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扬

作品数:48 被引量:219H指数:8
供职机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卫生部科学研究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0篇手术
  • 9篇外科
  • 7篇细胞
  • 6篇血管
  • 6篇入路
  • 6篇脑内
  • 5篇三叉神经
  • 5篇三叉神经痛
  • 5篇神经痛
  • 5篇经痛
  • 5篇基因
  • 4篇手术治疗
  • 4篇帕金森
  • 4篇帕金森病
  • 4篇外科手术
  • 4篇显微手术
  • 4篇脑内移植
  • 4篇开颅
  • 4篇胶质
  • 4篇胶质细胞

机构

  • 46篇山东大学
  • 4篇北京大学
  • 2篇山东大学第二...
  • 1篇济南市中心医...
  • 1篇教育部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山东省千佛山...
  • 1篇卫生部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潍坊市人民医...
  • 1篇济南市第四人...

作者

  • 47篇杨扬
  • 23篇吴承远
  • 22篇刘玉光
  • 19篇朱树干
  • 18篇王建刚
  • 12篇邵毅
  • 12篇李新钢
  • 8篇苏万东
  • 6篇王云彦
  • 6篇李峰
  • 6篇张良文
  • 5篇徐淑军
  • 5篇孟凡刚
  • 4篇李刚
  • 4篇韩济生
  • 4篇王萍
  • 4篇王晓民
  • 3篇王洪杰
  • 3篇王宏伟
  • 3篇张文华

传媒

  • 10篇中华神经外科...
  • 5篇首届中国中青...
  • 4篇中华医学杂志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中华医学会神...
  • 2篇山东医药
  • 2篇中华外科杂志
  • 2篇中国神经精神...
  • 2篇山东大学学报...
  • 2篇山东大学耳鼻...
  • 1篇中国疼痛医学...
  • 1篇中华显微外科...
  • 1篇中国肿瘤临床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现代神经疾病...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解剖与临床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5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6篇2005
  • 7篇2004
  • 5篇2003
  • 5篇2002
  • 4篇2001
4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岩骨整块切除在乙状窦前入路开颅手术中的应用
2003年
杨扬王建刚刘玉光王洪杰吴承远焦德让
关键词:乙状窦前入路开颅手术
显微手术治疗脑干占位性病变被引量:1
2007年
1996年5月-2002年10月.我科显微手术切除脑干占位性病变11例,效果良好,现报告如下。
张玉清刘玉光杨扬苏万东李新钢朱树干
关键词:脑干病变神经外科手术
颅内外血管直接、间接手术结合治疗烟雾病的疗效及发症(摘要)
目的:探讨烟雾病外科治疗的可行性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我科对13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的烟雾病患者,采用直接手术加间接手术结合的疗法,以确保最佳疗效。术中
杨扬李峰王建刚倪石磊朱树干李新钢
关键词:烟雾病外科治疗肝素盐水
微血管减压或并感觉根部分切断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 探讨单纯微血管减压术(MVD)与微血管减压并感觉根部分切断术(PSR)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1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42例行MVD手术,68例行MVD+PSR手术。结果MVD组:术后128例(90.1%)疼痛消失,9例(6.4%)疼痛明显减轻,手术有效率达96.5%。随访期大于2年的82例患者中,74例疼痛完全消除,5例时有疼痛可药物控制,3例药物不能有效控制。MVD+PSR组:术后67例疼痛消失,1例疼痛无任何改善。随访期大于2年的47例患者中,45例疼痛完全消除,2例时有疼痛可药物控制。MVD+PSR手术近期疼痛完全消除率(98.5%)明显高于单纯MVD手术(90.1%),P〈0.05;术后2年MVD+PSR手术疼痛完全消除率(95.7%)仍高于单纯MVD手术(90.1%),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MVD+PSR手术近期疼痛完全消除率明显优于单纯MVD手术,术后2年仍较后者有更高的疼痛消除率,远期效果有待更长时间的随访;对责任血管的准确判断及合理处置是两种手术方式成功的关键;手术方式应根据术中情形并结合患者的个体因素、主观要求进行选择。
张良文王萍杨扬刘玉光朱树干
关键词:三叉神经痛微血管减压
TH基因修饰细胞脑内移植治疗猴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2002年
目的 评价包囊化酪氨酸羟化酶 (tyrosinehydroylase ,TH)基因修饰的基因工程细胞脑内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疗效。方法 将pcDNA3/hTH质粒转染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Y5Y细胞 ,筛选出阳性克隆 ,微包囊化处理后的含有TH基因修饰细胞植入PD猴模型脑内 ,观察其行为、CSF中DA含量的变化 ,用免疫组化法检查移植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  (1)pcDNA3 /hTH基因经亚克隆 ,提取纯化的质粒 ,经ECORI酶切后产生 1 9Kb和 5 5Kb的片段。转基因后的SY5Y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显示TH染色强阳性 ;(2 )移植后PD猴症状明显改善 ,脑脊液中DA合量升高 ;(3)SABC免疫组化发现移植区存在大量TH阳 /性细胞。结论 构建的TH基因工程细胞体外和体内均表达人类TH基因 ;微包囊化处理后的基因工程细胞在PD猴脑内存活并发挥治疗作用。
吴承远王建刚杨扬许加军
关键词:帕金森病基因转染微包囊脑内移植
帕金森病脑内移植基因工程细胞系的构建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为进行帕金森病 (PD)的转基因细胞治疗 ,在实验室构建人类酪氨酸羟化酶(hTH)基因表达工程细胞系。方法 重组质粒pcDNA3/hTH经亚克隆、纯化后 ,用脂质体法转染到人类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SH SY5Y细胞内。经G418筛选、克隆 ,分离培养经免疫细胞化学分析。结果 转染pcDNA3/hTH的SH SY5Y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明显 ,与仅呈非特异性染色的对照组SH SY5Y细胞形成鲜明的对比。结论 转染pcDNA3/hTH的SH SY5Y细胞能够有效地表达hTH ,在PD治疗的非人类灵长目实验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杨扬王晓民吴承远卢峻韩济生
关键词:帕金森病酪氨酸羟化酶基因治疗
小脑延髓裂入路的解剖学研究和临床应用
本研究对10个福尔马林固定尸头的解剖和对8例四脑室病变患者的临床实践,实践证明,经小脑延髓裂入路为神经外科医生提供宽敞的暴露视野、微创伤性操作,能够更彻底地切除病变,患者的术后过程更平稳,预后也会相应更好。
杨扬王建刚李新钢邵毅吴承远
关键词:开颅手术小脑延髓裂手术入路解剖学
文献传递
电视脑室镜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微侵袭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被引量:2
2002年
目的 :探讨电视脑室镜下经乙状窦后入路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疗效 ,达到以最小的手术创伤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方法 :在患侧耳后乳突内侧行小“S”切口 ,长 3~ 4cm ,骨窗直径 2 .5cm ,在脑室镜下寻找三叉神经后根 ,根据脑室镜下的病理发现进行相应处理 ,原发性三叉神经痛者行微血管减压术 ,继发性者行肿瘤切除术。结果 :术后病人三叉神经痛均消失 ,无严重手术并发症及无菌性脑膜炎 ;经 1年以上的随访 ,无三叉神经痛复发。与传统开颅显微手术相比可全方位观察到手术显微镜不能看到的死角 ,避免了术中遗漏病变 ,提高了手术疗效 ;并且电视脑室镜手术创伤小 ,对病人颅内组织干扰少 ,术后恢复快 ,住院时间短。结论 :对于常规治疗无效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和继发性三叉神经痛采用电视脑室镜下经乙状窦后入路微侵袭手术治疗是迄今最佳手术方法之一。
刘玉光刘猛杨扬王宏伟
关键词:经乙状窦后入路微侵袭手术三叉神经痛桥小脑角
颅骨软骨肉瘤1例
2003年
孟凡刚吴承远朱树干杨扬王云彦见文成
关键词:手术病理学肿瘤颅神经
经颅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肿瘤被引量:3
2010年
眼眶和颅腔以额骨、蝶骨相隔,以视神经管、眶上裂相通,发牛在眼眶或颅底的肿瘤可通过以上结构相互蔓延,形成眶颅沟通肿瘤.此类疾病病种繁多,临床表现多样,诊断困难.相对于眶内肿瘤而言,颅眶沟通肿瘤因颅眶交界区域血管神经走行复杂,单纯的开眶手术往往很难切除颅内部分肿瘤.自1996年1月至2009年6月,我们采取经颅入路切除颅眶沟通肿瘤共25例,现将治疗经验报告如下.
张良文宫杰张源李峰苏万东杨扬刘玉光朱树干
关键词:颅眶沟通肿瘤经颅入路视神经管疾病病种眶内肿瘤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