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国康
- 作品数:10 被引量:136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天文地球农业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 黄河中游重蚀区不同下垫面的水沙效应被引量:1
- 1998年
- 通过大量野外工作,对研究区降水、径流和输沙作了系统分析,揭示了黄土、风沙和基岩等不同下垫面的水沙效应,加深了对水沙过程强度大、集中、时空多变等特点的认识,为预测灾变性雨洪的水沙效应提供了科学依居。
- 尹国康
- 关键词:下垫面黄河中游风沙基岩灾变
- 飞云江下游河道特性及治理开发的可行性被引量:4
- 1996年
- 本文通过飞云江下游河道特性分析,预测其上游珊溪水利枢纽工程及滩脚引水工程兴建后,河道的再造床过程,并对其强潮河口段的裁弯工程、航道治理、港口建设的可行性作了综合评价。
- 尹国康陈钦峦
- 关键词:河床演变可行性
- 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水沙变化原因分析被引量:29
- 1998年
- 本文通过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21条面积逾1000km2的独流入黄支流的实测资料,分别建立了精度较高的降水、径流、输沙统计模型,并对水沙变化数量进行了计算分析,揭示了气候波动和人为原因对水沙变化影响的相对权重。
- 尹国康
- 关键词:黄河径流产沙暴雨水沙变化
- 黄河流域环境对水资源开发承受力的思考被引量:12
- 2002年
- 根据黄河1919~1999年系列水沙资料,系统分析了其下游水沙变化时空过程,揭示了其发生断流原因及由此引发的环境问题,模拟了不同历史时期水情条件下环境用水需求量,并对如何提高黄河水资源开发承受能力,如何满足其环境用水提出看法。
- 尹国康
- 关键词:水资源黄河流域断流水沙变化
- 冲积扇-三角洲系统自组织行为与治理对策——以黄河下游及其河口地区为例被引量:1
- 2000年
- 从黄河下游河道平面和断面形态特征、河型沿程变化、河槽淤高与外延相互反馈、河口拦门沙消长、及蚀退型三角洲海岸地貌过程诸方面 ,论述了冲积扇—三角洲系统适应环境功能与自组织行为。指出了这种自组织行为完全是为了将流域来沙均匀地分布在扇三角洲面上和同步地均匀分布在三角洲沿岸。因此 ,坚持沿线长期计划放淤及河口三角洲流路计划改道是解决黄河下游泥沙问题的根本出路 ,也是解决黄河下游洪水问题的一种由突变变为均变、化害为利的措施 ,是使区域走向可持续发展之途的措施。
- 尹国康
- 关键词:黄河放淤冲积扇
- 黄河下游排沙特性及其对径流需求量的分析被引量:2
- 2001年
- 通过黄河下游特征水沙年及三门峡水库不同方式运行期间泥沙输入与输出的分析、排沙能力对水沙条件依赖关系的分析 ,论述了黄河下游排沙特性 ,并对黄河排沙的径流需求量作了探讨。为黄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工程建设 ,如南水北调供水规划、建立黄河流域水资源配置体系 。
- 尹国康
- 关键词:黄河下游排沙能力径流水沙条件三门峡水库
- 系统论思想在地貌学中的应用被引量:7
- 1991年
- 系统论的思潮及其基本原则迅速地向地貌学领域渗透和扩展,改变着地貌学家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愈来愈显示出地貌学的一个新的生长点——系统地貌学,将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萌发出来。它将从系统论与控制论的角度,研究地球表面形态结构及其物质组成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揭示地貌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演化规律性;对地域分异形成的不同地貌景观,分别建立过程-反应模式。为优化人地系统、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建立区域发展最优模式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 尹国康
- 关键词:系统论地貌学
- 河流地貌系统的信息反馈被引量:7
- 1994年
- 通过冲积河流系统自动调整现象的分析,对系统自行镇定,自行适应环境的功能特性加深了认识,提出了自然信息是系统各个要素、各个层次、各个部分相互联系、制约的一种耦合基因或制约基因的新观点.系统之所以能够自动地吸收和消除干扰所造成的失谐或突变所引起的偏差,在于系统本身能“理解”如何有目的地行动.这种‘理解”和行动是通过信息反馈完成的.对这种信息及其反馈机制进行深人研究,对于揭示河流系统自组织机理、不同河型的成因,以及对其进行优化与调控,具有重要的意义.
- 尹国康
- 关键词:河流地貌
- 黄河下游纵剖面自调整特性被引量:6
- 1999年
- 本文根据丰富观测资料,对黄河下游纵剖面平行抬高趋向性、塑造均衡剖面趋向性、河口流路改道及其长期延伸对均衡剖面塑造的影响作了较深入的讨论。
- 尹国康
- 关键词:黄河下游纵剖面自调整河口淤积黄河治理
- 黄土高原小流域特性指标与产沙统计模式被引量:69
- 1989年
- 本文从黄土高原实际情况出发,在广泛的野外考察基础上,收集了面积在0.193—329km^2的58个小流域(包括21个变量)的系列数据。通过分析筛选,建立了流域地表综合特性指标: I=(R_h^(0.6)·D_h^(0.2)·R_p^(-0.8)·R_s^(-3.5)及宏观的产沙数学模型: M_(sa)/M_(?)=31.829·I^(0.83)为黄土高原的侵蚀分区及流域的综合开发与冶理提供了背景信息。
- 尹国康陈钦峦
- 关键词:小流域黄土高原产沙野外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