蛋白纤维蛋白胶半月板损伤关节软骨
- 一种复合式腰椎动态固定装置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式腰椎动态固定装置,包括柔性运动装置及钛合金螺钉,所述柔性运动装置包括一合金弹簧,第一、第二柔性塑胶套、螺纹连接有钛合金螺钉的上、下L型基座,两个柔性塑胶套分别套设在合金弹簧的上下两端;所述第一、第二...
- 马进峰臧瓅娜杨文玖王德春李桂芝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