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辉

作品数:9 被引量:44H指数:3
供职机构:南通瑞慈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3篇恶性
  • 2篇胸苷
  • 2篇胸苷激酶
  • 2篇血清
  • 2篇染色
  • 2篇肿瘤
  • 2篇免疫
  • 2篇内镜
  • 2篇内镜检
  • 2篇内镜检查
  • 2篇结肠
  • 2篇结肠癌
  • 2篇镜检
  • 2篇激酶
  • 2篇CD58
  • 2篇肠癌
  • 2篇超声
  • 2篇超声内镜
  • 2篇超声内镜检查

机构

  • 6篇江苏省人民医...
  • 6篇南通瑞慈医院
  • 1篇南京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方辉
  • 6篇施瑞华
  • 6篇李学良
  • 1篇任一鸣

传媒

  • 2篇胃肠病学和肝...
  • 1篇中华消化内镜...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临床消化病杂...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3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四联疗法与序贯疗法在幽门螺杆菌根除补救治疗中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9
2015年
[目的]比较四联疗法与序贯疗法在幽门螺杆菌(Hp)根除补救治疗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旨在寻找一种有效、安全、经济的补救治疗方案。[方法]将首次根除Hp治疗失败的90例慢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四联疗法组和序贯疗法组,每组45例。四联疗法组患者治疗方案为埃索美拉唑、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莫西沙星,疗程14d。序贯疗法组患者治疗方案为前5d给予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后5d给予埃索美拉唑、克拉霉素、奥硝唑。所有患者在疗程结束停药4周后行14 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Hp。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不良反应。[结果]四联疗法组Hp根除率(91.1%)显著高于序贯疗法组(7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不良反应均很轻微,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Hp补救治疗,四联疗法较序贯疗法疗效更好,且不良反应小,患者依从性好,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方辉李学良施瑞华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四联疗法序贯疗法
内镜下卢戈液染色联合内镜超声检查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10年
食管癌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较高,其预后与早期诊断密切相关。我们对90例可疑食管病变患者进行内镜下卢戈液染色,病理确诊为食管癌或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再行超声内镜检查,探讨卢戈液染色联合超声内镜检查对早期食管癌的诊断价值。
方辉施瑞华李学良
关键词:早期食管癌卢戈液染色内镜超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超声内镜检查
血清胸苷激酶1在胃息肉恶性进展中的变化及临床价值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通过检测血清胸苷激酶1(thymidine kinase 1,TK1)在胃息肉恶性进展过程中的水平变化,探讨TK1与胃息肉恶性进展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 80例胃息肉患者,按活检病理结果分为A组(病理为腺瘤,32例)、B组(病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27例)和C组(病理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21例)。利用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80例胃息肉患者血清TK1的含量,同时检测32例胃癌患者(胃癌组)和7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的TK1含量。结果 TK1水平和阳性率在对照组、A组和B组依次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胃癌组TK1水平和阳性率显著高于A组、B组和对照组(P<0.05)。胃癌组TK1水平和阳性率最高,但较C组升高不明显(P>0.05)。80例胃息肉患者(内镜下切除息肉后)和32例胃癌患者(胃癌根治术后)复查血清TK1均有下降,但下降仅在C组和胃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TK1水平随着胃息肉的恶性进展而显著升高,在治疗后明显下降。因此,检测血清TK1可用于评估胃息肉的恶性程度,监测胃息肉的恶性进展,同时在早期诊断胃息肉恶变、判断和评估疗效及预后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方辉李学良任一鸣施瑞华
关键词:胸苷激酶1胃息肉恶性进展
内镜下美蓝染色联合超声内镜检查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探讨内镜下美蓝染色联合超声内镜检查对早期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80例可疑胃病变者在内镜下美蓝染色,在着色深、表面不平整或染色不规则区域多点活检,对病理结果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癌变者再进行超声内镜检查。结果美蓝染色有67例着色深(83.8%,67/80)。其中癌变8例(11.9%,8/67)、上皮内瘤变18例(低级别14例、高级别4例)(26.9%,18/67)、炎症41例(61.2%,41/67)。超声内镜检查发现早期癌8例,其中3例为黏膜层癌,5例为黏膜下层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病变局限于上皮层和黏膜层。结论内镜下美蓝染色联合超声内镜检查能减少胃黏膜活检误诊,提高早期胃癌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方辉李学良
关键词:胃癌癌前病变美蓝染色超声内镜
红细胞CR1和CD58数量的变化与胃良恶性溃疡的关系探讨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探讨良恶性胃溃疡患者红细胞CR1、CD58的表达及其与T细胞亚群变化的关系,为其免疫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免疫粘附法和SAP法检测良恶性胃溃疡患者红细胞CR1和CD58的数量、CR1的活性及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 35例恶性胃溃疡组红细胞CR1、CD58、C3bRR和TRR明显下降,显著低于38例良性胃溃疡组和32例正常对照组(P<0.01)。CD3+、CD4+和CD4+/CD8+在恶性胃溃疡组也显著低于良性胃溃疡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RBC-ICR和CD8+在恶性胃溃疡组最高,良性胃溃疡组次之,对照组最低(P<0.05)。良恶性胃溃疡组红细胞CR1的数量和活性、CD58的数量与T细胞亚群(CD4+/CD8+)呈正相关(P<0.05)。结论红细胞CR1、CD58与T细胞亚群可能参与了良、恶性胃溃疡的发生与发展。红细胞免疫可能通过CD58调控了包括T细胞亚群在内的某些免疫细胞的活性,从而共同发挥免疫防御作用。
方辉施瑞华李学良
关键词:红细胞免疫T细胞亚群CR1CD58
结肠癌患者血清细胞质胸苷激酶的检测及临床意义被引量:7
2010年
目的 探讨血清细胞质胸苷激酶(TK1)的检测在结肠癌诊治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利用增强化学发光法检测80例结肠癌患者(结肠癌组)血清TK1的含量,同时检测98例结肠息肉(结肠息肉组)和9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中的TK1含量.结果 结肠癌组TK1水平[2.87(1.51~4.36)pmol/L]显著高于结肠息肉组[1.25(0.85~1.52)pmol/L]和对照组[1.17(0.68~1.42)pmol/L](P〈0.05);而结肠息肉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2例结肠癌患者行扩大根治术后血清TK1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P〈0.05).结肠癌组血清TK1检测阳性率61.25%(49/80),与癌胚抗原(CEA)检测阳性率(58.75%,47/8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K1与CEA联合检测,检测阳性率可提高到68.75%(55/80).结论 血清TK1检测在结肠癌早期诊断、疗效监测、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辉李学良施瑞华
关键词:胸苷激酶癌胚抗原结肠肿瘤
红细胞补体受体1和CD58的数量变化与结肠癌的关系被引量:2
2015年
结肠癌是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随着人们饮食、生活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升高。研究发现红细胞在肿瘤免疫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红细胞是血循环中很重要的一种自然免疫细胞,细胞膜上有许多与免疫相关的物质(如补体受体i、CD58等),红细胞CD58是T淋巴细胞CD2的自然免疫受体,
方辉李学良施瑞华
关键词:红细胞补体受体1结肠癌消化道恶性肿瘤肿瘤免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