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映红

作品数:18 被引量:57H指数:5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厦门市科技计划项目福建省卫生厅青年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5篇肠癌
  • 4篇直肠
  • 4篇疗效
  • 3篇直肠癌
  • 3篇沙利度胺
  • 3篇肿瘤
  • 3篇晚期
  • 3篇疗法
  • 3篇结直肠
  • 3篇结直肠癌
  • 3篇化疗
  • 2篇单抗
  • 2篇盐酸
  • 2篇药物疗法
  • 2篇肉瘤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软组织
  • 2篇软组织肉瘤

机构

  • 18篇厦门大学
  • 2篇厦门市第五医...

作者

  • 18篇张映红
  • 9篇吕晓君
  • 7篇叶煌阳
  • 6篇李佳艺
  • 5篇叶峰
  • 3篇王淳阅
  • 3篇赵鑫
  • 3篇李晓虹
  • 3篇吴敬勋
  • 2篇安汉祥
  • 2篇蔡铭泉
  • 1篇姚拥华
  • 1篇盛旺
  • 1篇陈莉林
  • 1篇曾茹
  • 1篇洪瑞芬
  • 1篇游雪叶
  • 1篇杨海燕

传媒

  • 2篇中国肿瘤临床...
  • 2篇临床肿瘤学杂...
  • 2篇中国老年学杂...
  • 2篇中国生化药物...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临床药学...
  • 1篇福建医药杂志
  • 1篇实用癌症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中国医药指南
  • 1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结直肠肛门外...
  • 1篇中国实用医药
  • 1篇求医问药(下...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4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10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上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104例营养状况调查及结果分析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了解非终末期、上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前、后的营养状况差异,并探讨造成差异的原因。方法以我科收治的104例择期化疗的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工具调查化疗前后的营养风险,比较肿瘤相关因素对营养风险的影响,探讨化疗前后患者营养状况及其相关的影响因素。结果化疗前,50例上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中41例(82%)存在营养风险,NRS评分为(3.96±1.29)分;54例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中35例(64%)存在营养风险,NRS评分为(3.52±1.41)分。NRS评分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3)。化疗后,上消化道肿瘤患者NRS评分为(4.45±1.20)分,下消化道肿瘤患者NRS评分为(3.72±1.46)分(P=0.031);有营养风险(NRS≥3分)的患者增加3例(上消化道肿瘤2例,下消化道肿瘤1例),并且全部为带瘤患者;营养状况指标中,BMI,ALB和前清蛋白(PA)在上下消化道肿瘤患者明显改变,而Hb和淋巴细胞无明显改变。结论上消化道恶性肿瘤较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存在更高的营养风险,造成这种营养状况差异的原因与上消化道恶性肿瘤较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存在低水平的BMI、ALB和PA有关。
李佳艺吴敬勋叶峰张映红
关键词:BMI
单药沙利度胺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评价沙利度胺单药治疗晚期软组织肉瘤的疗效、毒副作用及其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2例经二线方案化疗失败的晚期软组织肉瘤患者,口服沙利度胺治疗,100 mg/d,晚睡前顿服,1周后加量至200 mg/d,维持治疗至疾病进展,同时口服阿司匹林75 mg/d。根据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CIST标准)评价疗效,按NCI-CTC 3.0标准评价毒副作用,参照Karnofsky评分评价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1)22例患者治疗后,无完全缓解(CR)者、部分缓解(PR)2例、疾病稳定(SD)4例、疾病进展(PD)16例,疾病控制率(DCR)为27%(6/22),2例PR患者缓解时间为6~13个月,4例SD患者稳定时间为3~6个月,所有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时间为1个月、总生存时间为5个月。(2)22例患者治疗后,无生活质量显著改善者、改善3例、稳定5例、下降14例。(3)22例患者口服沙利度胺1~13个月,无治疗相关死亡,主要毒副作用为疲乏、嗜睡、便秘、口干,Ⅰ~Ⅱ级占82%,经对症治疗后,可继续原剂量治疗。1例患者出现Ⅲ~Ⅳ级便秘,经甘油灌肠后缓解;3例患者出现Ⅲ~Ⅳ级嗜睡,经沙利度胺减量50 mg/d后,症状缓解。结论单药沙利度胺治疗软组织肉瘤具有一定疗效,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蔡铭泉李晓虹张映红吕晓君
关键词:沙利度胺肉瘤药物疗法
三阴乳腺癌原发灶和转移灶中ER-α36、EpCAM、Sox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α36、上皮细胞黏附分子(Ep CAM)、性别决定区Y框蛋白(Sox)2在三阴乳腺癌(TNBC)原发灶和转移灶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TNBC患者的石蜡标本62例,其中48例有对应的术后转移灶石蜡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R-α36、Ep CAM、Sox2在48例TNBC原发灶和相应转移灶中的表达情况,分析ER-α36、Ep CAM、Sox2蛋白表达与TNB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并且分析TNBC组织中ER-α36、Ep CAM、Sox2蛋白之间的关系。结果在TNBC原发灶和转移灶中ER-α36、Sox2的高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 CAM的高表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NBC组织中,ER-α36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Ep CAM的高表达与肿瘤的组织学分期有关(P<0.05),而Sox2的高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肿瘤TNM分期有关(P<0.05),Ep CAM与Sox2的表达存在正相关性(r=0.790,P<0.05)。结论 ER-α36和Sox2的高表达提示着TNBC的高侵袭性,且Ep CAM与Sox2在TNBC的侵袭转移中发挥着协同作用,ER-α36、Ep CAM、Sox2均可作为TNBC侵袭转移的潜在分子治疗靶标。
李佳艺游雪叶叶煌阳张映红
关键词:三阴乳腺癌上皮细胞黏附分子
贝伐珠单抗靶向治疗转移性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探讨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结肠癌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行化疗的转移性结肠癌患者84例进行本次临床研究,其中研究组(n=30)采用贝伐珠单抗注射液联合FOLFOX-6治疗,对照组(n=54)采用单纯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隔14d治疗1次,连续治疗3-5次。对比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远期预后。结果研究组的缓解率46.67%、总有效率86.6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14.81%、62.9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7.0个月、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21.0个月均显著长于对照组的4.0、15.0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4个月存活18例、失访2例,对照组24个月存活24例,失访3例,研究组的存活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0.00%vs.44.44%,χ2=1.867)。结论贝伐珠单抗联合FOLFOX-6化疗方案治疗转移性结肠癌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曾茹陈莉林叶煌阳张映红吕晓君
关键词:转移性结肠癌
2014-2017年翔安区及周边县区粪常规OB结合肠镜筛查结直肠癌的检出效果评价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评价2014年至2017年翔安区及周边县区粪常规OB结合肠镜筛查结直肠癌的检出效果。方法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间从翔安区及周边县区的社区居民随机性筛查18000例接受粪常规OB体检者纳入本研究,对粪常规OB体检阳性患者进行肠镜检查。分析受检者肠癌、腺瘤、非腺瘤性息肉检出率,不同年龄段结直肠息肉检出情况,不同年龄段结直肠癌检出情况。结果 (1)18000例体检者中肠癌49例(1.51%),腺瘤499例(17.87%),非腺瘤性息肉131例(4.69%),息肉630例(22.56%)。(2)和女性患者对比,男性患者在年龄段51~60、61~70、71~74岁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明显更高,数据差异明显,P<0.05;其他年龄段的不同性别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3)和女性患者对比,男性患者在年龄段51~60、61~70岁的结直肠癌检出率明显更高,数据差异明显,P<0.05;其他年龄段的不同性别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和年龄有关,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且存在性别差异。超过40岁伴随肠道症状患者建议进行粪潜血(FOBT)初步筛查,阳性患者建议进行肠镜检查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傅鉴乾黄如意齐艳姝安汉祥张映红吕晓君
关键词:结直肠癌
感染乙肝病毒的恶性淋巴瘤应用拉米夫定预防性治疗的临床观察
2010年
目的探讨感染乙肝病毒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化疗前预防应用拉米夫定在降低HBV再激活、减少肝功能损害方面的作用。方法 21例感染HBV的NHL接受CHO方案化疗4~6周期及预防应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A组),69例NHL接受CHOP方案化疗4~6周期(B组)。结果 A组CR率为38.1%(8/21),B组CR率为42.0%(29/69)(P=0.2579);A组有19.0%(4/21)化疗后肝功能损害,B组有14.5%(10/69)化疗后肝功能损害(P=0.0725);A、B组均未发生HBV再激活。结论感染HBV的NHL应用CHO联合方案治疗及在化疗前预防抗病毒治疗能明显降低HBV再激活、减少肝功能损害。
叶煌阳张映红洪瑞芬
关键词:乙肝病毒非霍奇金淋巴瘤拉米夫定
探讨乳腺癌化疗中盐酸帕洛诺司琼的止吐治疗分析
2012年
目的观察盐酸帕洛诺司琼在预防和治疗乳腺癌FAC或AC方案化疗中出现的消化道不良反应的有效性。方法将50例接受FAC或AC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化疗前实验组静脉缓慢注射盐酸帕洛诺司琼0.25mg,对照组静脉缓慢注射盐酸格拉司琼3mg止吐。观察二者对患者化疗后出现的急性呕吐、延迟性呕吐等不良反应的控制情况并做比较。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化疗后对急性呕吐(24小时内)止吐效果相近,差异无显著性(94.56%vs.91.28%,P>0.05);实验组中对化疗后出现的延迟性呕吐(24小时~7天)止吐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有显著差异性(89.26%vs.60.97%,P<0.05)。结论盐酸帕洛诺司琼能有效控制乳腺癌FAC或AC方案化疗中出现的急性呕吐、延迟性呕吐、恶心。
李佳艺叶峰张映红
关键词:乳腺癌盐酸帕洛诺司琼化疗恶心呕吐
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CDK2及β-catenin的表达
2011年
目的:观察非小细胞肺癌组织中CDK2及β-catenin的表达,探讨CDK2及β-catenin与肺癌转移的关系。方法:4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分为转移组和未转移组。手术取肺癌组织,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脑组织中CDK2及β-catenin蛋白和mRNA的表达。结果:转移组肺癌组织中CDK2及β-catenin蛋白和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未转移组(P<0.01)。结论:CDK2及β-catenin与肺癌转移有关。
杨海燕李晓虹张映红
利妥昔单抗对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hepcidin、sCD40L、PDGF-BB与LDH水平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究利妥昔单抗对恶性淋巴瘤患者血清铁调素(hepcidin,Hepc)、可溶性CD40配体(soluble CD40 ligands,CD40L)、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与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水平影响。方法选取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科收取的恶性淋巴瘤患者5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予以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及泼尼松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利妥昔单抗,治疗结束后比较2组患者的hepcidin、s CD40L、PDGF-BB及LDH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血清hepcidin、PDGF-BB及LDH水平降低(P<0.05),s CD40L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患者hepcidin、PDGF-BB及LDH水平较低(P<0.05),s CD40L水平较高(P<0.05)。结论利妥昔单抗对恶性淋巴瘤患者,具有降低血清hepcidin、PDGF-BB与LDH水平,增高s CD40L水平的作用。
叶煌阳吕晓君张映红姚拥华
关键词:利妥昔单抗可溶性CD40配体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
宫颈小细胞未分化神经内分泌癌合并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1例被引量:4
2012年
1病案摘要 患者女性,60岁。因"恶心、呕吐伴乏力半年"于2010年10月14日收住本院内分泌科。患者于2010年3月起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恶心、呕吐、乏力,无腹痛、腹泻,无血尿,
叶煌阳张映红吕晓君吴敬勋
关键词:宫颈癌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综合征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