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颖彬

作品数:14 被引量:59H指数:4
供职机构:广东药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血管
  • 4篇颅内
  • 3篇护理
  • 2篇动脉闭塞
  • 2篇动脉搭桥术
  • 2篇动脉狭窄
  • 2篇血流
  • 2篇血流灌注
  • 2篇血流灌注成像
  • 2篇血运重建
  • 2篇血运重建术
  • 2篇药疗
  • 2篇药疗法
  • 2篇医药疗法
  • 2篇中动脉
  • 2篇中医
  • 2篇中医药
  • 2篇中医药疗法
  • 2篇重建术

机构

  • 8篇广东省中医院
  • 5篇广州中医药大...
  • 3篇广东药科大学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14篇李颖彬
  • 8篇张燕婷
  • 7篇白小欣
  • 6篇黎劭学
  • 6篇蔡军
  • 5篇陈锐聪
  • 5篇邹志敏
  • 4篇陈锦华
  • 3篇陈溢玲
  • 3篇林浩
  • 3篇黄胜平
  • 3篇钟丽琴
  • 2篇晏益华
  • 2篇许文静
  • 1篇陈秋雄
  • 1篇李晓庆
  • 1篇李义凯
  • 1篇黄培新
  • 1篇林楚华
  • 1篇陈锦华

传媒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临床解剖...
  • 1篇广东医学
  • 1篇中国中医急症
  • 1篇局解手术学杂...
  • 1篇护理实践与研...
  • 1篇中医药导报
  • 1篇辽宁中医药大...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中外医药研究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1篇201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肺康复护理对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研究并分析肺康复护理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G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102例COPD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患者6个月的肺康复护理,对比护理前后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 102例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肺康复护理后肺功能优于护理前,患者视觉模拟标尺评分示例(EQ-VAS)评分为(68.95±25.87)分与欧洲五维健康量表(EQ-5D)指数为(0.75±0.25)分均高于护理前的(56.62±21.45)、(0.55±0.2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康复护理对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效果显著,值得大力推广。
陈溢玲晏益华李颖彬钟丽琴
关键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生活质量
黄培新教授以大柴胡汤加减治疗中枢性发热经验探讨被引量:3
2014年
中枢性发热是重症脑病常见的一个伴随症状,西医治疗效果欠佳,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黄培新教授提出该病的病因病机为少阳阳明合病,提出了和解少阳、通腑泄热的治疗大法,方用大柴胡汤加减,取得较好的疗效。
张燕婷黄胜平李颖彬蔡军林浩黎劭学黄培新
关键词:中枢性发热中医药疗法大柴胡汤
应用Hybrid手术室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血管介入治疗颈内动脉受侵犯的鼻咽癌被引量:2
2018年
对鼻咽癌放射治疗后复发且侵犯颈内动脉患者行鼻咽癌手术前,有必要评估患侧颈内动脉闭塞耐受情况,对不能耐受患者,可行颅内外血管搭桥联合患侧颈内动脉介入栓塞。
陈锐聪邹志敏蔡军刘诗万陈锦华白小欣黎劭学张燕婷李颖彬
关键词:血管介入治疗鼻咽癌颅内外侵犯手术室
脊髓型颈椎病伴大块椎间盘突出保守治疗1例及文献回顾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方案选择及突出椎间盘自然吸收的机制。方法临床报道1例脊髓型颈椎病伴大块椎间盘突出保守治疗的病案,对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方案选择及突出椎间盘自然吸收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结果脊髓型颈椎病治疗方式分手术和保守两种,手术疗法相对于保守疗法对于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优点和缺点仍然有争议。突出椎间盘自然吸收机制尚不明确。结论早期诊断并给予恰当的治疗对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至关重要,因为可以显著改善预后。突出椎间盘自然吸收机制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林楚华李颖彬李义凯
关键词:椎间盘突出脊髓型颈椎病保守疗法
破裂及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
目的:探讨血管内栓塞治疗破裂及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自2015年1月至2017年4月采用血管内栓塞治疗的颅内动脉瘤患者213例共224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包括121个(54...
陈锐聪蔡军邹志敏刘诗万陈锦华白小欣黎劭学张燕婷李颖彬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栓塞治疗疗效评价
球囊闭塞试验在颈内动脉永久闭塞术决策中的参考作用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结果与Willis环代偿的关系,以及该试验在颈内动脉永久闭塞术决策过程中的参考作用。方法统计2009年10月至2015年6月我院49名患者52例(侧)颈内动脉球囊闭塞试验的临床资料,分析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出现率与试验阳性率的关系。结果前交通动脉出现率为97.9%,一侧后交通动脉出现率为82.7%。球囊闭塞试验阴性占比92.3%,均有前交通动脉;阳性占比7.7%,其中2例右侧受试侧优势大脑前动脉并同侧后交通动脉缺如,1例左侧受试侧优势大脑前动脉并左侧后交通动脉缺如,1例前交通动脉和后交通动脉均缺如。结论拟闭塞颈内动脉但前交通动脉缺如的病例有必要明确其血流代偿方式;对于Willis环完整的病例实施永久闭塞导致的缺血风险较低。
黎劭学陈锦华张燕婷邹志敏李颖彬刘诗万蔡军陈锐聪白小欣
关键词:WILLIS环颈内动脉闭塞
采用高分辨率核磁共振评价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被引量:14
2017年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与卒中复发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中医院48例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用Essen卒中风险评分量表(ESRS)将患者进行危险因素评估后,分为ESRS≥3分组(高危复发风险组21例)和ESRS<3分组(低危复发风险组27例)。两组患者均接受颅内责任血管(基底动脉或单侧大脑中动脉)的高分辨率核磁共振(HR-MRI)检查,依据HR-MRI在T1加权成像、T2加权成像及T1压脂序列等的信号强弱,区分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斑块与不稳定性斑块。比较两组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及不稳定性斑块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这四个因素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及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是缺血性卒中复发的高危因素。其OR值分别为87.114、159.423、8.942、11.551,95%CI分别为4.218~1 799.078、3.235~7 855.957、1.054~75.857、1.011~132.043(均P<0.05)。结论除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传统危险因素外,颅内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是缺血性卒中高危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何思锦李颖彬张燕婷白小欣
氙CT指导脑血运重建术治疗症状性前循环动脉狭窄及闭塞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氙CT脑血流灌注成像技术在脑血运重建术前及疗效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症状性前循环供血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8例、颈内动脉内膜切除术1例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6例,对比术前与术后2周内氙CT检测的局部脑血流量(r CBF)及术后6个月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 (1)12例术前靶血管远端血流灌注异常患者平均r CBF值为(30±10)ml/(100 g·min),术后为(32±14)ml/(100 g·min),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3例术前靶血管远端血流灌注正常患者平均r CBF值为(48±6)ml/(100 g·min),术后平均r CBF值为(50±7)ml/(100 g·min),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术后mRS评分改善8例,稳定7例。15例患者术后mRS评分为[1(0,3)]分,与术前[3(1,3)]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无一例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血运重建术可改善术前存在血流动力学障碍的症状性前循环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的靶血管远端局部脑血流灌注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而术前氙CT脑血流灌注成像灌注异常可能较灌注正常患者获益更多。
李颖彬许文静张燕婷白小欣
关键词:脑动脉闭塞氙CT血流灌注成像
脑血运重建术治疗脑供血动脉狭窄/闭塞的临床研究
目的:  脑供血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我国缺血性中风和TIA的主要病因,症状性脑供血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指发生过TIA和脑梗死并经过检查确定的脑供血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症状性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复发性TIA和缺血性中风的...
李颖彬
关键词:血管闭塞临床疗效
XeCT灌注成像在颞浅-大脑中动脉搭桥术的评估作用被引量:3
2014年
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是导致相应供血区灌注不足的常见因素,对此类患者可实施颅外-颅内动脉搭桥术以改善血流.XeCT脑血流(cerebral blood flow,CBF)灌注成像能够定量检测脑组织的血流灌注,与其他半定量技术相比具有数据准确、重复性好等优势.本研究回顾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8月至201 1年11月连续实施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superficial temporal artery-middle cerebral artery,STA-MCA)搭桥术11例的临床资料,分析XeCT脑血流灌注成像对手术前后血流变化的评估作用.
黎劭学陈锦华白小欣林浩张燕婷邹志敏李颖彬蔡军陈锐聪黄胜平
关键词:大脑中动脉狭窄CT灌注成像动脉搭桥术脑血流灌注成像ARTERY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