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琦珂
- 作品数:27 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博物馆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历史地理医药卫生更多>>
- 东北地区畜牧结构历史变迁研究
- 2012年
- 东北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原始畜牧业阶段(石器时代),猪、狗、马、牛的驯化递次发生;游牧畜牧业阶段(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东北草原地区的主要牧畜是马、牛、羊;定牧畜牧业阶段(铁器时代),羊的饲养跃居首位,牛、马饲养退居其次;定居家畜业阶段(机器时代),畜种布局渐呈区域化、多元化态势。影响东北地区畜牧结构的因素有:环境变迁和生态适应,畜牧政策和饲养技术,文化习俗和饮食习惯,经济交流和市场影响。
- 李琦珂曹幸穗
- 关键词:历史变迁影响因素
- 历史时期东北地区农业系统的发展动因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作为不断进化的开放系统,农业系统具有较强的内在有机性和外部关联性。依据东北农业系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可将其演化进程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渔猎系统同采集系统的分化阶段,农牧系统同渔猎系统的分化阶段,农牧渔猎长期共存互补阶段以及农耕系统同畜牧系统的分化阶段。在每个发展阶段,农业系统的结构形式和功能表现均有所不同。驱动东北农业系统不断发展演化的因素有:生态制约与气候扰动,战争灾荒与农牧政策,人口迁徙与经济转型,文化互动与技术传播,宗教信仰与饮食习俗,交通条件与市场交换等。
- 李琦珂王思明
- 关键词:农业系统发展动因历史时期
- 生物多样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农业科技被引量:5
- 2012年
- 生物多样性是现代科学概念,它是在人类活动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自然界的生物种类日益减少、大量珍贵种质资源迅速消亡、进而引发一系列生态危机的背景下产生的。它产生和存在的现实基础是生物的差异性、联系性和发展性。在此视角的观瞻下,中国古代的农业科技正是农业生物多样性原理的自觉践行:轮作复种、间作套种事实上是农业系统生物多样性的主动运用;生物防病、农业治虫恰恰是农业生物物种多样性的巧妙运用;农牧结合、多种经营则是农业生态多样性的自觉运用。
- 李琦珂惠富平
-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复种轮作间作套种害虫防治
- 试论“风水说”的生态学意蕴——兼说“风水说”和“风土论”的源渊
- 2013年
- "风水说"中由于含有许多迷信成份,往往被人斥之为封建糟粕。但若揭开其神秘面纱,会发现有许多科学道理在内。该文通过透析"风水说"深沉、丰厚的生态学意蕴,认为它合乎宇观生态学法则。对"风水说"和"风土论"内涵及外延的比较阐述,有助于加深对风水说科学内涵及文化意蕴的理解和把握。
- 李琦珂曹幸穗
- 关键词:风水说
- 以醒脑静联合用药为中心综合治疗意识障碍研究进展被引量:5
- 2012年
- 意识障碍是人们赖以感知环境的精神活动发生障碍的一种状态,常有嗜睡、昏睡、昏迷、谵妄以及意识模糊、精神错乱等临床表现。意识障碍是对生命有机体有着严重危害的病理过程。患者脑功能发生紊乱,出现意识障碍,是病情危重的信号。在临床实践中,醒脑静因能醒神止痉,行气活血,解毒止痛,抗炎保肝,常被作为缓解意识障碍症状的有效药物。以安宫牛黄丸为基础配置而成的醒脑静注射液,通过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作用,实现调节中枢神经、保护大脑、减轻脑水肿和改善微循环等多重功效。
- 宋书兰李琦珂
- 关键词:醒脑静联合用药
- 中日韩三国“风水”文化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风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日本和韩国深受其影响,形成了迥异于中国"风水"的日韩风水文化。三国的"风水",皆植根于传统周易文化的土壤之上,蕴含有强烈的自然崇拜精神和朴素的农耕文化思想。三国的"风水"均暗含了现代建筑生态学和建筑美学的思想,具有丰富的生态内涵和人文意蕴。三国的"风水"具有功利性、生态性以及系统性等共同特点。无论是在"风水说"层面,还是在"风水术"层面,三国"风水"均各具特点,其迥异性具体体现在"空间风水术"和"时间风水术"两大方面。地理影响和宗教濡染,是三国"风水"特点迥异的主要原因。三国"风水说"和"风水术"的比较研究,有助于加深人们对东北亚汉文化传统的理解。
- 李琦珂曹幸穗
- 关键词:风水文化中日韩三国
- 东北地区农业系统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 2012年
-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具有较强的内在有机性和外部关联性。宏观地考察农业系统的演变历史及发展规律,对于客观判断农业结构变动是否合理以及功能衍变是否良性,具有重要意义。东北地区农业系统的发展经历了4个阶段(渔猎系统同采集系统的分化阶段,农牧系统同渔猎系统的分化阶段,农牧渔猎长期共存互补阶段以及农耕系统同畜牧系统的分化阶段)。在每个发展阶段,农业系统的结构形式和功能表现均有所不同,其发展趋势是系统结构的多元化和功能的稳态化。
- 李琦珂王思明
- 关键词:农业系统
-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地区奶畜饲养
- 2012年
- 抗日战争时期,延安地区的奶畜,因肩负着营养伤病员、保健军民的光荣使命,集中饲养于杨家岭中央管理处、八路军留守兵团野战医院、延安中央医院以及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等机构或部门。以光华农场为代表的生产、科研单位,因简就陋地开展了奶畜育种、生奶加工、疾病防治、宣传普及等项工作。尽管抗战时期延安地区的奶畜饲养难具规模,但影响深远,贡献极大。
- 李琦珂曹幸穗
- 关键词:抗日战争时期
- 20世纪松花江流域农业生产结构变迁研究
- 拥有黝黝黑土地的松花江流域,经过一百多年的农业开发,如今已成为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该地虽气候严寒,夏短冬长,但土壤肥沃,雨热同季,比较适合发展农业。自东北“开禁”以来,关内移民陆续进入,土地垦殖持续不断,人地关系渐趋...
- 李琦珂
- 关键词:农业生产结构松花江流域
- 文献传递
- 二十四节气传统智慧与当代价值被引量:8
- 2018年
- 传统历法中的二十四节气,是中华农业文明的智慧结晶。二十四节气的产生,有着政治、伦理、哲学、生态诸多方面的重要意义。在传统农耕社会中,二十四节气不但是农业管理的时间智慧,而且是帝国时代的作息时间表,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坐标。时至今日,二十四节气在农业生产、社会生活、健康养生以及重塑人类精神家园等方面,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现实价值。
- 李琦珂
- 关键词:二十四节气文化坐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