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凯希
- 作品数:34 被引量:97H指数:6
- 供职机构:湖北省社会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 略论近代沙市社会经济的变迁——近代长江中游通商口岸研究之一被引量:6
- 2003年
- 甲午战争后,在外国资本入侵和国内商品经济缓慢发展的双重刺激下,地处川楚贸易枢要之区的沙市经济开始出现明显变化。一方面,它逐步丧失了原有的自然发展状态,被纳入半殖民地半封建城市经济发展的轨道;另一方面,它则摆脱了以往发展的相对迟缓,增加了许多近代化的时代特征:进出口贸易的迅速增长,成为近代沙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前提,随之而来的是商人社会地位的逐步提高,以及传统商人组织的不断发展。
- 徐凯希
- 关键词:长江中游通商口岸
- 近代宜昌转运贸易的兴衰被引量:6
- 1986年
- 宜昌自古扼川鄂交通咽喉,"蜀道三千,峡江一线",战略地位十分重要.西汉初年立为彝陵县治,后来名称多有改动,但一直是郡县二级政权所在,为鄂西地区政治、军事中心.清雍正十三年,撤州升府置县,政府名为宜昌,县名为东湖.民国初年,废府留县,定名宜昌,沿用至今.同中国多数封建城市一样,宜昌城市是由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从政治、军事据点发展而成.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随着长江轮运航线不断上延,宜昌的经济地位日益显露出来,并很快发展成为长江航线上最重要的转运商埠.在近代宜昌转运贸易由盛到衰所形成的若干特点中,既有旧中国内河口岸城市经济的典型特征,又有许多地方性的特点.
- 徐凯希
- 关键词:政府外国资本转口贸易
- 茶文化研讨会发言稿被引量:1
- 2005年
- 徐凯希
- 关键词:茶文化学科建设农业考古文化研究地方政府
- 近代湖北茶业改良述略被引量:5
- 2005年
- 徐凯希
- 关键词:茶业生产茶叶生产土地所有制鸦片战争
- 晚清末年湖北农业改良述略被引量:17
- 2004年
- 晚清末年是湖北传统农业向近代农业转变的重要阶段 ,侧重发展生物技术 ,大力发展农业教育 ,成为这一时期湖北农业改良方面的显著特点。在张之洞等人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 ,随着西方农学思想逐步传播和商品性农业较快的发展 ,湖北农业无论在农作物的良种选育、推广 ,以及发展农业教育和传播农业知识等方面 ,都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 ,且在许多方面开风气之先。同时也为近代湖北植棉业和棉纺织业确立在国内的领先地位创造了条件。通过张之洞等人的多方努力 ,使处在人口不断增长和严重水患压力下的湖北农业 ,仍有缓慢的增长。
- 徐凯希
- 关键词:农业改良农业教育张之洞农作物农业知识
- 孙中山学术研究中的可贵探索——读韦杰廷著《孙中山民生主义新探》
- 1993年
- 孙中山研究,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近代人物研究中令人瞩目的重大课题。粉碎“四人帮”后,史学工作者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更大的热情投身孙中山学术研究之中,从各个不同的侧面,系统、全面地探讨这位革命先行者的光辉思想及其不屈不挠的斗争实践,取得了蔚为可观的研究成果。近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韦杰廷先生所著《孙中山民生主义新探》一书,即堪称其中之力作。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构成孙中山著名的三民主义。作为辛亥革命时期中国同盟会的革命纲领,它是孙中山革命民主思想的结晶和革命实践活动的理论总结,其中的民生主义又是三民主义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占据最为突出的地位。民族主义和民权主义所提出的一切要求,本质上都根源于民生主义所提出的经济要求,可以说,民生主义是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础、出发点和归宿。长期以来,国内外学者虽然基本肯定民生主义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但在许多具体问题的评价上,却存在着明显的分歧。韦著通过对孙中山民生主义系统而慎密的研究分析。
- 徐凯希
- 关键词:孙中山研究学术研究民权主义史学工作者
- 抗战时期后方手工业研究——以湖北、湖南为例被引量:8
- 2007年
- 艰苦的抗战八年,中国经济和社会经历了严峻的考验。本文以战时湖北、湖南后方手工业为研究视角,深入探讨了抗战时期后方手工业勃兴的原因。通过比较两湖后方手工业生产的特点及异同,本文认为,在战时工业品异常短缺的背景下,两湖后方手工业与有限的机器工业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为坚持长期抗战,提升鄂西、湘西山区工业发展水平等方面,均发挥突出作用,从而成为大后方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 徐凯希
- 关键词:抗战时期手工业
- 抗战时期湖北国统区的农业改良与农村经济被引量:8
- 1994年
- 1937──1945年的日本侵华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场空前浩劫。日寇的野蛮侵略打断了中国农业缓慢发展的历史进程,造成农业生产力的极大破坏。在经历1931、1935年二次特大洪水侵袭后刚刚得到短暂恢复的湖北农业重又跌入了深渊。为了响应抗战,缓解军粮民食之急需,湖北省政府迁至恩施后,对于发展战时农村经济给予了一定的重视。通过改良农业技术以增加生产,特别是增加粮食的生产,成为战时湖北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但是,由于农村封建剥削关系依然存在,加上战事不断、天灾频仍,农民生活异常困苦,这些都阻碍了国统区农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省内农业精华之区大半沦陷的情况下,国统区内非农业人口大量增加与农业负担能力之间不相平衡的矛盾日趋显露。随着抗战后期国民党政府对农村剥削的不断加重,湖北国统区衣村经济日益陷于艰难之中。
- 徐凯希张苹
- 关键词:农业农村经济
- 抗战时期鄂西地区手工业的兴衰被引量:3
- 2006年
- 抗战时期的大后方,由于东部人口的大量涌入,日用工业品的短缺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从而为内地手工业的复苏和发展提供了特殊的机遇。地处战区的鄂西手工业与省营工业互为补充,相互促进,为保证战时军需民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 徐凯希
- 关键词:抗战时期手工业兴衰
- 20世纪30年代湖北汉江流域的农业改良被引量:5
- 2004年
- 1931年和1935年的两次特大水灾,使汉江中下游地区的农村经济遭受空前破坏。为扭转农业日趋萧条的局面,在国内工商界和农业院校的推动下,南京国民政府和湖北地方政府在汉江流域修复水利设施、推广优良品种、建立合作组织、整顿田赋积弊,这一系列农业改良措施,使处于困境中的汉江流域农村经济得到短暂的恢复,为全民族抗战准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 黄长义徐凯希
- 关键词:汉江流域农业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