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磊

作品数:10 被引量:50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心脏
  • 2篇手术
  • 2篇肠癌
  • 1篇新辅助治疗
  • 1篇心脏瓣膜
  • 1篇心脏瓣膜病
  • 1篇心脏病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血管内皮细胞...
  • 1篇血性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反
  • 1篇炎症反应
  • 1篇胰十二指肠
  • 1篇胰十二指肠切...
  • 1篇胰十二指肠切...
  • 1篇胰腺
  • 1篇胰腺浆液性囊...

机构

  • 10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张磊
  • 3篇王春
  • 2篇孔凡民
  • 2篇董明
  • 2篇周建平
  • 2篇田雨霖
  • 1篇李新
  • 1篇喻磊
  • 1篇师恩祎
  • 1篇王科伟
  • 1篇陈波
  • 1篇张玉海
  • 1篇房勤
  • 1篇谷天祥
  • 1篇李昱骥

传媒

  • 2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国胸心血管...
  • 1篇中国实用外科...
  • 1篇山东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心血管病...
  • 1篇中国实用乡村...

年份

  • 4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3
  • 1篇2009
  • 1篇2006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MicroRNA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调节机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VEC)是衬于血管内表面的单层扁平上皮细胞,是血液与组织的之间的重要屏障。它在调节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内皮细胞介导的血管舒张,内皮再生等病理生理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这些过程受到多种复杂机制的调控。随着人们对于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研究的深入,micro RNA在内皮细胞发挥其功能时的调控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多种micro RNA可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表达,影响内皮细胞的功能,本文对micro RNA在内皮细胞炎症反应、血栓形成、血管舒张、内皮再生功能的调节机制进行综述。
张磊王春
关键词:血管内皮细胞RNA炎症反应内皮修复
结肠癌采用传统根治术与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对比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结肠癌采用传统根治术与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的效果对比。方法选择2014年7月至2017年4月期收治的80例结肠癌患者,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40例,参照组运用传统根治术治疗,研究组运用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分析治疗后的患者淋巴结清扫量、手术出血量、术后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在手术出血量上,研究组(88.6±24.9)分显著少于参照组(116.2±31.8)分,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结清扫量上,研究组(21.4±3.1)个显著多于参照组(17.2±2.1)个,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排气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进食时间、住院时长上,研究组各项指标与参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率上,研究组15%的比例与参照组17.5%的比例没有显著性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结肠癌采用传统根治术与全结肠系膜切除术治疗均可以达到有效治疗效果,其中全结肠系膜切除术可以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提升淋巴结清扫量,降低手术出血量,同时不会影响术后恢复速度,不增加手术并发症,治疗效果显著。
张磊
关键词:结肠癌
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外科治疗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 分析总结单中心外科治疗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79例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患者的临床资料,平均年龄(59.2±7.4)岁;心功能分级Ⅱ级141例、Ⅲ级117例、Ⅳ级21例;左室舒末内径57~91 nn,左室射血分数20%~59%;二尖瓣返流程度:中度156例、中-重度75例、重度48例;冠脉造影结果三支病变240例,两支病变30例,单支病变9例.结果 二尖瓣成形术224例,术后即刻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示无返流152例,微量返流43例,微量-轻度21例,轻度8例.二尖瓣置换术55例,IABP辅助37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远端吻合口(3.6±0.5)个.手术死亡13例,死亡率4.7%(13/279).出院时左室舒末内径46~86 mm,左室射血分数20%~62%.二尖瓣无返流232例,微量26例,轻度12例,轻-中度7例,中度2例.结论 外科治疗冠心病合并缺血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可获得满意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射血分数降低、左心增大、心力衰竭的患者,获益更大.
王春张磊谷天祥师恩祎张玉海房勤喻磊
关键词:缺血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二尖瓣关闭不全成形术
瓣膜病的治疗进展——以临床指南为指导的标准化治疗被引量:17
2015年
心脏瓣膜病的流行病学趋势是通过包括超声心动图等系统检查获得的。在发达国家,心脏瓣膜病的患病率估计为2.5%。由于退行性变成为主病因,瓣膜病患病率在65岁之后明显增加,特别是主动脉瓣狭窄和二尖瓣反流,占据瓣膜病发病率的3/4。在欧洲风湿性心脏病仍然占据22%的发病率。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率大约为30/107。葡萄球菌成为主的致病菌,
张磊王春
2017年乳腺癌新辅助治疗进展被引量:9
2018年
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包括在手术之前进行的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肿瘤组织对于新辅助治疗的反应与疗效密切相关,甚至可能关系到患者治疗后的生存,特别是病理完全缓解(pCR)已经被提出作为临床效益预测的替代终点,新辅助治疗提供的这些信息为下一步治疗方案的制定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对于新辅助治疗的研究不断深入,一些重要临床研究的结果也在不断更新并被重新解读,使我们的理念也在随之改变。在本文中我们简述了2017年有关新辅助治疗方面的新进展。
陈波张磊
关键词: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化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
远端胃癌采用胃小弯全切术与传统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效果对比分析被引量:5
2018年
目的探讨远端胃癌采用胃小弯全切术与传统胃癌根治术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80例远端胃癌患者,随机划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各40例,参照组采用传统胃癌根治术治疗,研究组运用胃小弯全切术,分析不同手术下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生存率、复发率、淋巴清扫数量、生存质量等效果情况差异。结果在生存率上,研究组1~3年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复发率上,研究组为17.5%,显著低于参照组3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清扫个数上,研究组(25.9±7.4)个显著高于参照组(18.4±7.6)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生存质量上,研究组(88.2±15.3)分显著高于参照组(63.5±13.6)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研究组15.0%的比例显著低于参照组37.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远端胃癌采用胃小弯全切术与传统胃癌根治术治疗均可以达到一定治疗疗效,其中胃小弯全切术比传统胃癌根治术可以达到更高的淋巴清扫量,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升生活质量,减少术后复发率,延长寿命,提升整体的手术效果。
张磊
关键词:远端胃癌
直肠癌采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的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直肠癌采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2014年2月至2017年6月期间收治的80例直肠癌患者,分为参照组40例与研究组40例,参照组采用传统开腹手术治疗,研究组运用腹腔镜手术治疗,分析不同手术治疗后的患者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差异。结果在手术出血量、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等指数上,研究组各指标显著少于参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率上,研究组12.5%比例明显少于参照组3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直肠癌采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均可以达到疾病控制效果,但是腹腔镜手术可以更好的减少手术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术后恢复情况更好。
张磊
关键词:直肠癌腹腔镜开腹手术
浅部切割伤的处理被引量:1
2006年
张磊周建平
关键词:外伤切割伤浅部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97例临床报告被引量:6
2009年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oduodenectomy,PD)术后早期并发症及死亡率发生、预防及处理的问题,提高PD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该院2002年1月~2006年6月间97例采用标准PD手术和传统Child法消化道重建病人的术前状态、术中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率。结果术后发生并发症49例(50.5%),其中胰瘘13例(13.4%),胆瘘3例(3.1%),肺内感染19例(19.6%),腹腔感染18例(18.6%),切口感染11例(11.3%),上消化道出血38例(39.2%),肠梗阻(肠套叠)1例(1%)。围手术期死亡6例(6.2%),其中1例为上消化道出血,2例为多脏器功能衰竭,1例为手术当日腹腔出血,1例为胰瘘继发腹腔感染,1例为肠系膜上动脉栓塞。结论PD手术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术前减黄治疗不能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
周建平董明李新张磊孔凡民李昱骥田雨霖
关键词: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发症手术
胰腺浆液性囊腺瘤20例诊治分析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对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的诊断与治疗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方法对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2006年4月至2012年4月收治的20例胰腺浆液性囊腺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病人中,男6例,女14例。肿瘤位于胰头部5例,胰体及胰体尾部15例。瘤体平均直径5.7 cm。临床表现为上腹隐痛不适15例,其中腹痛伴腹胀8例,包括轻度恶心2例、黄疸1例。超声和CT检查均发现病灶并准确定位。20例均行手术治疗。1例行保留十二指肠的胰头切除术,4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2例行胰腺中段切除术,7例行胰体尾脾切除术,6例行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5例术后发生胰瘘及腹腔感染,经非手术治疗均治愈。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例,随访时间12~79个月,中位随访39.5个月,均无肿瘤复发。结论超声、CT是胰腺浆液性囊腺瘤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早期准确的发现及定位病灶。难以定性的胰腺囊性肿瘤应行手术治疗,手术应按良性肿瘤手术原则,尽量保留器官,减少手术创伤。胰腺浆液性囊腺瘤预后良好。
张磊王科伟孔凡民董明田雨霖
关键词:胰腺肿瘤浆液性囊腺瘤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