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树威

作品数:15 被引量:89H指数:4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科技计划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细胞
  • 4篇肉瘤
  • 4篇内固定
  • 3篇腰椎
  • 3篇增殖
  • 3篇肉瘤细胞
  • 3篇入路
  • 3篇骨肉瘤
  • 3篇骨肉瘤细胞
  • 2篇蛋白
  • 2篇腰椎间盘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腰椎间盘突出...
  • 2篇手术
  • 2篇突出症
  • 2篇迁移
  • 2篇椎间孔
  • 2篇椎间盘
  • 2篇椎间盘突出
  • 2篇椎间盘突出症

机构

  • 15篇武汉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上海市第一人...

作者

  • 15篇张树威
  • 8篇金伟
  • 6篇杨阳
  • 6篇李景峰
  • 4篇魏任雄
  • 4篇徐振华
  • 2篇陈廖斌
  • 2篇蔡林
  • 1篇宋登新
  • 1篇曹云
  • 1篇陶圣祥
  • 1篇郭晓东
  • 1篇郑启新
  • 1篇王建平
  • 1篇邹枕玮
  • 1篇何小文
  • 1篇金林
  • 1篇丁徐
  • 1篇祝少博
  • 1篇成昊

传媒

  • 3篇中华实验外科...
  • 3篇中国组织工程...
  • 2篇骨科
  • 1篇医学新知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 1篇中国生物医学...
  • 1篇生物骨科材料...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3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SOX5对骨肉瘤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观察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区相关高迁移率族盒蛋白-5(sex determining region Ybox protein 5,SOX5)对骨肉瘤细胞MG63迁移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探讨其在骨肉瘤发病和转移中的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研究,通过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SOX5的三个不同的siRNA(siSOX5-1、siSOX5-2和siSOX5-3)瞬时转染骨肉瘤细胞MG63,转染后48 h检测SOX5的mRNA和蛋白表达,从中挑选出干扰效果最明显的siRNA。进而采用博伊登室实验方法分别对干扰前后的骨肉瘤细胞MG63进行体外细胞迁移和侵袭测定,采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迁移和侵袭相关蛋白[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proteinase,MMP)-2、MMP-9、Twist1和Snail1)]的表达水平。结果 3条针对人的siRNA(siSOX5-1、siSOX5-2、siSOX5-3)均能够降低SOX5 mRNA及蛋白水平表达,其中siSOX5-3干扰效果最明显。siSOX5-3干扰组的迁移细胞数为(52±5)较对照组的(107±9)显著减少(P<0.05),siSOX5-3干扰组的侵袭细胞数为(27±4)较对照组的(71±2)显著减少(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iSOX5-3干扰组的侵袭相关蛋白(MMP-2、MMP-9、Twist1和Snail1)的表达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5)。结论SOX5 RNA干扰能显著降低骨肉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SOX5能促进骨肉瘤细胞的迁移和侵袭。
李景峰陈舒振杨阳查圆瑜张树威
关键词:骨肉瘤迁移
短节段骨水泥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疗效研究被引量:4
2021年
目的评估短节段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我科收治的24例Ⅲ期Kümmell病病人,年龄为65~93岁,均采用短节段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记录术前、术后7 d、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测量X线片上病椎Cobb角、椎体前缘及后缘高度,根据术后病椎X线片观察骨水泥填充及渗漏情况。结果24例病人平均随访12个月(6~22个月)。病人术中无血管神经损伤、椎管内骨水泥渗漏等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24~72 h下地行走。3例术后12个月内出现邻近节段或其他椎体骨折,采用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后症状缓解。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和病椎Cobb角较术前显著降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显著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末次随访时的数值与术后7 d时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 d及末次随访时的椎体后缘高度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短节段骨水泥强化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Ⅲ期Kümmell病,能够安全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恢复病椎高度,并且对脊柱后凸畸形有满意的矫正效果。
张树威李景峰徐振华
关键词:短节段固定椎体成形术
脑糖原磷酸化酶小干扰RNA对人骨肉瘤细胞MG63增殖的抑制作
2017年
目的观察脑糖原磷酸化酶(PYGB)对人骨肉瘤细胞株MG63的细胞增殖、细胞凋亡、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方法通过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方法检测35例骨肉瘤和15例骨囊肿标本的PYGB表达水平。采用Western blot法挑选PYGB高表达的骨肉瘤细胞株。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方法测定细胞增殖,使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G63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相关X蛋白(bax)和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bcl-2)的表达。结果骨肉瘤组的PYGB表达(0.105±0.945)水平明显较骨囊肿组(0.062±0.038)高(P=0.006)。小干扰RNA沉默PYGB后的骨肉瘤细胞的增殖明显降低,PYGB干扰组的G1期细胞比例从(49.74±1.54)%增加至(69.41±2.35)%(P=0.004),而S期细胞比例从(21.04±2.59)%下降至(14.15±0.98)%(P=0.028)。G2期百分比从(25.62±0.64)%减少至(8.19±0.11)%(P=0.002),表明细胞周期受阻断在G1期。PYGB干扰组的bax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而bcl-2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结论PYGB的小干扰RNA通过靶向抑制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bcl和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激酶1(CDK1)信号通路而抑制人骨肉瘤细胞MG63细胞的增殖。
李景峰陈舒振杨阳查圆瑜张树威
关键词:小干扰RNA骨肉瘤细胞周期
表面矿化修饰煅烧骨/BMP_2活性多肽复合MC3T3-E1细胞构建组织工程骨被引量:2
2014年
探讨表面矿化修饰煅烧骨/BMP2活性多肽复合材料、表面矿化修饰煅烧骨和单纯煅烧骨复合MC3T3-E1细胞构建的组织工程骨在体内的成骨能力。实验分3组,A组:表面矿化修饰煅烧骨/BMP2活性多肽复合材料,B组:表面矿化修饰煅烧骨,C组:单纯煅烧骨。诱导培养MC3T3-E1细胞,将其分别接种于3组材料,倒置相差显微镜和环境扫描电镜分别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将18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成3组,每只大白兔作两侧骶棘肌肌袋模型,然后将3组材料分别植入大白兔骶棘肌内,分别于术后第4、8周各组处死大白兔3只,行组织学观察及新生骨面积测定。通过观察发现MC3T3-E1细胞在3组材料表面生长良好,表面矿化修饰煅烧骨/BMP2活性多肽复合材料能促进MC3T3-E1细胞在其表面粘附与增殖并能较好地保持细胞的形态。术后第4、8周组织学观察A组材料新生骨明显多于B组,B组多于C组。术后4周和8周新生骨面积测定值A、B、C组分别为(19 712.524±3 782.126)μm2、(28 227.617±2 455.375)μm2,(11 648.507±1 047.221)μm2、(14 592.892±899.532)μm2,(7 986.655±903.487)μm2,(11 254.822±669.508)μm2。表面矿化修饰煅烧骨/BMP-2活性多肽复合材料是一种较理想的骨组织工程复合材料,有望应用于临床。
李景峰郑启新陈廖斌郭晓东邹枕玮张树威
关键词:煅烧骨
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区相关高迁移率族盒蛋白-5对骨肉瘤细胞MG63增殖的影响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观察骨囊肿与骨肉瘤组织中Y染色体上的性别决定区相关高迁移率族盒蛋白-5(SOX-5)的表达,探讨SOX-5对骨肉瘤细胞MG63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骨囊肿与骨肉瘤组织中的SOX-5表达,进而通过RNA干扰降低SOX-5在骨肉瘤细胞MG63中的表达,再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法分别检测干扰后0、24、48、72h的细胞增殖率并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流式细胞分析评估细胞周期分布,Westernblot检测干扰组和对照组细胞周期调控蛋白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2(CDK2)和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5A(CDC25A)的表达水平。结果与骨囊肿组织比较,SOX-5mRNA在骨肉瘤组织显著上升(P〈0.001)。RNA干扰后的骨肉瘤细胞的增殖明显降低(P〈0.01),SOX-5干扰组的G0/G1期细胞比例从(52.80±1.43)%增加至(66.71±0.62)%(P〈0.01),而S期细胞比例从(30.72±1.72)%下降至(17.27±3.15)%(P〈0.01)。SOX-5干扰组的CDK2和CDC25A表达均显著降低(P〈0.01),SOX-5的低表达降低了G1/S期的细胞周期过渡。结论SOX-5在骨肉瘤细胞中高表达,它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
张树威周逸驰查圆瑜杨阳金伟
关键词:骨肉瘤增殖
初级纤毛在多发性骨软骨瘤形成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2018年
目的比较多发性骨软骨瘤软骨细胞(MOCC)与正常骨骺生长板软骨细胞(NEGPC)初级纤毛的差异,探讨软骨细胞表面的初级纤毛在多发性骨软骨瘤(MO)中的作用。方法培养MOCC和NEGPC,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MOCC和NEGPC表面初级纤毛的形态和发生率;甲苯胺蓝染色及磺酰罗丹明B比色(SRB)法观察MOCC和NEGPC软骨细胞形态及增殖特点;化学染色法比较MOCC和NEGPC两组软骨细胞功能成熟程度[阿尔新蓝和碱性磷酸酶(ALP)染色]的差异。结果体外培养MOCC和NEGPC细胞呈多角形或梭形,甲苯胺蓝染色细胞中出现紫色异染颗粒。免疫荧光染色MOCC细胞表面初级纤毛发生率[(25.265±1.766)%]低于NEGPC细胞[(53.943±3.63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32.692,P=0.000)。随着细胞生长时间的延长,两组软骨细胞的吸光度(A)值均处于增加状态,但MOCC细胞始终低于NEGPC细胞。组织化学染色MOCC细胞阿尔新蓝染色较浅,而NEGPC细胞着色较深;MOCC细胞ALP染色形成面积[(7.387±2.045) mm2]低于NEGPC[(14.768±2.072) 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835,P=0.020)。结论软骨细胞表面的初级纤毛与MO地形成密切相关,MO软骨细胞表面初级纤毛减少,可能导致骨骺生长板内软骨细胞的增殖、成熟、分泌功能下降。
宋登新曹云何小文丁徐张树威
关键词:多发性骨软骨瘤软骨细胞细胞培养
甲状旁腺素相关蛋白亚基因对骨骺干细胞的调控被引量:3
2013年
背景:甲状旁腺素相关蛋白-印第安刺猬蛋白两者相互作用调节着骨骺区软骨的分化成熟及增殖,促使骨骺区细胞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目的:分析甲状旁腺相关蛋白亚基因PTHrP(1-36)、PTHrP(38-94)和PTHrP(107-139)对骨骺干细胞的调控作用以及PTHrP(107-139)与其他调控因子的影响。方法: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质粒pTRE-PTHrP(1-36)、pTRE-PTHrP(38-94)和pTRE-PTHrP(107-139)分别转染pTet-on骨骺干细胞株,放入诱导分化培养基中进行培养,加入1mg/L的强力霉素进行诱导,以RT-PCR的方法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基因的表达变化。再次将质粒pTRE-PTHrP(107-139)转染pTet-on骨骺干细胞株,加入不同浓度的强力霉素进行诱导,应用RT-PCR的方法检测Ⅱ型胶原、X型胶原、印第安刺猬蛋白、Ptc、Sox9、骨形态发生蛋白6基因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强力霉素诱导的质粒pTRE-PTHrP(107-139)转染组的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明显高于质粒pTRE-PTHrP(1-36)转染组和质粒pTRE-PTHrP(38-94)转染组;在强力霉素诱导的质粒pTRE-PTHrP(107-139)转染组中Ⅱ型胶原、Sox-9表达明显增强,Ihh表达未见明显变化,而Ptc、X型胶原、骨形态发生蛋白6表达明显降低。而且其表达量与强力霉素存在剂量依赖性。提示PTHrP(107-139)可能是通过调控Sox-9、Ptc、骨形态发生蛋白6的表达来促进骨骺干细胞增殖并抑制其分化的,而PTHrP(1-36)、PTHrP(38-94)对前癌干细胞的增殖并无明显作用。pTet-on质粒系统在前癌干细胞能有效的调控外来基因的表达。
张树威金伟祝少博成昊金林陶圣祥
关键词:干细胞甲状旁腺相关蛋白骨骺干细胞增殖增殖细胞核抗原
经皮椎间孔入路与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8
2017年
目的评估经皮椎间孔入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与椎板间入路脊柱内镜下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interlaminar discectomy,PEID)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4年9月~2015年9月收治的L_5/S_1椎间盘突出的患者58例,男26例,女32例;年龄24~69岁,平均43岁。病例分别采用PETD(31例)与PEID(27例)治疗,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PETD组与PEID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次数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效果按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评分(ODI)、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和改良Mac Nab标准进行评定。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手术,PETD组手术时间为(82.4±23.8)分钟,术中透视次数为(21.4±9.2)次;PEID组手术时间为(63.3±19.6)分钟,术中透视次数为(6.1±4.4)次。PETD组,2例患者术后出现减压神经根支配区麻木加重,经保守治疗后好转;1例患者术后4周复发突出,行mast-quandrant通道下椎间盘摘除术;PEID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短暂的下肢感觉异常,1例患者术后症状缓解不明显,经保守治疗后好转。两组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DI和VAS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均有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两组间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ODI和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根据改良Mac Nab标准,术后末次随访时,PETD组优20例,良7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7.1%;PEID组优18例,良6例,可3例,优良率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结论 PETD与PEID治疗L_5/S_1椎间盘突出症效果确切,二者相互补充,临床应用中应根据解剖特点确定入路,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以确保治疗效果。
查圆瑜金伟张树威魏任雄杨阳周逸驰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髓核摘除术射频消融
后路椎板切除螺钉内固定与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Meta分析被引量:12
2017年
背景:目前有关后路椎板切除螺钉内固定与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比较的文献较多,但研究的样本量存在局限,对于两者的优缺点缺乏客观评价。目的:系统评价后路椎板切除螺钉内固定与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 Med、Cochrane Central、EMbase、the ISI Web of Knowledge Database、CMB、CNKI、维普及万方数据库,纳入关于后路椎板切除内固定与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效比较的随机或非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对两种治疗的术后JOA评分、术后颈椎活动度、术后颈椎曲度指数、术后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及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1)共纳入14篇研究,1 024例患者,其中椎板切除螺钉内固定组519例,椎管扩大成形组505例;(2)Meta分析结果显示,椎板切除螺钉内固定组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高于椎管扩大成形组[RR=2.24,95%CI(1.33,3.75),Z=3.05,P<0.05],术后颈椎活动度低于椎管扩大成形组[SMD=-0.71,95%CI(-2.21,-1.2),Z=6.63,P<0.05];两组术后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轴性症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3)结果提示,后路椎板切除螺钉内固定与椎管扩大成形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均有一定疗效,但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对颈椎活动功能损伤小且术后C5神经根麻痹的发生率低,有一定优势,但在临床诊疗过程中仍需结合患者病情综合判断,其远期的疗效有待更进一步的临床研究。
查圆瑜杨阳陈舒振魏任雄张树威金伟
关键词:椎板切除椎管扩大成形轴性症状META分析
不同手术入路治疗多节段下颈椎损伤的疗效比较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 分析三种手术入路治疗多节段下颈椎损伤的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2013年2月 -2017年2月多节段下颈椎损伤患者128例,依据美国脊髓损伤ASIA分级:A级18例,B级35例,C级37例,D级24例,E级14例,其中48例行前路减压融合固定术(A组),42例行后路椎板切除术(B组),38例行前后联合手术(C组).比较三组手术情况、治疗效果及并发症等.结果 A组出血量、住院时间少于B、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后椎体间滑移距离、cobb角及JOA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C组改善程度较A、B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中,C组并发症总发生率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手术入路均能有效治疗多节段下颈椎损伤,单纯前路手术具有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前后路联合手术能更好地重建及维持颈椎序列,解除脊髓前后方压迫,更有利于脊髓功能修复,但同时伴随更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临床上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
陈舒振徐振华张树威
关键词:下颈椎损伤多节段手术径路内固定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