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攀新
- 作品数:54 被引量:571H指数:15
- 供职机构: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更多>>
- 对于目前中国教育有关问题的思考
- 2003年
- 本文从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所面临的困境着手,阐明教育在中国发展战略中处于优先地位。“扩招”使得更多人接受高等教育,但是衍生出一些新的问题。网络教育的发展,可以避免“扩招”对教育产生的一些负面影响,但是网络教育也存在不足和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在教育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所有这些要求我们必须从自己的实际出发,正视教育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积极探索。
- 肖咏吴泰然杨攀新
- 关键词:教育问题教育发展网络教育教育全球化教育资源
- 嘉黎断裂带中段流域地貌形态指数与新构造活动特征
- 2024年
- 本文以嘉黎断裂带中段(尼屋乡—古乡段)为研究对象,利用30 m分辨率的SRTM DEM数据,提取435条支流流域标准化陡峭指数(ks)、 43条支流河谷宽高比指数(VF)、 55个流域面积-高程积分指数(HI)、 10条支流河道纵剖面和裂点。依据不同河段的河流标准化陡峭指数和沿河道纵向剖面的一系列裂点分布特征,将研究区划分出流域上游、下游南侧与下游北侧三个区域进行对比分析。上游ks值与HI值均低于下游,而VF值高于下游。这些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尼屋乡—古乡段下游区域构造抬升活动强烈,而上游区域抬升则相对较弱。尼屋乡—古乡段下游选取南北两侧各5条支流分析,遥感解译结果显示断裂大致沿河谷南侧展布,多与南侧一级支流低海拔裂点发育位置相当。结合野外断裂剖面调查和测年结果分析,认为断裂中段活动时代为全新世早期或晚更新世晚期,除右旋走滑活动外,还伴有显著的逆冲挤压性质,其原因是断裂中段位于青藏高原东构造结正北侧,推测断裂除羌塘块体向东运移影响外,逆冲作用是受构造节持续向北推挤作用的结果。
- 黄峰熊仁伟林敬东赵峥杨攀新
- 关键词:新构造运动
- 巴颜喀拉块体北东地区现今水平运动与变形被引量:8
- 2012年
- 本文利用GPS数据研究了巴颜喀拉块体北东地区现今水平运动与变形特征。在球坐标系中解算了各应变分量,分析了应变率场的空间分布特征,并与地球物理学和地震地质学研究结果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最新的GPS速度场结果表明,巴颜喀拉块体北东地区与高原整体运动性质一样具有顺时针向南东方向旋转的特征,自西向东和北东方向测站水平运动速度呈现明显的衰减特征。应变场结果显示,研究区以北东向的主压应变为主,伴随着近北西向的张性应变。应变较强的区域主要分布在活动块体的边界断裂——东昆仑断裂带的东段塔藏段和龙门山断裂带上。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塔藏段的主压应变明显,结合地震地质和活动构造资料,认为东昆仑断裂带东段塔藏段的运动性质自西向东发生了改变,水平滑动速率逐渐减小,垂向运动逐渐增强。研究区GPS速度场和应变场的这一变形特征表明,青藏高原内部的块体运动特征较为明显,变形主要集中在作为活动块体边界的活动断裂带上,边界断裂带的运动特征在调节活动块体间的相互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 陈长云任金卫孟国杰张军龙杨攀新杨永林苏小宁苏建峰
- 关键词:GPS观测应变率场速度场
- 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5.7级地震的发震构造浅析被引量:12
- 2012年
- 本文在分析2012年6月24日宁蒗—盐源5.7级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余震特征、震害分布基础上,结合区域第四纪地层分布成因特征、区域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对三维卫星遥感影像进行断层地貌解译分析,认为此次5.7级地震是北西向永宁断裂正断为主活动的结果。该断裂在影像上线性延伸,断层崖发育,其晚第四纪活动性对建立区域新构造变形模式的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 胡朝忠杨攀新熊仁伟
- 关键词:地震构造震源机制解余震分布震害分布
- 2014年2月12日于田M_S7.3地震前后的微震活动集中区及对地震危险区的可能指示被引量:2
- 2015年
- 2001年以来,在巴颜喀喇地块周缘相继发生2001年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2008年汶川8.0级地震、2010年玉树7.1级地震、2012年芦山7.0级地震等。对比分析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前、后相同时间长度内,与其地球动力学上相关区域的地震应变释放强度变化特征,发现该地震发生之后,龙门山地区、巴塘地区、温泉盆地西侧南北向谷地的地震应变释放明显增强,第一个地区发生了汶川地震,第二个地区与玉树地震的发生相关,说明巴颜喀喇地块北边界东昆仑断裂带上发生地震破裂后,其南侧的物质向东南运移,将构造变形集中在龙门山构造带上,并在其上发生破裂。该震例说明基于地震地质背景分析、找出的地球动力学上相关联的地震活动增强区域是中长期破坏性地震的易发区。2014年2月12日新疆于田发生MS7.3地震后,阿尔金断裂带东部与祁连山构造带交汇地区的地震频度和地震应变释放明显增强,该区域的中长期地震危险性值得关注。
- 胡朝忠陈丹杨攀新熊仁伟李长军
- 关键词:地震危险区
- 2008年唐古拉山北5.5(M_S)级地震烈度考察被引量:3
- 2009年
- 2008年6月10日唐古拉山北唐古拉兵站附近发生了5.5(MS)级地震,根据地震烈度考察,宏观震中位于唐古拉兵站和青藏铁路777号桥附近,震中烈度为Ⅵ度,Ⅵ度区的面积3245km2,呈椭圆形,长轴为北北东向,短轴为北西西向。现场调查和震源机制解表明本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北北东向的温泉断裂。
- 陈正位曹忠权郭春明杨攀新
- 关键词:地震烈度
- 基于格网的汶川地震场地灾害监测分析
- 2011年
- 本文利用格网技术(Fishnet),对龙门山地区"5.12"大地震震后的多期次遥感影像数据及基础地理信息数据进行评价、整合并实现了动态管理,在此基础上得到覆盖整个龙门山构造带的、能够反映不同地物信息的影像群。汶川地震造成了大量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震场地灾害,这些灾害体表现为成群、成带分布的特征,并且单一的小灾害体分布面积较小,但总体规模较大,难以从影像上准确无误提取所有单一的灾害体等特点。鉴于上述原因,本文提出以灾害体分布密度,将地震场地灾害分成6个密度等级,并结合格网(Fishnet),通过不同时相、不同数据源的影像之间的对比分析,解决了高起伏度地区影像中阴影区的场地灾害的提取等问题,完成了汶川地震场地灾害监测分析及野外验证,最终得到汶川地震场地灾害分布面积为972.081km2。汶川地震场地灾害的分布平行和垂直于龙门山断裂带均表现出明显的分段和分带特征。平行于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场地灾害的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分段特征:西南部灾害体呈连片集中分布,影响范围较宽;中部表现为细脖子化,影响范围较窄;到东北部灾害体表现为以小规模的灾害体散点状分布,但是影响的区域较广。垂直龙门山断裂带方向,地震场地灾害的分布表现为分带特征:汶川地震场地灾害约80%分布在中山带;后山带,地震场地灾害主要沿着汶川-茂汶断裂及部分河流两侧分布于汶川境内;而在前山带,地震场地灾害一部分在绵竹市和安县境内的北部呈现密集分布,另一部分在江油市辖区内多呈散点状分布。
- 张俊周成虎郭兆成杨攀新孙晓宇
- 关键词:汶川地震目视解译
- 川滇交界东段昭通、莲峰断裂带的地震危险背景被引量:125
- 2013年
- 川滇交界东段NE向昭通、莲峰断裂带的研究程度较低.为了了解该断裂带是否存在发生强震/大地震的危险背景,我们基于区域活动构造与动力学、重新定位的小震分布和震源机制解、历史地震破裂区、GPS形变场、现代地震活动及其参数图像等多学科的信息进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昭通、莲峰断裂带是川滇-华南活动块体/地块边界带的一部分,也是活动及变形的大凉山次级块体与相对稳定的华南地块之间的边界带;结构上表现为2个平行展布、朝南东推覆的断裂带,现今运动为带有显著逆冲分量的右旋走滑性质.沿昭通断裂带无大地震的时间至少为1700余年,目前存在地震空区.GPS变形图像反映昭通、莲峰断裂带已不同程度闭锁.另外,昭通断裂带的鲁甸附近以及莲峰断裂带的南段分别存在异常低b值区或高应力区.已由低b值区和小震空白区识别出昭通断裂带上的鲁甸—彝良之间存在高应力闭锁段,并估计出其潜在地震的最大矩震级为MW7.4.本研究因此认为昭通断裂带存在发生强震/大地震的中-长期危险背景,而莲峰断裂带的危险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 闻学泽杜方易桂喜龙锋范军杨攀新熊仁伟刘晓霞刘琦
- 关键词:活动构造带地震空区地震活动性
- 巴颜喀拉块体东部活动块体的划分、形变特征及构造意义被引量:59
- 2013年
- 基于活动块体的基本概念,综合对研究区内活动断裂带空间展布、地震活动性等资料的分析将巴颜喀拉块体东部及邻区划分为巴颜喀拉块体(Ⅰ)、华南块体(Ⅱ)、川滇块体(Ⅲ)和西秦岭块体(Ⅳ)等4个一级块体.利用GPS形变场、地球物理场等资料结合F检验法,将巴颜喀拉块体划分为阿坝(Ⅰ1)、马尔康(Ⅰ2)和龙门山(Ⅰ3)3个次级块体,将西秦岭块体划分为岷县(Ⅳ1)和礼县(Ⅳ2)2个次级块体.利用分布在各个块体内部的GPS测站,计算各活动块体及块体边界断裂带的运动变形特征.结果表明:各活动块体的整体运动包括平移和旋转运动;东昆仑断裂带、甘孜一玉树断裂带和鲜水河断裂带的滑动速率明显高于龙门山断裂带的滑动速率;巴颜喀拉块体东部走向北西或北西西的边界断裂表现出左旋拉张的特性;走向北东的边界断裂带,除成县太白断裂带外,均表现出右旋走滑兼挤压的活动特征.巴颜喀拉块体的东向运动存在自西向东的速度衰减,衰减主要被龙日坝断裂带和岷江断裂带分解吸收,其中龙日坝断裂带的水平右旋分解非常明显,约为~4.8±l_6mm/a,岷江断裂带的水平分解较弱.龙门山断裂带被马尔康、龙门山和岷县等次级块体分成南、中、北三段,龙门山断裂带中段上的主压应变率要明显小于龙门山断裂带南段上的应变率,其北西侧变形幅度从远离断裂带较大到靠近断裂带逐渐减小,表明其在震前已经积累了较高的应变能,有利于发生破裂滑动.汶川地震后,地表破裂带和余震分布揭示的断裂带运动性质自南西向北东由以逆冲运动为主,逐渐转为逆冲兼走滑的特征可能与龙门山断裂带中段所受主压应力方向自南西向北东的变化有关.马尔康、龙门山和岷县3个次级块体与华南块体之间较低的相对运动速度以
- 陈长云任金卫孟国杰杨攀新熊仁伟胡朝忠苏小宁苏建峰
- 关键词:块体划分块体运动GPS速度场汶川地震
- 中更新世以来北天山的向北扩展被引量:2
- 2013年
- 利用深部地球物理结果与浅部地质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并基于DEM的地貌分析,研究了中更新世以来北天山向北扩展的造山过程.中更新世以来,北天山地壳中存在南倾的低角度滑脱面,滑脱面之上,逆断裂和褶皱带组成的山前活动构造带整体向北滑脱并缩短变形.中更新世早期,气候暖湿,基岩山脉剥蚀强烈,在山前形成了大规模的洪泛平原.中更新世中期以来,持续的构造活动一方面使山前盆地卷入变形,另一方面使盆地遭受分隔,天山北麓地壳以阶梯式的形式自南向北逐步抬升.中更新世中期约600ka以来,气候越来越干旱,山前盆地地表仅遭受了轻微剥蚀,地壳抬升全部转换为自南向北的地表隆起,隆起的北部向天山靠拢,隆起的南部逐渐成为山系,与天山相连,北天山得以向北扩展.中更新世以来的掀斜隆起造成山麓至盆地高差达1000多米的坡面,为30ka以来的河流下切提供了坡度条件,造成了深达300多米的河流强烈下切.
- 陈正位张会平杨攀新
- 关键词:北天山气候变化造山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