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海红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2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 1篇哲学宗教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冠状
  • 3篇冠状动脉
  • 2篇X线
  • 2篇X线计算
  • 2篇X线计算机
  • 1篇动脉病变
  • 1篇动脉疾病
  • 1篇动脉狭窄
  • 1篇动脉血
  • 1篇动脉血管
  • 1篇心肌
  • 1篇心肌桥
  • 1篇心脏
  • 1篇心脏病
  • 1篇形态学
  • 1篇血管
  • 1篇血管造影
  • 1篇血管造影术
  • 1篇造影

机构

  • 4篇同济大学附属...

作者

  • 4篇许楠
  • 4篇潘海红
  • 3篇林翌
  • 3篇汪波
  • 2篇晏玉秋
  • 2篇郝楠馨
  • 2篇刘伟
  • 2篇李树凤
  • 2篇张国滨
  • 2篇张蕾
  • 1篇乔琛
  • 1篇常时新
  • 1篇刘晓薇

传媒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炫速双源CT Flash扫描模式在先天性心脏病中的应用和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炫速双源CT(SOMATOM Definition Flash)Flash spiral mode和Conventional spiral mode用于儿童先心病时扫描剂量和图像质量的差别,并探讨炫速双源CT在...
许楠张蕾潘海红汪波
文献传递
64层螺旋CT对壁冠状动脉形态学的研究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探讨心肌桥-壁冠状动脉(myocardial bridge and mural coronary artery,MB-MCA)邻近血管折曲成角改变与壁冠状动脉长度、深度的关系,以及MB-MCA形态学与临床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行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CTA检查发现MB-MCA的患者(部分病例同时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测量壁冠状动脉的长度、深度,分析其与邻近血管折曲成角改变的关系及与临床的相关性。结果:MB-MCA邻近段常有折曲成角改变62.2%(61/98),其与壁冠状动脉的深度无相关性,与壁冠状动脉的长度呈负相关(P<0.01);单纯性心肌桥症状的有无与壁冠状动脉的深度、长度、邻近段折曲改变均无相关性。结论:MB-MCA邻近段的折曲成角改变对长度较短的壁冠状动脉的存在有提示作用,此特点有利于64层螺旋CT提高对MB-MCA的诊断准确性。
许楠常时新郝楠馨林翌张国滨汪波刘伟潘海红晏玉秋李树凤
关键词:心肌桥壁冠状动脉
冠状动脉病变自身因素对CTA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准确性的影响被引量:11
2008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自身因素对CTA评估血管狭窄程度准确性的影响。资料与方法60例临床拟诊疑为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同期行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TA)和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检查(CAG)。CTA扫描采用64层螺旋CT及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以CAG结果为金标准,采用双盲法评价CTA诊断冠状动脉狭窄的准确性,并分析各种冠状动脉病变自身因素对评价狭窄准确性的影响。结果CTA诊断冠状动脉轻、中、重度狭窄的敏感性分别为76.47%、77.97%和85.71%,钙化斑块是导致64层螺旋CT评价冠状动脉狭窄假阳性最重要的自身因素(18/28,占64.29%),对于冠状动脉和其分支的狭窄程度的低估占假阴性结果的66.67%(20/30),壁冠状动脉和心肌桥的漏诊占假阴性结果的23.33%(7/30)。结论64层螺旋CT诊断冠状动脉重度狭窄具有较高的准确性,钙化斑块、心肌桥和小血管的狭窄病变本身均影响CTA评价狭窄的准确性,而非钙化斑块和支架/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狭窄的诊断准确性较高。
许楠常时新郝楠馨林翌张国滨汪波刘伟潘海红晏玉秋李树凤
关键词:X线计算机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冠状动脉疾病
第2代双源CT冠状动脉个性化扫描方案效果评价
2014年
目的探讨第2代双源CT的三种扫描模式在不同心率、心律患者冠状动脉检查的应用效果,比较其图像质量和扫描剂量。方法根据不同心率、心律将166例冠状动脉检查者分为A、B、C组(A组:平稳低心率组,B组:平稳高心率组,C组:不稳定心律组),分别行炫速双源CT Flash、Sequence或Routine扫描模式检查,记录扫描时的心率、心率变异幅度,和扫描剂量,并评价冠脉三支主干的图像质量(0~3分)。结果 Flash法扫描患者67例,平均扫描剂量为(0.73±0.09)mSv;Sequence法扫描35例,平均扫描剂量为(3.73±1.27)mSv;Routine法扫描64例,平均扫描剂量为(9.07±2.96)mSv,三种扫描模扫描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三种扫描模式下,各支冠状动脉主干的图像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率和图像质量有相关性(P<0.01),而心率变异幅度与前降支的图像质量有相关性(P<0.01),与回旋支和右冠状动脉的图像质量无相关性(P>0.05)。结论第2代双源CT能依据患者的心率、心律情况进行个性化选择冠脉CT扫描模式,在保证较高的图像质量的同时可以最大程度降低患者的扫描剂量。
许楠潘海红刘晓薇林翌乔琛张蕾
关键词:冠状动脉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