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戴新征

作品数:23 被引量:59H指数:5
供职机构:江苏省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2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壳聚糖
  • 9篇乳酸
  • 9篇羧甲基壳聚糖
  • 9篇聚乳酸
  • 9篇聚乳酸-O-...
  • 9篇肝细胞
  • 7篇细胞
  • 6篇细胞移植
  • 6篇肝细胞移植
  • 5篇肝癌
  • 4篇手术
  • 4篇衰竭
  • 4篇细胞培养
  • 4篇纳米
  • 4篇纳米材料
  • 3篇猪肝
  • 3篇微波
  • 3篇急性肝
  • 3篇急性肝衰
  • 3篇急性肝衰竭

机构

  • 13篇江苏省人民医...
  • 11篇南通大学
  • 2篇扬州大学
  • 1篇无锡市惠山区...

作者

  • 23篇戴新征
  • 10篇陈钟
  • 10篇张峰
  • 9篇张传永
  • 8篇杨欣荣
  • 4篇祝文彩
  • 3篇张立洪
  • 2篇饶建华
  • 2篇孔连宝
  • 2篇鲁皓
  • 1篇李东华
  • 1篇陈玉泉
  • 1篇俞悦
  • 1篇陆华虎
  • 1篇黄新立
  • 1篇张春辉
  • 1篇成峰
  • 1篇王学浩
  • 1篇张国寿
  • 1篇张杰

传媒

  • 2篇中华肝胆外科...
  • 2篇肝胆外科杂志
  • 2篇南京医科大学...
  • 2篇交通医学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江苏医药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国际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全国第十九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8
  • 2篇2017
  • 5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6篇2006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4例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提高对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这一罕见的肝脏原发性肿瘤的诊疗水平。方法回顾了2012年3月到2014年12月期间我中心确诊的4例原发性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病历资料,对原发性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病理特点、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易与肝细胞癌、肝血管瘤等常见肝脏肿瘤混淆而导致术前诊断错误。手术治疗是治疗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唯一有效方法,研究收纳的4例患者术后随访均无复发。结论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肝脏原发性肿瘤,应提高对其的认识,提高诊断治疗水平。
鲁皓张传永戴新征
关键词:肝脏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猪肝细胞培养中的应用
本文以聚乳酸和O-羧甲基壳聚糖为基质材料,采用超声波法制备了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其进行了物理表征,用X射线光电子光谱法对其表面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用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进行原代...
陈钟戴新征杨欣荣祝文彩
关键词:纳米材料肝细胞培养肝细胞移植
文献传递
术后复发性小肝癌微波消融与再次手术切除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4
2015年
目的比较经腹微波消融与再手术切除治疗复发性小肝癌(单个癌结节最大直径不超过3cm;多个癌结节数目不超过2个,其最大直径总和〈3cm)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75例复发性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34例患者行经腹微波消融(微波组),41例行肿瘤再手术切除(手术切除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AFP值变化、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总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结果两组肿瘤均完全清除;AFP均于3个月内恢复正常。微波组平均手术时间短于手术组[(91±33)min比(156±51)min,t=-6.3995,P=0.000];微波组术中出血量少于手术组[(87±62)ml比(254±134)ml,t=-6.6915,P=0.000];微波组平均住院时间短于手术组[(7.5±2.2)d比(11.3±2.7)d,t=-6.5888,P=0.000]。微波组和手术切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9%(1/34)和22.0%(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127,P=0.016)。微波组和手术切除组1、3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8.1%、68.8%、46.1%和86.1%、71.5%、50.2%(χ^2=0.16,P=0.692):1、3和5年无瘤生存率分别67.1%、38.2%、16.1%和64.4%、45.5%、23.6%(χ^2=0.03,P=0.870)。结论微波消融治疗复发性小肝癌与再次手术治疗具有相同的生存率,且创伤小。
张立洪张传永戴新征郝保兵张峰
关键词:肝切除术复发
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对培养猪肝细胞的影响被引量:13
2006年
目的:制备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并探讨其对培养猪肝细胞形态和功能的影响.方法:以聚乳酸和O-羧甲基壳聚糖为基质材料,采用超声波法制备了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用原子力显微镜对其进行了物理表征,用X射线光电子光谱法对其表面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用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进行原代猪肝细胞培养,并以普通培养作为对照组.观察培养后1 wk内肝细胞的形态和功能变化.结果: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制备成功,原子力显微镜下其直径300-500 nm.经过XPS光谱分析显示,C,O,N的比例分别为72.51%,23.69%,3.80%.普通培养的肝细胞,48 h后逐渐失去多边形特征.而与PLA-O- CMC共培养48 h后,肝细胞形成细胞黏附聚集的球形体,大部分肝细胞重建细胞极性,呈现较典型、均匀的多边形形态特征.培养后 24 h,3 d和5 d时,纳米细胞培养组ALB含量高于普通培养组(3.53±0.052,3.48±0.075,3.57 ±0.137g/L vs 3.10±0.179,3.17±0.186,3.10 ±0.219 g/L,均P<0.05);3,5,7 d时,纳米细胞培养组ALT水平明显低于普通组(15.33± 13.05,8.84±8.87,7.00±5.22 nkat/L vs 24.17 ±20.35,16.17±27.49,15.50±11.95 nkat/L, 均P<0.05),而BUN含量虽然有所升高,但是不显著(P>0.05).结论: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粒子是肝细胞培养的良好材料.
陈钟戴新征杨欣荣祝文彩
关键词: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纳米材料肝细胞肝细胞移植
PLA-O-CMC纳米粒子培养的猪肝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竭大鼠肝再生作用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胶原凝胶包埋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PLA-O-CMC)纳米粒子粘附培养猪肝细胞移植对急性肝衰竭(ALF)大鼠肝的再生作用。方法:D-氨基半乳糖腹腔内注射制作大鼠ALF模型;48h后分别将5mlⅠ型胶原凝胶包埋的PLA-O-CMC纳米粒子粘附培养24h猪的肝细胞、5mlⅠ型胶原凝胶固定培养24h的猪肝细胞、5ml培养24h的猪肝细胞悬液(均含5.0×107个)移植到各组ALF大鼠腹腔内,并以5mlRPMI1640腹腔内注射作为阴性对照。观察大鼠14天存活率和受体肝脏的病理变化。结果:移植后14天ALF大鼠的存活率:单纯肝细胞移植组(Ⅰ组)为56.25%,胶原肝细胞移植组(Ⅱ组)为62.5%,纳米胶原肝细胞移植组(Ⅲ组)为75%,阴性对照组(Ⅳ组)为18.75%,各移植组14天存活率高于对照组(P<0.05),各移植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ALF大鼠肝脏再生于ALF后5~7天最为显著;各组肝脏病理变化以Ⅲ组恢复最好,双核细胞最多,肝再生最快。结论:应用PLA-O-CMC纳米粒子和Ⅰ型胶原联合培养猪肝细胞移植于ALF大鼠腹腔内能促进肝脏的再生。
杨欣荣陈钟戴新征祝文彩张国寿陈玉泉
关键词:肝细胞移植肝再生急性肝衰竭聚乳酸-O-羧甲基壳聚糖
86例手术治疗的胆囊癌肉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总结胆囊癌肉瘤的临床特征及分析其预后因素。方法检索Pub Med、Web of Science和万方数据库,并辅以文献追溯、手工检索,收集2014年10月前公开发表的关于胆囊癌肉瘤方面的文献。两名研究人员对纳入研究文献进行分析评价后,提取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临床表现、手术方式、肿瘤分期及生存时间等;总结胆囊癌肉瘤的临床特征,Kaplan-Meier估计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生存率与可能的预后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共有86例(包括本院的1例)患者纳入了研究。其中,男25例,女,61例,男女比例为1∶2.58,平均为64.1±11.5岁,国内病例数为25例,国外为61例。右上腹疼痛为主要的临床表现,有一半以上的病人伴有胆囊结石。Ⅲ、Ⅳ期的患者占多数(AJCC分期)。肿瘤大小平均为7.03±3.67 cm。CSGB病理特征中上皮成分主要腺癌,间叶成分中最常见的是梭形细胞,最少见的是骨样细胞。1、3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23.44%、17.85%和11.90%。Log-rank检验生存率在组间的差异,发现肿瘤生存期国内的患者短于国外(χ2=5.23,P=0.0222),Ⅱ期的患者长于Ⅲ期和Ⅳ期(χ2=16.82,P=0.0002),而在不同性别(χ2=0.15,P=0.6991)、年龄<65岁与≥65岁(χ2=1.28,P=0.2582)及肿瘤直径<7 cm与≥7 cm(χ2=0.03,P=0.8530)之间未发现生存差异。结论胆囊癌肉瘤恶性度高,预后差,预后主要与肿瘤分期有关,不同人种肿瘤生存期亦可能不同。
张立洪张传永郝保兵戴新征张峰
关键词:癌肉瘤胆囊手术预后
保留部分受体肝脏的肝移植技术在脾切断流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研究脾切断流术后患者行保留部分粘连受体肝脏的肝移植术对患者近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通过对近4 年间实施的至少8 例肝保留部分粘连受体肝脏的肝移植术的患者跟踪随访,研究该术式对病人近远期预后的影响.
郝保兵张峰饶建华张传永戴新征
miR-146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细胞癌遗传易感性的meta分析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综合评估miR-146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肝细胞癌(HCC)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WebofScience、Cochrane、万方医学数据库以及谷歌学术等。查找有关miR-146a单核苷酸多态性与HCC遗传易感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截止日期为2016年10月以电子论文形式发表的中文和英文文献。对文献异质性评价采用Q统计量法。结果最终纳入文献18篇,共有病例5610例和对照7531例用于meta分析。miR-146a单核昔酸多态性与HCC易感性之间无明显关联。5个遗传模型的结果如下:等位基因模型C与G[OR(比值比)=0.96,95%CI(可信区间)为0.88-1.06,P=0.440];杂合子模型CG与GG(OR=0.99,95%CI为0.90~1.10,P=0.898);纯合子模型CC与GG(OR=0.91,95%CI为0.75-1.10,P=0.314);显性模型CC+CG与GG(OR=0.97,95%CI为0.79~1.19,P=0.759);隐性模型CG+GG与CC(OR=1.05,95%甜为0.94-1.18,P=0.405)。对种族、对照人群来源以及哈迪-温伯格平衡分别在5种遗传模型中进行亚组分析,只在隐性模型CG+GG与CC对照人群来源为基于群体的研究亚组中发现miR-146a单核苷酸多态性增加HCC易感性(OR=1.20,95%甜为1.02-1.40,P=0.024),其余模型的各亚组分析未显示miR-146a rs2910164多态性与HCC易感性有关联。对HBV感染进行分层分析,结果显示miR-146ars2910164多态性增加了HBV阳性HCC发生的风险(OR=1.26,95%CI为1.10-1.49,P=0.001)。结论miR-146a的rs2910164多态性与HCC发生风险之间无明显关联,但可能增加HBV阳性HCC发生的风险。
张立洪张传永戴新征张杰张峰
关键词:肝细胞多态性MIR-146AMETA分析
壳聚糖及其纳米粒子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06年
壳聚糖由于其生物学特性而受到广泛关注,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中表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对壳聚糖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和壳聚糖及其纳米粒子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陈钟戴新征
关键词:壳聚糖
腹腔镜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临床观察被引量:8
2014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视下微波灭活肝癌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8年8月-2012年12月间位于肝脏表面的原发性肝癌患者38例,在腹腔镜直视下行微波消融治疗。对比手术前后肿瘤病灶的影像学变化和临床检验结果,评价治疗的安全性和治疗效果。通过术后观察和随访,了解近期和远期治疗效果。结果:本组病灶CT复查提示均达到完全灭活,围手术期无死亡和严重并发症,所有病例血清AFP水平均在术后6个月降至正常;3年复发率和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47.7%和80.7%;治疗结果与手术切除无明显差异。结论:腹腔镜直视下微波消融治疗肝癌疗效确切,是一种简单安全的治疗方法。
戴新征李东华张峰张传永
关键词:肝癌微波消融腹腔镜回顾性分析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