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汪新文

作品数:63 被引量:1,179H指数:19
供职机构: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7篇天文地球
  • 2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9篇盆地
  • 15篇油气
  • 10篇新生代
  • 7篇准噶尔盆地
  • 6篇油气勘探
  • 6篇裂变径迹
  • 6篇勘探
  • 6篇凹陷
  • 5篇油气盆地
  • 5篇盆地南缘
  • 5篇中新生代
  • 5篇准噶尔盆地南...
  • 5篇含油
  • 5篇含油气
  • 5篇含油气盆地
  • 4篇东濮凹陷
  • 4篇断层
  • 4篇塔里木盆地
  • 4篇沁水盆地
  • 4篇褶皱

机构

  • 59篇中国地质大学...
  • 7篇中国石油化工...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天然...
  • 5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石化胜利...
  • 2篇中国石油
  • 1篇中国农业机械...
  • 1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石化

作者

  • 63篇汪新文
  • 12篇陈发景
  • 8篇孟元库
  • 7篇束宁凯
  • 6篇汪新伟
  • 6篇刘剑平
  • 5篇陈杰
  • 3篇张光亚
  • 3篇马永生
  • 3篇孙思敏
  • 3篇颜丹平
  • 3篇彭仕宓
  • 3篇徐翰
  • 2篇宋亮
  • 2篇林建平
  • 2篇邓军
  • 2篇陶国强
  • 2篇曹秀华
  • 2篇张加桂
  • 2篇周章保

传媒

  • 13篇现代地质
  • 5篇地学前缘
  • 4篇石油与天然气...
  • 4篇地质科技情报
  • 3篇油气地质与采...
  • 2篇石油勘探与开...
  • 2篇山东农业大学...
  • 2篇山东国土资源
  • 2篇桂林理工大学...
  • 1篇地质学报
  • 1篇石油学报
  • 1篇地质论评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成都理工学院...
  • 1篇地质力学学报
  • 1篇西北地质
  • 1篇地质找矿论丛
  • 1篇沉积与特提斯...

年份

  • 1篇2018
  • 5篇2017
  • 4篇2016
  • 4篇2015
  • 3篇2014
  • 2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3篇2004
  • 4篇2003
  • 2篇2002
  • 4篇2000
  • 1篇1997
  • 2篇1996
6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张东断层下降盘沙河街组精细测井微相研究
2016年
横穿张东地区的张东断层严重影响断层上、下盘的沉积、构造演化,因此有必要对张东断层下降盘地层的沉积特征进行专门研究,建立下降盘沉积演化机制。本文依据粒度、岩性、沉积构造等沉积学特征,综合测井资料对张东断层下降盘的沙河街组沙三段、沙二段进行精细测井微相研究。结果表明:沙三段沉积物主要来源于构造高位的埕宁隆起西南部,发育半深湖扇三角洲前缘亚相,分为河口坝、水下分流河道、席状砂和支流间湾等4种微相,前扇三角洲亚相在某些阶段也有发育;沙二段物源仍为埕宁隆起西南部,属浅、滨湖沉积环境下的三角洲前缘亚相,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前缘席状砂等3种微相。通过分析沙三段、沙二段的沉积相平面展布,认定张东断层作为物源通道,对进入下降盘的沉积物有明显控制作用。
徐翰陈杰汪新文
关键词:测井沉积微相
川鄂湘边区褶皱构造样式及其成因机制分析被引量:121
2000年
川鄂湘边区从西向东由隔槽式褶皱向隔档式褶皱的变化反映在深部构造样式上 ,其卷入的构造层次逐渐变深 ,至湘西带已由侏罗山式薄皮构造转为基底卷入式的厚皮构造 ,构造样式也更趋复杂 ;但由地表向下构造样式却普遍表现为由复杂向简单的变化。平衡剖面分析揭示了上述规律性。区域构造分析表明 ,上述构造是燕山期由南东向北西不断推进的挤压力作用的结果。
颜丹平汪新文刘友元
关键词:构造样式褶皱构造
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构造演化与油气关系研究
陈发景汪新文张光亚李光曹守
该成果是地矿部“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新疆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下属的专题,编号85-101-04-02-01。主要进展如下:将新疆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构造划分为五个阶段,讨论了每个阶段的重要地质事件和南天山洋开启、闭合与...
关键词:
关键词:矿床成因论油气藏含油气盆地塔里木盆地
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的教学建设与进展
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为配合一年级本科生地球科学概论课程而设立的一门野外实践必修课,实习周期为2周。多年来的教学建设使该实习已具备良好的实习条件和较为成熟的教学与实施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为了...
汪新文曹秀华林建平刘剑平
关键词:教学建设
对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野外教学的思考被引量:10
2015年
北戴河地质认识实习是一年级本科生必修的教学环节,它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本文根据北戴河实习的课程特点,结合野外教学经验,分析野外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思路,提出了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师资队伍等方面的改革,提高野外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曹秀华汪新文林建平
关键词:野外教学教学方法教学质量
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分析被引量:43
2005年
讨论了与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有关的4个问题。(1)准噶尔盆地南缘褶皱-逆冲断层带具有纵向分带、横向分段和垂向构造分层的特征:纵向上由南至北可分为逆冲推覆构造带、基底卷入褶皱-冲断带和滑脱型褶皱-冲断带三个带;横向上,基底卷入褶皱-冲断带从西至东按横向调节带分为5个段,构造特征表现为反冲断层从不发育到向南反冲的位移逐渐增大、反冲断层所滑脱的层位亦逐渐加深;滑脱型褶皱-冲断带以红车断裂为界划分为西段和东段,西段构造运动弱,构造变形具双层结构;东段构造运动较强,发育大型冲向后陆的反向逆冲断层,构造变形多具有3层结构。(2)逆冲断层-褶皱类型按其形成机制分为基底卷入型冲断-褶皱、滑脱型冲断-褶皱以及基底卷入-滑脱混合型冲断-褶皱3大类,其中,基底卷入型冲断-褶皱的特征是褶皱作用发生在逆冲断裂之前,而滑脱型冲断-褶皱以冲断和褶皱同时或冲断层先于褶皱形成为特征。(3)本区存在横向和纵向传递带。横向调节带一般分布于基底卷入型褶皱-冲断带,主要为左旋走滑断层;纵向传递带分布于滑脱型褶皱-冲断带,以逆冲断层系斜列分布和位移纵向斜列传递为特征。(4)褶皱-冲断带形成的主控因素主要有:近南北向的水平挤压作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末和晚侏罗世末发生的构造变形以及古近系、下白垩统和下—中侏罗统发育的三套异常高压泥岩层相关的滑脱作用。
汪新伟汪新文刘剑平马永生
关键词:主控因素准噶尔盆地南缘
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和动力学背景被引量:80
1992年
中国有大约26个含油气盆地。盆地主要有两种类型:(1)伸展盆地;(2)前陆(或挠曲)盆地。第一种伸展盆地主要位于东部,第二种前陆盆地主要位于中部和西北地区。本文讨论了伸展和前陆盆地的以下特征:(1)沉降史;(2)热史;(3)构造样式和运动学。结合深部地球物理和火山岩资料,确定了盆地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并且推测盆地形成与西太平洋板俯冲作用和特提斯洋闭合有关。
陈发景汪新文张光亚曹守连罗传容
关键词:新生代含油气盆地动力学
东濮凹陷马厂地区潜山构造与成藏特点被引量:5
2009年
通过阐述马厂地区的地震剖面资料,提出了该区断块潜山的四种构造样式:断阶状地垒断块潜山、不对称式半地垒断块潜山、倾斜不对称半地垒状断块潜山和高幅度不对称半地垒状断块潜山。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断块潜山顶面的总体特点为:南高北低,南宽北窄,南缓北陡。并在综合地层和生产资料的基础上,讨论了马厂地区潜山的成藏特点。潜山储层具备风化侵蚀作用形成广泛发育的裂缝、后期的构造翘倾运动造成的地势差以及其切割断层发挥的油气运移通道作用和封堵作用,得出潜山储层是油气勘探优势储层的结论。
梁富康汪新文于兴河毛洪涛魏雄辉傅良同
关键词:东濮凹陷油气勘探
内蒙古查干凹陷的构造格架与演化被引量:19
2008年
查干凹陷发育于华北板块西北缘的古造山带基础之上,属造山期后的伸展垮塌型盆地。位于该凹陷东南部的"毛敦侵入体"和"毛东断层"主要形成于前白垩纪,均为盆地基底的查干础鲁深大断裂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人所划分的"罕塔庙次凹"主体可能为前白垩系残留地层,而并非早白垩世断陷沉积。凹陷的构造格架受不同级次的断层带控制;主要构造样式可分为伸展构造、挤压构造、反转构造和具有走滑分量的构造4大类,并以伸展构造为主体。该区白垩纪—新生代的构造演化经历了伸展断陷发生、发展、弱伸展断—坳转化、稳定坳陷和挤压改造5个阶段。
汪新文陶国强
关键词:查干凹陷构造格架构造样式
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奥陶系“三元”主控成藏规律被引量:4
2017年
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奥陶系烃源岩、储集层及天然气展布规律的研究,探讨其天然气成藏规律。奥陶系烃源岩主要分布在上统乌拉力克组和拉什仲组,以海相泥岩为主;储层主要发育在中统克里摩里组和桌子山组,依据岩石类型、孔隙结构,可分为岩溶孔洞型储层和白云岩晶间溶孔型储层;天然气藏的形成受烃源岩、储层和圈闭的"三元"主控,具有有效烃源岩控制天然气区域分布、优质储层控制天然气聚集带展布、有效圈闭控制气藏分布特征。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的西侧气藏主要为油型气,东侧主要为煤型气,均为上生下储的成藏模式。
束宁凯汪新文郭建平
关键词:奥陶系鄂尔多斯盆地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