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国利

作品数:83 被引量:336H指数:9
供职机构:安徽大学历史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71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领域

  • 64篇历史地理
  • 14篇文化科学
  • 6篇哲学宗教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社会学
  • 2篇政治法律
  • 1篇军事
  • 1篇理学

主题

  • 23篇史学
  • 13篇钱穆
  • 7篇教育
  • 6篇文化
  • 5篇学术思想
  • 5篇史观
  • 5篇高校
  • 4篇学术
  • 4篇哲学
  • 4篇抗战
  • 3篇战时
  • 3篇战争
  • 3篇人文
  • 3篇史学思想
  • 3篇清代
  • 3篇主义
  • 3篇历史观
  • 3篇历史人物
  • 3篇民族
  • 3篇明清

机构

  • 79篇安徽大学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安徽中医学院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上海财经大学

作者

  • 81篇徐国利
  • 7篇刘卫
  • 4篇李天星
  • 3篇张笑龙
  • 2篇周良发
  • 2篇林家虎
  • 2篇陈永霞
  • 2篇王文文
  • 1篇李庆祥
  • 1篇朱春龙
  • 1篇汪锋华
  • 1篇何军民
  • 1篇路则权
  • 1篇黄蕾
  • 1篇潘云成
  • 1篇王志龙
  • 1篇陈永霞
  • 1篇唐力行
  • 1篇雍振
  • 1篇许彬

传媒

  • 9篇安徽史学
  • 6篇安徽大学学报...
  • 6篇史学月刊
  • 5篇史学史研究
  • 4篇河北学刊
  • 3篇中国社会科学...
  • 3篇史学理论研究
  • 2篇求是学刊
  • 2篇齐鲁学刊
  • 2篇江淮论坛
  • 2篇上海大学学报...
  • 2篇学术研究
  • 2篇北京科技大学...
  • 2篇淮北煤炭师范...
  • 1篇学习与探索
  • 1篇安庆师范学院...
  • 1篇安徽教育学院...
  • 1篇学术界
  • 1篇民国档案
  • 1篇学术月刊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8篇2012
  • 3篇2011
  • 6篇2010
  • 10篇2009
  • 6篇2008
  • 2篇2007
  • 4篇2006
  • 7篇2005
  • 6篇2004
  • 4篇2003
  • 7篇2002
  • 3篇2001
  • 2篇2000
  • 1篇1996
  • 1篇1995
8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陈寅恪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方法和理论特征被引量:7
2014年
陈寅恪十分重视历史人物的研究和品评,力求对历史人物做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并得出许多新见解,是其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他在评价标准方面提出了独立与自由之标准、社会进步或发展标准、历史主义标准等;在评价方法上运用了"真了解"、方面论等。
徐国利李天星
关键词:陈寅恪历史人物
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的历史观的转变——兼谈陈独秀何时转向马克思主义被引量:1
2002年
五四运动后,陈独秀的历史观经历从传统民主主义历史观到实用主义民主改良史观到马克思唯物史观的重大转变。陈独秀1920年下半年开始逐步接受唯物史观,但较系统和深入把握唯物史观则是在1921年下半年后,不过其中仍有非唯物史观的因素。陈独秀历史观转变中的“善变”又体现出他“不变”的“实用理性”思维方式。
徐国利刘卫
关键词:五四运动后
余英时的儒家人文主义历史观及其理论价值与困境被引量:1
2012年
余英时主张人文主义的历史进化观,反对历史发展规律或历史通则,但承认人类历史发展的共通性或普遍性;强调历史发展的连续性和关联性,认为民族文化的价值传统是很难变化的,反对将现代与传统相对立,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应当承继儒家传统来实现;主张历史发展多元论,反对各种形式的历史一元论和决定论;认为文化(思想)、政治、经济是社会历史的三大领域,分别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在历史发展中各自起着重要作用,其中,思想文化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认同中国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余英时的儒家人文主义历史观既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也存在其理论困境。
徐国利路则权
关键词:历史观多元论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认识主体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历史认识主体问题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术界历史认识论问题研究中的根本问题,这一研究经历了兴盛、低落和复兴三个阶段。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大体可以概括为历史认识主体的定义、历史认识主体的特点、历史主体意识的结构及其作用、历史认识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四个基本方面,这些讨论深化和拓展了大陆学术界关于历史认识主体问题的研究,其不足主要是原创性思想不够。
徐国利路则权
关键词:历史认识主体主客体关系
中国当代抗战口述史学的发展和研究内容被引量:11
2005年
文章首先对中国内地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抗战口述史研究发展的表征进行了分析;其次,对这一时期抗战口述史研究的主要内容,即日本的侵华暴行、中国军民的抗战、抗战历史人物和抗战时期的教育等方面的口述史研究开展的情况及其成果作了概括和分析。
徐国利
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论史家修养被引量:3
2010年
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被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史学发展要求,批判性继承传统史家修养论,对史家修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如果运用传统史学的才、学、识、德来概括和分析他们的思想,主要包括:关于史才,着重论述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治史方法和撰述的技艺问题;关于史学,主要论述了专与通,拓展知识的途径,掌握外语的重要性问题;关于史识,主要阐述了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及其学习和运用的态度与方法问题;关于史德,倡导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学术的民主作风,提倡谦虚谨慎和勇于学术创新的品质。他们的史家修养论是中国现代史家修养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史家提高自身修养有重要启示。
徐国利李庆祥
关键词: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史家修养
抗战时期林同济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述论被引量:1
2013年
国民性改造思想是抗战时期战国策派思想的基础。战国策派认为秦汉以来的历史文化所造就的国民性是导致中国衰败和无法应对抗战民族危机的根源。作为该派主将的林同济集中批判了中国国民性中的"士大夫"人格,抨击士大夫官僚传统的四毒和"中饱"极弊使国民养成官僚化性格和"官商者模样",指责传统的忠孝观念导致国民重私德而轻公德,指出这些是国民劣根性的集中体现,无法适应新战国时代"战"和"力"的要求。他主张改造落后的国民性,唤回列国时代的"大夫士"精神,构建"战士式"的人生观,增强民族活力,实现全民族的抗战胜利,进而重建中国民族文化。
徐国利雍振
关键词:林同济国民性
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史家对传统史学的新书写——以钱穆前期的传统中国史学研究为例被引量:5
2014年
20世纪上半叶,如何认识和书写中国传统史学成为中国现代史学史的重要学术课题。在三、四十年代,钱穆对中国传统史学作了多角度的研究,从先秦典籍的类别《诗》、《书》、《春秋》和"礼"探讨中国史学的起源与早期发展,认为中国史学具有自由、人本和理性的精神;传统史学多样化的体裁扩大了历史记载的范围和内容,通史体裁的创立和完善则确立了中国史学发展的道路,也为中国现代新史学变革指明了路向。钱穆对传统史学的内涵、特质和价值深入发掘,与反传统史家的主张相对立,是对中国传统史学的新认识和新书写,在中国现代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徐国利
关键词:钱穆中国传统史学经史关系史学精神
赵翼的良史观
2008年
赵翼在史著中通过对历代史家及其史著的品评,时常表达了他的良史观。这些思想主要包括:一是史家"未可聊尔命笔",史家修史要秉持客观公正和秉笔直书的治史精神;二是史家修史要博采群言(诸家)和旁参互订;三是史书编撰要创新体例以体现通变思想、史书编纂要随事而变和因人而易,要正确看待历史文献的收载,史家著史要有史识。这些论述涉及史家成为良史所当包涵的才、学、识、德四个方面,不同程度地丰富了传统良史观的思想内涵。
徐国利王文文
安徽近代文化人物的地理分布与特征被引量:4
2009年
安徽文化人物群体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据重要地位。从区域人文地理学视角考察,安徽近代文化人物的数量、密度和自然地理分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其中最突出的是文化人物分布中心呈现由皖南山区向沿江平原转移的重大变化。深入研究其地理分布与特征将有助于揭示安徽近代文化人物分布与地域系统间的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为文化发展和人才建设提供历史借鉴。
林家虎徐国利
关键词:地理分布
共9页<123456789>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