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杰华 作品数:22 被引量:62 H指数:5 供职机构: 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人乳腺癌细胞Rab25基因与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的关系 被引量:2 2013年 Rah25蛋白是Rab蛋白亚家族Rabll中的一员,目前国外已有文献报道Rab25与乳腺癌发生及发展关系密切[1-2],但未报道Rab25对乳腺癌细胞的影响以及对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表达的影响。本研究旨在观察Rab25蛋白对乳腺癌的影响。 李杰华 吴非 陆云飞关键词:人乳腺癌细胞 雌激素受体 孕激素受体 B蛋白 亚家族 癌发生 甲状腺乳头状癌的BMP8A表达及其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研究骨形态发生蛋白8A(BMP8A)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通过TCGA和GEO数据库分析并筛选与PTC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BMP8A。收集2019年4月至2019年10月收治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腺体外科的35例PTC患者的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BMP8A的mRNA及蛋白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均显示,BMP8A在PTC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伴有颈部淋巴结转移的PTC组织中,BMP8A的表达较无淋巴结转移组也明显降低(P<0.05)。结论BMP8A在PTC中低表达,且其表达与颈部淋巴结转移相关。这将为探究PTC的颈部淋巴结转移机制以及预防PTC术后复发提供新的参考。 曾学宇 陈柱 毛敏 陈之白 陈春雨 曹稳珑 李杰华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Rab25基因对人乳腺癌细胞的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及其与Her-2/neu基因的关系 2013年 目的:探讨Rab25基因表达水平对乳腺癌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影响以及其作用与Her-2/neu基因的关系。方法:通过质粒转染和RNA干扰采用,升高或降低不同的乳腺癌细胞株Rab25基因表达,以及升高或降低稳定表达Rab25基因的不同乳腺癌细胞株Her-2/neu基因表达。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性、克隆形成率和转移侵袭力。结果:不同细胞株Rab25转染组的增殖活性、克隆形成率、转移侵袭力均较其Rab25干扰组、原株细胞组及阴性对照组有明显增强(均P<0.05)。在稳定表达Rab25基因的不同乳腺癌细胞系中无论升高或降低Her-2/neu基因表达,其增殖活性、克隆形成率、转移侵袭力均无明显改变(均P>0.05)。结论:Rab25基因在乳腺癌细胞中发挥着促进癌细胞生长、增强其增殖及侵袭的作用,且Her-2/neu基因的表达水平不能影响其发挥作用。 李杰华 吴非 陆云飞关键词:RAB25 基因,ERBB-2 肿瘤侵润 腹腔镜胃癌根治术手术入路选择体会 1994年日本Kitano等报道首例腹腔镜治疗早期胃癌以来,腹腔镜胃癌手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开展,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是顺利实施腹腔镜胃癌手术的基础。基本手术入路有:根据术者站位不同分为左侧入路和右侧入路,根据离断十二指肠先... 覃新干 陈俊强 吴向华 曾健 田磊 解乃昌 张晓东 李杰华 桂小龙 刘金禄 陈之白 王震 幕光川 苏卡 罗铭 冼书林 毛远天 黎伯培 袁慧明 陆云飞关键词:胃癌 腹腔镜手术 临床疗效 Rab25基因下调snail表达抑制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能力的研究 2023年 目的探讨Rab25基因对TGF-β诱导的乳腺癌MDA-MB-231细胞增殖、侵袭及上皮-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能力的抑制作用并探索其分子机制。方法将实验分为3组:对照组、TGF-β组和si-Rab25组;构建TGF-β诱导的MDA-MB-231细胞EMT模型;CCK-8实验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侵袭情况;利用Western blot实验检测各组相关蛋白的变化情况。结果TGF-β刺激MDA-MB-231细胞后,Rab25基因高表达;si-Rab25组细胞迁移能力及侵袭能力减弱(33.49%±2.93%),与TGF-β组(57.48%±3.62%)相比降低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ab25组细胞增殖能力(115.32%±5.69%)减弱,与TGF-β组(153.21%±4.17%)相比降低24.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ab25组中MDA-MB-231细EMT相关蛋白表达较TGF-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i-Rab25组p-AKT及Snail蛋白的表达与TGF-β组相比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ab25基因在MDA-MB-231细胞中处于高表达状态,沉默Rab25基因能在激活AKT信号通路,抑制Snail蛋白的表达,调控EMT相关蛋白表达,抑制其EMT转化。 张小彬 陆云飞 桂小龙 李杰华关键词:RAB25 乳腺癌 SNAIL蛋白 AKT信号通路 STAT1表达与乳腺癌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18年 信号转导及转录激活因子STAT1经激活后能够调节许多参与乳腺癌细胞生长、分化、凋亡及免疫的基因表达。STAT1促进乳腺癌的生长,STAT1具有抑制血管生成和肿瘤转移的能力。研究STAT1基因的表达在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和演变中的作用,可以为乳腺癌的诊断和治疗带来新的契机。 李杰华 宋晓薇 韦田福 张晓东关键词:乳腺癌 预后 8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切除术预后因素的分析 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腹膜后肿瘤(primary retroperitoneal tumor,PRT)患者手术切除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6月至2012年6月住院治疗的80例原发性腹膜后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Kaplan-Meier方法、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和Log-rank检验,分析影响PRT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组病例均获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40.4个月,1年、3年、5年累计生存率分别为92.5%、73.1%、67.5%,中位生存时间为67个月。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肿瘤大小、肿瘤性质、有丝分裂数、周围器官侵犯等因素影响PRT患者术后累计生存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方式、肿瘤性质、有丝分裂数、周围器官侵犯等是影响PRT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手术切除是PRT患者有效的治疗手段,肿瘤性质、手术方式、周围器官侵犯、有丝分裂数是影响PRT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李杰华 陆云飞 陈之白 苏卡关键词:原发性腹膜后肿瘤 手术切除 生存率 预后因素 乳腺癌的全数字化乳腺摄影与增强MRI应用ROC曲线对比研究 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对比性研究全数字化乳腺摄影(full-field digital mammography,FFDM)和磁共振(MRI)增强扫描在乳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60例乳腺肿物患者的资料,所有病例均接受FFDM、MRI增强检查和手术病理检查。应用Medcalc软件对影像资料进行ROC曲线分析,比较FFDM和增强MRI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结果:160例患者中,FFDM检出肿块131例,发现钙化37例,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23例;MRI增强扫描检出肿块134例,发现钙化31例,同侧腋下淋巴结肿大28例。ROC曲线分析FFDM和增强MRI曲线下面积(AUC)分别是0.924和0.929,P>0.05,在诊断乳腺癌的准确性上,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FFDM是筛查乳腺癌的首选检查方法,增强MRI能更多地显示乳腺癌病灶的特征,两者结合应用可以提高乳腺癌的诊断正确率。 李杰华 陆云飞 陈之白关键词:乳腺肿瘤 全数字化乳腺摄影 磁共振成像 ROC曲线分析 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信号转导与激活因子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癌组织中信号转导与激活因子1(STAT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32例乳腺癌患者的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采用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蛋白免疫印迹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STAT1在乳腺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比较不同临床病理特征患者癌组织STAT1 mRNA的表达水平,利用生物信息学网站Progno Scan分析GEO芯片中乳腺癌患者STAT1表达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STAT1 mRNA及蛋白在乳腺癌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癌旁组织(均P <0. 05)。Ki-67阴性、雌激素受体阳性患者的STAT1 mRNA相对表达水平分别高于Ki-67阳性者、雌激素受体阴性者(均P <0. 05)。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STAT1的高表达与乳腺癌患者的无瘤生存时间短及预后差相关(均P <0. 05)。结论 STAT1在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水平较高,有助于乳腺癌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宋晓薇 陈柱 韩创业 张腾芳 李杰华关键词:乳腺癌 生物信息学 预后 胃肠道间质瘤KIT、PDGFRA和DOG1基因突变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研究胃肠道间质瘤相关基因KIT、PDGFRA和DOG1突变的情况,探讨其在胃肠道间质瘤发病机制中的意义及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100例来自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02年5月至2013年5月收治的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组织标本.针对KIT、PDGFRA和DOG1 3个基因的外显子片段进行引物设计,扩增并测序,分析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患者预后的因素。结果本组100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中发现KIT基因突变75例,PDGFRA基因突变16例,未检测出DOG1基因突变,5年生存率为58.8%。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预后与肿瘤原发部位、肿瘤大小、肿瘤转移、根治性手术切除、细胞学类型、侵犯周围组织、平滑肌受侵犯、核分裂象数目、KIT基因第11外显子缺失性突变和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均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肿瘤转移、根治性手术切除、侵犯周围组织、核分裂象数目、KIT基因第11外显子缺失性突变和接受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胃肠道间质瘤的KIT基因突变与PDGFRA的基因突变不会相互重叠。DOG1蛋白高表达于胃肠道间质瘤的机制与DOG1基因突变无关。相关基因突变影响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预后。 李杰华 张海添 陈之白 吴向华关键词:胃肠道间质肿瘤 基因突变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