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成 作品数:54 被引量:272 H指数:9 供职机构: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经济管理 建筑科学 文化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新型全球化下的“十四五”规划应对——基于全球生态文明与“一带一路”倡议协同的视角 被引量:6 2019年 “十四五”时期是生态文明引领的新型城镇化和“一带一路”幻领的新型全球化协同推进的新时代,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由理念到实践的关键期,“十四五”规划需要站在新的高度和广度上统筹谋划。本文系统梳理了五年规划相关研究和全国、典型廣份五年计划与规划的主题变化,对五年规划中的“国际化”规划内容进行了辨析。从全球生态与生产均衡的视角分析了中国由单一“世界工厂”走向带动全球生产体系共同发展的龙头的必要性,并着眼全球秩序和体系重构的未来趋势,分析了我国“十四五”规划中国际化规划的新趋势,进而提出了“十四五”国际化规划的六大理念和五个关键内容,为全球视野下生态文明与“一带一路”引领协同的“十四五”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王兴平 李迎成关键词:生态文明 一带一路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综合定量研究——以安徽省濉溪县为例 构建了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综合定量研究的技术路线,并结合安徽省濉溪县实例,从产业绿色化程度、产业竞争力程度和产业规模化程度三个方面,运用产业绿色指数、偏离份额分析法和产业空间集聚度指数对该地区的产业转型发展进行综合定量... 李迎成关键词:资源型城市 产业转型 文献传递 全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与科研合作网络的结构差异与内在机制 被引量:5 2023年 除了经济本底、区位条件和基础设施等自身禀赋外,城市在全球化进程中的持续竞争力一方面取决于其在全球资本体系中的支配力,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其在创新网络中的控制力。利用高端生产性服务企业总部-分支数据和Web of Science合著论文数据,分别构建了全球城市生产性服务业网络和全球城市科研合作网络,并对比了两种网络的结构差异,探讨了形成差异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①空间结构方面,两种网络均呈现出明显的“南-北”分化和“东-西”差距。生产性服务业网络中的顶级城市比科研合作网络中的顶级城市空间分布更为广阔。②拓扑结构方面,生产性服务业网络的总体网络连通性比科研合作网络更高。两种网络均具有小世界性和无标度性,也呈现出明显的“社群”结构和“中心-腹地”结构,但组织形式有所不同。③生产性服务业与科研合作实践逻辑的不同是造成两种城市网络结构差异的内在机制。 曹湛 李迎成 李迎成关键词:科研合作网络 南京市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特征及空间影响研究 以南京市中心城区38 家创意产业园区为研究对象,从时间演化、空间模式和行业分布三个方面分析了南京市创意产业园区发展的基本特征,认为园区由老城向外围圈层扩散的特点非常明显,依托高校创新资源、沿主要交通通道和沿生态自然景观是... 冯淼 李迎成关键词:城市规划 创意产业园区 文献传递 新型城市化背景下江苏区域发展格局优化研究 江苏省正在迈向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率先现代化的新阶段。论文在综述有关研究成果基础上,明确提出“城市化水平超50%、人均GDP超6000美元”的新型城市化临界标准,并对传统城市化和新型城市化的不同特点进行了比较,对江苏... 王兴平 李迎成 朱凯关键词:城市化发展 交通运输 文献传递 空间结构、城市规模与中国城市的创新绩效 被引量:110 2021年 什么样的空间结构更利于城市创新?城市多中心化发展及规模扩张对城市创新绩效存在何种影响?本文从集聚外部性视角分析了城市空间结构影响创新绩效的理论机制,并基于2001—2016年LandScan高分辨率全球人口分布数据,运用ESDA方法对城市内部多中心程度进行测度,同时利用城市—行业—时间维度的创新指数数据和地形复杂度、清代城墙面积等工具变量,系统地识别了城市空间结构与规模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发现,城市多中心化发展会增加其内部知识流之间的地理距离,进而消解各个中心可能的集聚优势,最终对城市创新绩效带来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城市规模的扩张会通过促进创新要素集聚而提升创新绩效。此外,进一步分析了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创新抑制作用,城市规模和行业两个维度的异质性检验结果表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多中心化对创新绩效的不利影响逐渐得到缓解;同时,城市多中心化对技术密集型行业的创新抑制效应更强,而多中心的影响也会随着产业成熟度的提升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本文的政策启示是,中国城市发展应坚持紧凑式空间布局,避免无序蔓延,从而激发创新集聚的空间外部性。 王峤 刘修岩 李迎成关键词:空间结构 多中心 创新绩效 基于生态位视角的城市创新空间适宜性评价及发展策略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被引量:1 2023年 基于生态位的视角,探讨城市创新空间生态位的概念内涵,从资源生态位、环境生态位和技术生态位3个维度构建城市创新空间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以南京市为例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城市创新空间适宜性的分布格局整体呈现出显著的“中心-边缘”特征,与规划的南京市域创新空间结构并不完全一致,且3个不同维度的生态位适宜性在空间分布格局方面也存在较大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城市创新空间的发展策略。 李迎成 李金刚关键词:生态位 创新生态系统 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研究述评与展望 2024年 城市创新网络研究是城市网络研究和创新网络研究的交叉领域,近年来针对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的研究迅速增多,主要呈现出以下特点:①具有多尺度多类型的基本特征,主要涉及省域、区域、国家、跨尺度等空间尺度,以及城市间的科技合作、技术转移、人才流动、总部分支、创新引力、多指标组合等联系类型。②针对组织结构的研究主要关注拓扑结构与空间结构,其中拓扑结构呈现典型的核心—边缘结构,并由单核心结构逐步向多核心结构转变;空间结构主要呈现以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和成渝城市群为顶点的菱形结构,但不同类型创新网络的组织结构特征仍存在一定差异。③针对形成机制的研究主要关注多维邻近、网络位置与社会经济属性等因素的影响,对微观创新主体自身的作用重视不够。④外部效应是中国城市创新网络发挥价值的重要途径,但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总体而言,现有研究主要存在“重实证、轻理论”“重个案、轻比较”“重宏观、轻微观”“重结构、轻效应”“重基础、轻应用”等问题,不利于中国城市创新网络甚至更广义上的城市网络研究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全球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的要求,针对现有研究面临的“五重五轻”问题,文章从基础理论、维度比较与耦合、微观机制、外部效应与绩效评价、实践应用等5个方面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 李迎成 孙康 马海涛转型期对残疾人集中就业模式的思考--以南京市为例 残疾人在就业市场中长期受到歧视,集中就业是其参与社会生活、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方式,在社会经济转型发展时期,残疾人就业逐步实现多元化,而集中就业仍将在这一时期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对南京残疾人集中就业现状的分析,得出其存在... 蒋瑞明 李迎成 王兴平关键词:残疾人 社会转型期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二次加权重尾的城市创新集聚区识别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二次加权重尾的城市创新集聚区识别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获取并储存表征城市创新活动的空间点数据;步骤2、基于步骤1中获取的空间点数据生成不规则三角网;步骤3、对步骤2中生成的不规则三角网内矢量线要... 李迎成 彭维康 杨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