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霞

作品数:76 被引量:405H指数:11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技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预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会议论文
  • 32篇期刊文章

领域

  • 73篇医药卫生
  • 3篇化学工程
  • 1篇哲学宗教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8篇急性
  • 25篇卒中
  • 22篇预后
  • 18篇梗死
  • 17篇脑梗
  • 17篇脑梗死
  • 16篇缺血
  • 15篇血性
  • 15篇急性脑梗死
  • 14篇溶栓
  • 13篇动脉
  • 13篇尿酸
  • 13篇脑梗死患者
  • 13篇静脉溶栓
  • 13篇患者预后
  • 13篇急性脑梗死患...
  • 12篇急性缺血
  • 12篇急性缺血性
  • 12篇房颤
  • 11篇血管

机构

  • 76篇苏州大学附属...
  • 7篇苏州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昆山市第一人...
  • 1篇常熟市第一人...
  • 1篇无锡市第五人...
  • 1篇江南大学附属...

作者

  • 76篇张霞
  • 72篇曹勇军
  • 53篇尤寿江
  • 45篇刘春风
  • 26篇石际俊
  • 22篇肖国栋
  • 16篇刘慧慧
  • 16篇徐加平
  • 15篇黄志超
  • 15篇章春园
  • 8篇张钰
  • 5篇施蓉芳
  • 3篇卢涛声
  • 3篇杜文秀
  • 3篇李艳艳
  • 2篇胡吉
  • 2篇赵合庆
  • 2篇陈冬勤
  • 2篇黄韵
  • 2篇张琪林

传媒

  • 11篇国际脑血管病...
  • 5篇中华医学会第...
  • 5篇第七届中华医...
  • 4篇中华脑血管病...
  • 4篇中国脑血管病...
  • 3篇中国临床神经...
  • 2篇中华神经科杂...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中华医学峰会...
  • 2篇江苏省第十七...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苏州医学
  • 1篇中国循证医学...
  • 1篇中国护理管理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华健康管理...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 1篇中文科技期刊...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1篇2021
  • 5篇2020
  • 2篇2018
  • 2篇2017
  • 7篇2016
  • 15篇2015
  • 23篇2014
  • 2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1篇2008
7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罕见心源性疾病所致脑栓塞2例报告
目的报告2例罕见心脏病(心肌致密化不全和心肌淀粉样变)引起脑栓塞的临床特征及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及预后。方法2例患者发病在静脉溶栓时间窗内,均予以rt-PA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予以抗血小板聚集及他汀稳定斑块等治疗...
尤寿江石际俊张霞杜文秀端光鑫徐加平曹勇军
关键词:溶栓时间窗爱通立心肌致密化不全NIHSS心肌淀粉样变心源性
文献传递
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和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探讨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和急性缺血性卒中相关危险因素、卒中严重性、TOAST及OCSP分型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22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其分为甲状腺激素分泌正常组(n=143)、甲状腺激素分泌增高组(n=49)及甲状腺激素分泌减低组(n=28)。甲状腺素(T3、T4、FT3、FT4及TSH)水平检测采用放免法。结果(1)甲状腺激素分泌减低组及增高组平均年龄、纤维蛋白原水平及C反应蛋白水平高于正常组(P<0.05);(2)甲状腺激素分泌减低组及增高组NIHSS评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03);(3)甲状腺激素分泌减低组及增高组完全前循环梗死(TACI)比例明显高于正常组,部分前循环梗死(PACI)低于正常组,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4)甲状腺激素分泌减低组及增高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及心源性栓塞型(CE)比例高于正常组,小动脉病变型(SAO)比例低于正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3)。结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增高或者减低)多见于高龄、高纤维蛋白原血症及高C反应蛋白患者。甲状腺激素分泌异常患者伴有高的卒中严重性及高的TACI型比例。
韩侨张钰尤寿江徐加平梁迎芝孙娟娟张霞杨玲俐曹勇军
关键词:缺血性卒中甲状腺激素
凝血和纤溶参数与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死亡:10年随访研究
2022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远期死亡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基于多中心口服降纤二级预防数据库的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通过流行病学调查方法,登记可随访患者信息及死亡原因,再与原数据库患者基线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共278例患者完成随访,蚓激酶组166例,对照组112例;10年内共有124例死亡(44.6%),其中92例(74.2%)为血管性死亡。蚓激酶组全因死亡74例(44.6%),血管性死亡55例(33.1%);对照组全因死亡50例(44.6%),血管性死亡37例(33.0%)。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蚓激酶治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10年生存率无显著影响。患者死亡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基线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与患者10年非血管性死亡风险显著相关[风险比(hazard ratio,HR)1.9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21~3.25;P=0.006]。半年内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tPA)降幅越大,10年全因死亡风险越低(HR 0.94,95%CI 0.90~0.99;P=0.011);1年内INR降幅越大,10年血管性死亡风险越低(HR 0.41,95%CI 0.17~0.96;P=0.040);1年内D-二聚体降幅越大,10年血管性死亡风险越高(HR 1.37,95%CI 1.02~1.83;P=0.034)。缺血性卒中患者1年内INR降幅越大,10年非血管性死亡风险越高(HR 2.15,95%CI 1.29~3.59;P=0.004)。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10年死亡发生率较高,死亡者中约3/4为血管性死亡。急性期降纤治疗对缺血性卒中患者10年全因死亡无明显影响;半年内tPA降幅越大,全因病死率越低;基线及1年内D-二聚体水平降幅越大,10年血管性死亡风险越高;基线及1年内INR降幅越大,10年非血管性死亡风险越高。
周璇殷乐王瑞徐加平张霞仲崇科尤寿江曹勇军
关键词:卒中纤维蛋白溶解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物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和评价被引量:2
2009年
文章介绍了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TIA)评价方面的进展,从判断症状是否符合TIA的诊断、缺血位于哪一血管供血区、评价TIA的发病机制和判断预后等4个方面做了综述。
张霞曹勇军肖国栋刘春风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磁共振成像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经颅多普勒检测秦山核电站工作者颅内各血管参数的分析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核电站工作者的脑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对2004年10月至2007年8月在我院体检的秦山核电站职工行经颅多普勒检查,记录颅内血管的各参数指标,并收集256例非核工作普通体检者作对照组,按年龄和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分析,探讨核电站工作者各参数指标和血生化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大脑前、中、后动脉的检出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下降,在>60岁的组别里,男女间检出率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血流速度(Vm)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P<0.05)。除≥50岁年龄组的大脑前、后动脉外,其余各年龄组各条颅内血管Vm男女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搏动指数(PI)和阻力指数(RI)随年龄增长而增加(P<0.05),但各年龄组男女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脑血流动力学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33例核电站职工各条颅内动脉的PI值与年龄呈正相关(P<0.05);大脑中动脉、椎动脉和基底动脉的Vm与血尿酸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核电站工作者的脑血管动力学变化规律与正常人群相似,血尿酸水平与脑血流动力学特征相关。
张霞曹勇军季萍戴永萍赵合庆刘春风
关键词:经颅多普勒脑血管血流速度
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抗凝治疗的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
目的分析心源性脑栓塞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抗凝治疗,探讨与华法林最适维持剂量相关的因素及患者的卒中再发率、出血转化率等。方法收集心源性脑栓塞患者208例,以及于门诊行一级预防华法林抗凝治疗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3...
姜春黎孙娟娟尤寿江张霞端光鑫曹勇军
关键词:心源性脑栓塞抗凝治疗华法林抗凝病例系列研究
文献传递
1型糖尿病患者的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
张霞方晨李向曹勇军张琪林黄韵胡吉刘春风
浅谈PBL在神经病学教学中的运用体会被引量:8
2017年
为了提高神经病学的教学效率,文章提出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并将其运用于神经病学的教学活动中,以苏州大学临床医学七年制学生为研究对象,培养临床医学生学习积极性及神经病学的临床思维,获得初步的良好效果。将来还应从师资队伍、病例编写、配套设备措施、学生配合等几方面进一步完善PBL教学。
张霞毛成洁刘晶曹勇军李蓓罗蔚锋唐军刘春风
关键词:PBL神经病学教学
血管黏附蛋白-1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研究进展
2024年
血管黏附蛋白-1(VAP-1)是一种多功能黏附分子,它通过介导炎症反应、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调节糖脂代谢、调控斑块稳定性等途径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近来大量临床和基础的研究证据表明,VAP-1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的发病及预后密切相关,干预VAP-1可以调控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降低ASCVD的严重程度,提示VAP-1可以作为ASCVD治疗的潜在靶点,为优化ASCVD疾病人群的健康管理提供更多的选择和理论基础。
王雨梵彭丹张霞赵颖李晖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缺血性卒中冠状动脉疾病
参芎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的影响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观察参芎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PLA)的影响。方法将51例AC I患者随机分为阿司匹林组和阿司匹林+参芎注射液组,检测两组治疗前后PLA、血小板中性粒细胞聚集体(PNA)、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PLyA)和血小板单核细胞聚集体(PMA)的水平,以及血小板聚集率(PAR)、C反应蛋白(CRP)、血白细胞、血小板、血脂、血糖和纤维蛋白原(Fg)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的变化。结果阿司匹林组:PLA、PNA、PLyA以及CRP均有下降趋势,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PMA、PAR以及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P<0.05)。阿司匹林+参芎注射液组:PLA、PMA、PAR、CRP以及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其中PMA和PAR下降较阿司匹林组更为明显(均P<0.05),而PNA、PLyA有下降趋势但与治疗前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血小板、血脂、血糖和Fg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参芎注射液具有协同抗血小板活化与聚集,抑制PLA,特别是PMA形成的作用,此外还具有一定的抗炎功效。
张霞曹勇军王引明刘春风陶峥
关键词:脑梗死血小板-白细胞聚集体阿司匹林参芎注射液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