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东亚

作品数:7 被引量:44H指数:3
供职机构:延安大学咸阳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预后
  • 2篇出血
  • 1篇地巴唑
  • 1篇动功
  • 1篇动脉瘤
  • 1篇动脉瘤破裂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神经性
  • 1篇血管神经性头...
  • 1篇血压
  • 1篇用药
  • 1篇预后不良
  • 1篇预后分析
  • 1篇运动功能恢复
  • 1篇神经病变
  • 1篇神经传导
  • 1篇神经功能
  • 1篇神经功能恢复
  • 1篇神经性
  • 1篇神经性头痛

机构

  • 4篇延安大学
  • 2篇延安大学咸阳...

作者

  • 6篇张东亚
  • 2篇胡亚妮
  • 2篇刘文
  • 2篇张维
  • 1篇戴太铖
  • 1篇殷成龙
  • 1篇马海
  • 1篇来海欧
  • 1篇姬利
  • 1篇胡新永
  • 1篇武杰
  • 1篇昝琳
  • 1篇夏辉
  • 1篇祁占宁
  • 1篇陈杰
  • 1篇王飒
  • 1篇刘永宏

传媒

  • 1篇吉林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医药导刊
  • 1篇医药论坛杂志
  • 1篇西部医学
  • 1篇中国医药导报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4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早期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早期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12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特征包括烧灼、疼痛、感觉异常、过敏等,经过综合治疗后,总有效率90.0%。同时治疗前与治疗后正中神经传导(MCV、SC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特征多样,预后差,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症状,确切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张东亚胡亚妮张维
关键词: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传导
西比灵联合地巴唑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3
2011年
目的:观察西比灵与地巴唑联合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疗效,为今后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5年10月~2010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184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92例。A组患者采用口服西比灵加地巴唑治疗,B组患者采用口服西比灵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并发症、毒副作用进行观察,对A组治疗前后的血液流动速度和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和脑部血流速度都有明显改变,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比灵与地巴唑联合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临床疗效明显,对血流动力学和脑部血流速度有显著的改善作用,毒副作用小,用药后几乎没有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出现,值得临床推广。
张东亚胡亚妮
关键词:西比灵地巴唑联合用药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观察
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刺激治疗对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10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平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三级刺激康复体系。分别在入组时、发病后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评价患者FMA评分。结果:对照组在不同时间点的评分逐渐提高。观察组在Mo评定时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但在M1、M3和M6时均比对照组显著提高,显示了更好的疗效。结论:早期规范三级刺激康复治疗能明显提高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张东亚陈杰
关键词:脑卒中
复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研究复发性脑出血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并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10月住院治疗的复发性脑出血患者的危险因素、复发间隔时间、服药情况等资料进行分析,并对幸存患者进行电话随访。结果调查脑出血患者共1800例,其中复发性脑出血患者367例,有高血压病痛史201例;第1次出血到第2次出血时间以1年内复发率最高;复发时间最短1个月,最长达20年。再出血发生于对侧200例,同侧74例,病人未规律服药是诱发再出血的重要因素之一,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后脑出血的复发率及死亡率比未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患者明显升高(P〈0.05)。电话随访复发性脑出血367例,其中有67例因电话停机、空号等因素不能接通,12例接通后拒绝进一步回答并挂断电话,12例诉“电话打错了”。其余274例患者,经电话随访得知已有50例去世,45例日常生活不能自理,130例生活可自理,49例不详。结论复发性脑出血病灶大多在首发病灶的对侧,病死率、致残率高,且再发与高血压关系密切,任何可能引起血压剧烈波动的原因都可能导致脑出血的再发,因此控制血压是防止复发性脑出血发生的关键,而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至关重要,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获益与风险仍待进一步研究与探索。大多数患者生活态度乐观并坚持康复锻炼,肢体功能恢复良好,有一部分患者因再次出血后出现抑郁等不良情绪,对其终点事件(死亡)起到了推动作用;主要死因为脑疝形成、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及心力衰竭。
祁占宁刘文刘永宏胡新永张东亚来海欧姬利马海夏辉殷成龙薛常虎王飒戴太铖
关键词:复发性脑出血
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被引量:21
2015年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95例,其中预后较好者68例(Glasgow评分4~5分,A组),预后较差者27例(Glasgow评分1~3分,B组)。回顾两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高血压情况、HUNF-HESS分级、是否为多发性动脉瘤、瘤体部位、治疗方式等),对预后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病情是否稳定、HUNT-HESS分级、是否为多发性动脉瘤及治疗方法是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影响因素(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0.941,95%CI:0.896~0.993)、动脉瘤多发(OR=0.325,95%CI:0.169~0.624)均与患者预后不良有关(P均<0.05);高血压病情、HUNT-HESS分级及治疗方法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年龄大、动脉瘤多发是颅内动脉瘤破裂致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
刘文张东亚李增潮任凤龙武杰刘七十昝琳
关键词: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预后
血压对脑梗塞急性期预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2011年
目的评估血压对脑梗塞急性期预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使血压的影响降低到最低。方法脑梗塞患者400例根据有无高血压分为观察组150例和对照组250例,观察两组在治疗前的24h平均收缩压变异性(SB-PV)、24h平均舒张压变异性(DBPV)和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含量。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梗塞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恢复,记录治疗前,治疗后第7d,第28d的NIHSS评分。结果观察组的SBPV、DBPV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TG、TC、LDL之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的NIHS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经过治疗后,都随着时间的变化明显下降(P<0.05),但是观察组的治疗后第7d及第28d时NIHSS评分都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压过高能使脑梗塞急性期的血压波动幅度过大,对于血脂无明显影响,同时能严重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观察注意。
张东亚张维
关键词:血压脑梗塞神经功能恢复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