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旭 作品数:5 被引量:31 H指数:2 供职机构: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扩大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小脑幕跨幕巨大脑膜瘤(附15例报告) 被引量:8 2005年 近年来随着显微外科和神经麻醉学技术的发展,小脑幕脑膜瘤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均明显下降.Hamit[2]认为,小脑幕巨大跨幕脑膜瘤是指瘤基底附着于小脑幕或小脑幕切迹处,瘤体横跨小脑幕、瘤径≥3cm的颅底肿瘤,由于该位置毗邻重要的血管神经结构,全切肿瘤一直是神经外科的手术难点.近年来我科采用改良经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切除15例该部位脑膜瘤,总结当小脑幕脑膜瘤包裹重要神经血管时的临床表现、诊断、显微外科技术技巧和并发症.统计结果显示提示该入路可以提供安全的解剖暴露,手术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 廉治刚 孙旭 王树刚 张斌 许勇 徐英辉 刘荣耀关键词:小脑幕脑膜瘤 巨大脑膜瘤 显微手术切除 扩大翼点入路 小脑幕切迹 经翼点入路 颞前叶、海马、杏仁核切除术的相关解剖结构及手术入路 被引量:2 2015年 以颞叶前内基底部痫灶为主引起的钩回发作称之为颞叶癫痫,它占所有癫痫病人的半数以上,是局灶性癫痫的代表。颞叶切除术和海马杏仁核切除术是治疗顽固性颞叶癫痫的一种经典而又常用的手术方式。本文主要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研究领域的最新进展对颞叶及其周围组织的局部解剖结构和手术术式的选择及其优缺点、术中切除致痫灶的范围等进行阐述。 王小峰 车宁伟 李新宇 孙旭 魏明海 尹剑关键词:颞叶癫痫 手术入路 107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预后的多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2016年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与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5年10月收治的107例SAH患者,根据GOS评分将病例分为预后良好组及不良组,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对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上述各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全部107例患者经单因素分析显示,诱因、动脉瘤大小、Hunt-Hess评分、脑血管痉挛与患者预后明显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诱因(P=0.026)、动脉瘤大小(P=0.002)、Hunt-Hess评分(P=0.016)及脑血管痉挛(P=0.003)为影响a SAH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a SAH患者的发病诱因、动脉瘤大小、Hunt-Hess分级和脑血管痉挛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王冠宇 孙宇强 谭泽士 刘晓光 孙旭 李新宇 魏明海 尹剑关键词: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预后 他克莫司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神经行为和记忆能力的影响(英文) 被引量:1 2005年 背景:目前他克莫司对周围神经保护作用的研究比较多,而其是否具有促进中枢神经再生和保护作用。目的:通过神经行为学观察和检测突触素的表达及细胞凋亡数量,探讨他克莫司对大鼠脑液压伤后神经行为和记忆的影响。设计:随机分组,平行对照(自我前后对照、相互对照)实验。单位: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材料:实验于2002-11在上海长征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完成。选择由复旦大学实验动物科学部提供的雄性SD 大鼠24只为观察对象,体质量(200±20)g,用抽签法随机分为对照组、损伤组和治疗组,每组8只。干预:伤前24h 以20g/L 戊巴比妥钠(40m g/kg)腹腔麻醉,损伤组和治疗组模型制备参照美国Dixon 建立的大鼠脑液压损伤模型,打击能量为151.95~172.21kPa,相当于中度颅脑损伤,对照组只埋管不打击。治疗组伤后5m in 以1mg/kg 腹腔注射他克莫司,1次/d,连续7d。损伤组和对照组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伤前、伤后3d 和伤后1周分别进行行走试验、平衡试验和记忆试验。于伤后1周全部大鼠断头取脑,分别取海马、伤灶周围额叶皮质、基底核部位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图像定量分析技术检测突触素在海马各区以及伤灶周围的额叶皮质与基底节的分布,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细胞计数。主要观察指标:①各组动物于伤前、伤后3d 和伤后1周时行走试验、平衡试验和记忆试验成绩。②各组动物皮质、海马、基底核区突触素表达定量分析结果。③各组动物皮质、海马、基底核区细胞凋亡百分率。结果:24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组伤后3d 和伤后1周时行走试验成绩和平衡试验成绩低于损伤组犤行走试验成绩:(7.5±2.5)s,(5.5±2.1)s,(10.5±2.5)s,(8.2±2.5)s。平衡试验成绩:(3.4±0.5)分,(2.5±0.2)分,(5.7±0.2)分,(5.0±0.5)分,P <0.05~0.01犦,治疗组伤后3d 孙旭 张桂运 李秋平 崔尧元 魏明海关键词:脑损伤 他罗利姆 突触蛋白类 记忆 重度颅脑损伤脑疝时应用小脑幕裂孔切开术的临床经验 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探讨小脑幕裂孔切开术在救治重度颅脑损伤合并颞叶钩回疝的作用。[方法]对1999~2004年收治的23例重度颅脑损伤合并颞叶钩回疝继发脑干伤患者在开颅清除血肿去骨瓣的基础上加行小脑幕裂孔切开术。[结果]GCS3~5分9例,6-8分14例,恢复良好12例(52.1%),中残5例(21.7%),重残3例(13.8%),植物生存1例(4.3%),死亡2例(8.7%)。[结论]小脑幕裂孔切开术有利于缓解颞叶钩回疝及继发脑干伤,降低病残率和死亡率。 孙旭 魏明海 苗红关键词:重度颅脑损伤 颞叶钩回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