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亭
- 作品数:11 被引量:301H指数:7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建筑科学更多>>
- 土地生态评价研究综述被引量:16
- 2013年
- 对从19世纪中期土地生态思想萌芽以来的相关评价研究成果作了综述。在发展历程上,将土地生态评价发展总结为4个方面。在发展指标上,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和目标,主要有基于FAO土地质量评价演化而来的评价指标、概念性框架评价指标和基于景观视角的评价指标,更加完备和统一的指标有待进一步探索。在评价方法上,将其归纳为数学模型法、空间模型法和景观生态模型法,逐渐体现空间格局和景观一体化格局的重要性。在东部地区资料充足的发达省份可尝试建立土地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生态情况具有特殊性的区域需更多的针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情况建立专门的评价指标。
- 彭慧昌亭薛红琳戴靓
- 关键词:评价指标
- 基于人口流动模型与生态连通性的农居点整理模式优选被引量:11
- 2014年
- 城镇化背景下农居点整理,不仅要考虑保留适当的农村人口规模,同时还要考虑整理对于农村土地生态格局影响。该文以江苏省如皋市柴湾镇万顷良田项目区为例,基于人口流动模型与土地生态连通性视角探索合理城镇化水平下最佳土地生态格局的整理模式。结果显示:由于农业存在必要性以及产业收益驱动,城镇化发展存在上限,农村人口流动、农居点整理规模均应以此制定合理目标,遗传算法可以为合理的整理方案选择提供智能决策支持;实证研究表明,如皋市柴湾镇万顷良田项目区能实现合理城镇化目标的农村人口转移及农居点整理方案并不唯一,可实现城镇化率在77.96%~78.63%之间,应该保留21.37%~22.04%的农村人口从事农业生产,与国际经验基本一致;不同农居点整理模式可以形成不同规模的“生态孤岛”,相似城镇化率下,方案间生态孤岛规模可以相差2.29倍,不同的整理模式对生态连通性造成不同程度影响。在合理城镇化实现水平下,应选择对生态格局影响较小的农居点整理方案,构筑环境友好型土地利用的整理模式,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同时注重保留村落的规划与环境整治。
- 周华陆春锋昌亭吴巍
- 关键词:土地利用生态刘易斯拐点
- 金坛市土地生态质量的城乡梯度规律研究被引量:7
- 2014年
- 金坛市作为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的典型地区,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其土地生态状况具有代表性。从基础、胁迫、结构、效益4个角度构建土地生态指数指标体系,以行政村为评价单元计算4个准则层分值和土地生态指数综合分值,在此基础上假设金坛市土地生态质量分布具有城乡梯度的规律。通过热点和梯度分析验证表明:(1)土地生态指数热点空间分异特征符合城乡梯度规律,城镇化是导致该规律的重要原因;(2)土地生态指数沿着金坛市"城镇—城乡结合部—近郊—远郊"环形梯度分布,总体上土地生态指数不断升高,沿城镇中心向外每增加2 400m,土地生态指数提高1.6%;(3)城镇中心土地生态质量状况处于最低值,且城镇所在地土地生态质量比正常状态差,更精细地表明城镇化对土地生态质量的不良影响;区域土地生态结构是影响金坛市土地生态综合指数波动的最大因素。(4)该文对土地生态指数空间分异规律作了深入探究,对土地生态指数空间分异的驱动力分析和主控因子识别将在进一步研究中进行探索。该研究可引导政府在城镇化进程中实施改善土地生态质量的政策。
- 昌亭周生路戴靓陈龙
- 区域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生态环境响应研究——以江苏省为例被引量:143
- 2013年
- 以江苏省为例,利用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08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变化数据,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通过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重心转移、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上地利用变化类型生态贡献率等方法,定量研究江苏省土地利用功能结构转型、卒问转型特征及其生态环境响应规律。研究表明:①1985~2008年,汀苏省土地利用主导功能结构变化主要表现为生产州地面积的减少,生态朋地、生活用地面积的增加。主要的转化类型为农业生产用地转化为农村生活刷地、城镇生活用地,牧单牛态用地转化为农业生产用地。②1985~2008年,农业生产用地、生态用地、农村生活用地窄问分布的不均衡性进一步加剧,工矿生产用地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有所缓和,城镇生活用地卒问分布经厂力了先加剧后有所缓和的阶段。③1985~2008年,江苏省的生态环境质量稍有下降,其中农业生产用地被农村和城镇生活用地大量占用是生态环境质量退化的主导因素,农业生产用地转化成水域,七态刖地是区域生态环境改善的主要因素。
- 吕立刚周生路周兵兵戴靓昌亭鲍桂叶周华李志
-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生态环境质量
- 基于生态足迹的江苏土地承载力评价被引量:4
- 2013年
-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以江苏省2008年统计年鉴数据为基础,对江苏省2007年的各种资源和能源的利用程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江苏省人均生态足迹为2.937981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388743 hm2,人均生态赤字达2.549238hm2,比2006年的人均生态赤字上升了近6%。随着江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已经远超过其自身承载力范围,人均生态赤字的加剧更表明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此外,还提出应对生态足迹赤字存在的问题和相应的对策。
- 徐康陈龙昌亭
- 关键词:生态足迹土地承载力生态赤字可持续发展
- 长三角城市群地域扩张的时空特征——基于“近十年来DSMP/OLS夜间灯光数据”的实证分析被引量:11
- 2014年
- 为揭示长三角城市群地域扩张的时空规律,基于DSMP/OLS夜间灯光数据提取了1999-2010年城镇地域边界,通过定量方法研究了该城市群地域扩张的时空规律。研究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重心位于苏州市辖区内,以上海为中心的苏南地区仍然是该区域的城镇发展核心区域,城市群西南部分扩张较快;(2)城市群地域扩展趋于一体化,蔓延程度增强,城镇首位度增大,上海市中心城市辐射作用凸显;(3)城市群主要沿交通主干线呈"Z"字型线性模式扩展。
- 昌亭吴绍华
- 关键词:长三角城市群OLS景观指数
- 江苏省县域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化特征及驱动过程——以如皋市为例被引量:2
- 2014年
- 基于1995-2010年4个时相的遥感影像,通过分析县域尺度的Ripley K函数特征、景观指数变化和行政村尺度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关联格局特征来研究如皋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演化特征,并分析演化的驱动过程。结果表明:11995-2010年如皋市农村居民点连通度、聚合度和形状复杂度增加,却未形成有效集聚,呈均匀分布特征,但均匀程度增加不显著。其中2000-2005年,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化特征最显著。2农村居民点局部自相关性强,热点区域由经济较为领先的西北片区逐渐转移到后发追赶的东南片区,在热点转移过程中处于高值簇的乡镇单元会影响附近的区域,热点比重整体上升。3区域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及其空间不均衡性,是驱使如皋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时空演化的主要过程,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及其完成市民化转变的成本是其主要影响因素。
- 昌亭周生路周华陆春锋
- 关键词: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化
- 南京市砖窑土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与利用优先级策略被引量:4
- 2013年
- 研究目的:针对目前砖窑土地再利用存在的问题,探讨一种基于土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与优先级策略相结合的粘土砖窑土地再利用模式。研究方法:GIS空间数据分析和土地再利用适宜性评价法、优先级评价法。研究结果:研究区砖窑土地适宜耕地再利用的比例最高,为67.39%;适宜生态用地再利用比例为19.21%;适宜建设用地再利用比例为13.40%;根据优先级策略的原则,首先对建设用地适宜性砖窑土地再利用,其次是耕地和生态用地适宜的砖窑土地。研究结论:可为城市边缘带的废弃工矿用地的再利用方式和策略提供方法参考。
- 徐康吴绍华戴冰宗蔚晨昌亭
- 关键词:土地利用
- 城乡结合部土地资源城镇化的空间驱动模式分析被引量:27
- 2013年
- 城乡结合部是城市化最为敏感、迅速的特殊地域实体,区域内土地快速城镇化导致耕地资源大量流失,尖锐的土地利用矛盾引发生态环境质量大幅下降,已成为社会各届关注的热点。该文以南京市郊江宁区为例,基于1999年、2010年的2期影像及其他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地理加权逻辑回归(GWLR,geographically weighted logistic regression)模型,将邻近变量、邻域变量和政策变量3类因素在空间上予以整合,从全局、局域2个尺度探索城乡结合部土地资源城镇化的驱动模式。结果表明:Logistic模型与GWLR模型分别可解释研究区历史时期51%、64%的土地城镇化过程,后者在局部参数估计方面存在优势,各项评价参数都较优,更能够适用于研究区土地城镇化的模拟预测与机理探究;邻近变量中的距开发区、城市中心、次要干道的远近,邻域变量中城镇用地密度以及政策变量中土地交易样点密度是研究区城市扩展的重要解释变量,充分表征了城乡结合部的开发区建设热潮、已城市化地区的集聚效应与边缘式扩展模式,以及土地市场、内部交通网络对城市增长的引导与促进作用;借助GIS工具,GWLR模型能够可视化各驱动因素的空间非平稳性特征,可用来更直观、深刻地探究各变量对研究区土地城镇化的空间驱动模式,这也为耕地资源的保护提供新的视角。总体而言,以土地出让行为及开发区建设为代表的政府主导力量,是研究区土地城镇化的核心动力,这一定程度反应了中国城市郊区化的普遍特征,可为类似城乡结合部的土地管理工作提供有益借鉴。
- 吴巍周生路魏也华昌亭
- 关键词:土地利用城乡结合部城镇化LOGISTIC模型
- 基于主导功能的江苏省土地利用转型特征与驱动力被引量:105
- 2015年
- 运用多视角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典型相关性分析等方法,以江苏省1985、1995、2005和2008年4期遥感影像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基于"生产—生态—生活"土地利用主导功能分类体系,定量研究了江苏省24年来区域用地转型规律与驱动力变化。结果表明:11985—2008年间,即前工业化阶段到工业化中后期,江苏省土地利用变化显著,整体经历了"缓慢变化—剧烈变化—缓慢变化"的倒U型转型规律。2农业生产用地和绿色生态用地呈逐步减少趋势,区域用地的粮食生产功能与绿库功能相对重要性降低,而其他主导功能用地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系统历经了生产、生态与生活用地之间的耦合转型。3转出和转入双重视角下,农业生产用地在三个时期均成为其他用地最主要的来源,而生活用地成为最主要的接受者;绿色生态用地成为其他用地类型的次主要来源,但其和水域生态用地的相互转化调整使得生态用地总量保持稳定。4通过对多种潜在影响土地利用转型的社会经济因子进行典型相关性分析发现,GDP、工业产值、人口数量和粮食产量的变化是对江苏省用地转型贡献作用最大的驱动因子。
- 陈龙周生路周兵兵吕立刚昌亭
- 关键词:土地利用转型驱动力转移矩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