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捷
- 作品数:19 被引量:82H指数:6
- 供职机构:河南中医药大学老年医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高校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河南省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脉通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微血管损伤的保护作用
- 目的:从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大鼠的神经功能、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面积、脑组织病理改变以及BBB通透性、微血管基底膜成分、明胶酶和纤溶酶系统等方面的动态变化,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微血管损伤的特点,揭示其变化规律;通过...
- 李建生孙捷刘敬霞李宁郭哓燕苏静
- 关键词:脑缺血再灌注微血管损伤细胞外基质脑脉通
- 文献传递
- 脑脉通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的保护作用
- 目的:从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的神经功能、脑组织含水量、脑梗死面积、脑组织病理改变、神经细胞再生相关生长蛋白及神经营养因子的变化,揭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变化规律,评价脑脉通和 MSCs 移植及其联合应用对脑缺血再灌...
- 李建生李宁刘敬霞郭晓燕苏静孙捷
- 关键词: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神经细胞阳性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 文献传递
- 大黄苷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和神经营养因子的影响被引量:7
- 2008年
-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及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变化以及从大黄苷元对其变化的影响方面探讨二者联合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全骨髓贴壁筛选培养法扩增BMSCs;线栓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动物模型(MCAO)模型;术后24h将BMSCs由同侧颈内动脉移植脑内,大黄苷元灌胃用药;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BMSCs移植后7d(早期)、14d(中期)和28d(后期)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兔抗大鼠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抗体(NSE)和兔抗大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GFAP)及神经营养因子兔抗大鼠神经生长因子抗体(NGF)和兔抗大鼠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抗体(GDNF)表达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大鼠NSE和GFAP表达显著,NGF和GDNF呈弱阳性。模型组7d的GFAP、NGF和GDNF表达增强,14d和28d的GFAP、NGF表达递减,14d的GDNF表达减弱、28d增强。大黄苷元组7d的NSE较模型组表达增强,GFAP减弱,28d的NGF表达增强,7d和14d的GDNF减弱。移植组28d的GFAP、NGF和GDNF表达均较模型组增强。联合组各时间点的NSE表达增强;7d的GFAP表达减弱,14d增强;联合组14d和28d的NGF表达均较大黄苷元组和移植组增强。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随时间延长神经元细胞呈递减反应,神经胶质细胞反应先增强再减弱;神经营养因子早期呈反应性增强,此后NGF递减,GDNF出现先减弱再增强的特点。BMSCs移植脑内中后期增强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细胞反应的作用明显;大黄苷元可使BMSCs移植后保护神经细胞的时间提前,并使其作用增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早期NGF和GDNF及增强中后期NGF的表达有关。
- 李建生刘敬霞李宁赵跃武郭晓燕苏静孙捷
- 关键词:脑缺血大黄苷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细胞神经营养因子
- 大黄苷元联合尿激酶动脉溶栓对血栓栓塞性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探讨大黄苷元联合不同时间窗溶栓治疗对脑缺血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阻抑作用及其对相关调控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尿激酶溶栓组(简称溶栓组)、大黄苷元组和联合组(大黄苷元+尿激酶组)。大鼠自体血栓结合线栓阻塞大脑中动脉制备血栓栓塞性脑缺血动物模型。大鼠分别于缺血后3,6,9 h经导管由颈内动脉用尿激酶进行溶栓。动脉给尿激酶后24 h,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基因蛋白Bax,caspase-3和Bcl-2表达。结果:各模型组大鼠病理改变明显,TUNEL细胞增多、Bax和caspase-3表达增强、Bcl-2表达下调;各用药组较模型组TUNEL细胞减少,6 h和9 h组Bax和caspase-3表达减弱、6 h组Bcl-2表达上调;各组9 h分别较其3h的TUNE细胞数增加、Bax增强、Bcl-2减弱;联合组分别较单一用药各时间组TUNEL细胞数减少、6 h和9 h组Bax及caspase-3表达减弱、Bcl-2表达上调。结论:脑缺血可使促凋亡基因Bax表达上调和抑凋亡基因Bcl-2下调,引起神经细胞凋亡,且随缺血时间延长而明显。大黄苷元及尿激酶溶栓可下调Bax,caspase-3,上调Bcl-2表达,对脑缺血神经细胞凋亡有阻抑作用,以二者联合用药的效果尤为理想。
- 刘敬霞李建生王冬刘轲梁生旺李宁苏静郭晓燕孙捷
- 关键词:脑缺血溶栓大黄苷元细胞凋亡
- 脑脉通对脑缺血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脑内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影响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大鼠脑内的存活和向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化,以及脑脉通颗粒对其存活和分化的影响。方法:大鼠体外全骨髓贴壁筛选培养和扩增BMSCs;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移植组、联合组;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术后24 h将BMSCs由同侧颈内动脉移植脑内;电镜下观察BMSCs移植后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超微结构变化;检测脑组织中CD31+表达;免疫组化双标法观察Brdu/FⅧ双标细胞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49.23±6.17),各模型组大鼠脑组织CD31+表达显著减弱(25.14±5.47,15.25±4.50,18.91±3.25)(P<0.01);与模型组比较,移植组14,28 d的CD31+表达增强(30.36±5.74,41.12±6.71)(P<0.01);与移植组比较,各联合组CD31+表达显著增强,以28 d尤为显著(56.42±7.16)(P<0.01)。移植组和联合组大鼠脑内有Brdu标记细胞存活;联合组14,28 d脑内Brdu标记细胞较移植组显著增多(P<0.05,P<0.01)。各移植组与联合组大鼠脑内可见Brdu/Ⅷ双标细胞存活;各联合组大鼠Brdu/Ⅷ双标细胞均较移植组增多(P<0.05,P<0.01)。结论:BMSCs存活的数量随移植脑内时间的延长而呈增加趋势;脑脉通可使移植脑内的BMSCs成活增多。BMSCs在脑内向血管内皮细胞的分化比率随移植后时间的延长呈先增强再减弱的变化趋势;脑脉通可使B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和成血管样作用增强。
- 刘轲李建生刘敬霞苏静赵跃武李宁郭晓燕孙捷
- 关键词:脑缺血脑脉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管内皮细胞
- 大黄苷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脑缺血大鼠血脑屏障的作用与机制被引量:11
- 2008年
-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BBB)改变,并从对纤溶酶系统调节的影响方面探讨大黄苷元、BMSCs移植及其联合保护微血管损伤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扩增BMSCs;大鼠随机分组;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术后3h再灌注24h,将BMSCs由同侧颈内动脉移植入脑,大黄苷元灌胃用药;观察脑微血管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BMSCs移植后d7(早期)、d14(中期)和d28(后期)IgG和LN、tPA和PAI表达变化。结果模型组大鼠微血管残缺、破损,脑组织IgG和tPA表达增强,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呈增加趋势;LN和PAI表达减弱,其中PAI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呈减弱趋势。与模型组比较,大黄苷元组d7、移植组d14和d28、联合组各时间点大鼠微血管结构改善明显;大黄苷元组各时间点的IgG和tPA表达均减弱,LN增强,d14的PAI表达增强;移植组d14和d28的IgG和tPA表达减弱,LN增强;联合组各时间点IgG和d14的tPA表达减弱,d7的LN和各时间点PAI表达增强。联合组d7的微血管结构较移植组完整,其d28的tPA表达分别较大黄苷元和移植组降低,d14和d28的LN、d7和d28的PAI-1均较大黄苷元和移植组增强。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微血管基底膜层连蛋白降解明显,BBB通透性随再灌注时间延长而增加;BMSCs移植后早期保护微血管受损的作用不明显,此后随移植时间的延长而增强;大黄苷元可使BMSCs移植早期的作用提前及中、后期作用增强,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强PAI-1表达以调节纤溶酶平衡,进而减轻微血管基底膜胶原降解有关。
- 李建生刘敬霞孙捷赵跃武苏静郭晓燕李宁
- 关键词:脑缺血大黄苷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脑屏障纤溶酶
- 脑脉通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元突触重建的影响被引量:6
- 2013年
- 目的观察BMSCs移植后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结构变化及突触重建标志性蛋白的变化特点及脑脉通对其的影响,探讨脑脉通联合BMSCs移植促进脑缺血神经功能修复的作用途径。方法体外全骨髓贴壁筛选培养法扩增BM-SCs;线栓法制备脑缺血模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24h颈内动脉移植BMSCs;脑脉通灌胃给药;BMSCs移植后7d、14d、28d综合测评神经功能,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突触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神经丝蛋白(NF-200)和生长相关蛋白(GAP-43)及突触素蛋白(Synaptophysin,Syn)表达变化。结果模型各组神经功能评分均较假手术组降低;脑脉通和联合组各时间点、移植28d组神经评分较模型组增高;联合7d和28d组评分较移植组增高。模型各组NF-200和GAP-43及Syn表达均较假手术组减弱;与模型组比较,脑脉通和移植28d组、联合14d和28d组大鼠NF-200、GAP-43、Syn表达均明显增强;与移植组比较,联合14d和28d组的NF-200和GAP-43表达均增强,28d组Syn表达增强显著。结论脑缺血引起的神经元结构损伤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呈加重趋势,并使突触重塑功能减弱;BMSCs移植脑早期对神经功能修复作用不明显,脑脉通可使BMSCs移植后修复神经功能的作用提前并增强,其作用途径可能与增强突触重建相关生长蛋白GAP-43水平,进而促进神经元突触重建相关。
- 刘敬霞刘轲李建生赵跃武郭晓燕孙捷苏静李宁
- 关键词:脑缺血脑脉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元突触重建
- 大黄苷元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脑缺血大鼠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被引量:21
- 2008年
- 目的:观察大黄苷元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stromal cells,BMSCs)移植术后脑组织病理改变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的影响。方法:体外全骨髓细胞贴壁筛选培养法扩增BMSCs;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19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大黄苷元组、BMSCs移植组(简称移植组)和BMSCs移植联合大黄苷元组(简称联合组)。再灌注后24 h将BMSCs由同侧颈内动脉移植入移植组和联合组大鼠脑内;大黄苷元组和联合组予大黄苷元灌胃用药。移植后7、14和28 d,模型各组取脑组织用于检测。光镜下观察脑组织微血管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BMSCs免疫球蛋白抗体G(immunoglobulin G,IgG)、Ⅳ型胶原(type Ⅳ collagen,col Ⅳ)、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9,MMP-9)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物1(tissue inhibitor of metalloproteinase-1,TI MP-1)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微血管残缺、破损明显,脑组织中IgG和MMP-9表达增强,ColⅣ和TI MP-1表达减弱。与模型组比较,大黄苷元组、移植组和联合组大鼠微血管结构改善明显;大黄苷元组和联合组各时间点大鼠脑组织中IgG表达和MMP-9活性减弱,ColⅣ和TI MP-1表达增强。联合组大鼠于移植7d时的微血管结构较移植组完整,其各时间点大鼠脑组织中ColⅣ表达较移植组增强,14 d时大鼠脑组织中MMP-9活性较大黄苷元组降低,TI MP-1表达增强,28 d时TI MP-1表达较移植组增强。结论:大黄苷元可使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微血管基底膜ColⅣ降解减少,通透性降低,并与BMSCs有协同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增加TI MP-1表达以调节MMP-9平衡有关。
- 李建生刘敬霞孙捷赵跃武苏静李宁郭晓燕
- 关键词:脑缺血大黄苷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血脑屏障基质金属蛋白酶
- 脑脉通对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保护脑缺血微血管完整性作用的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微血管完整性的保护作用以及脑脉通颗粒对其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和扩增BMSCs;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移植组、脑脉通组、联合组;线栓法制备MCAO模型;术后24 h将BMSCs由同侧颈内动脉移植脑内;光镜下观察BMSCs移植脑内7、14和28 d脑微血管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测定脑组织Ig G和微血管基底膜ColⅣ及LN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Ig G表达显著增强(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脉通和联合组各时间点、移植组14 d和28 d的Ig G表达均显著减弱(P<0.01);联合组较移植组7 d和28 d、较脑脉通组14 d和28 d的表达均减弱(P<0.01)。各模型组ColⅣ和LN表达减弱(P<0.01);与模型组比较,脑脉通和联合组各时间点、移植组14 d和28 d的ColⅣ和LN表达均增(P<0.01);联合组较各移植组、14 d和28 d脑脉通组ColⅣ和LN表达均较显著增强(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引起微血管基底膜层连蛋白和胶原降解明显,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强;BMSCs移植后早期(7 d)保护微血管受损的作用不明显,中期(14 d)和后期(28 d)用随移植脑内时间的延长而增强;脑脉通可使BMSCs移植的保护作用提前,并使中、后期的作用增强,其途径可能与减轻微血管基底膜LN和ColⅣ的降解有关。
- 刘轲李建生刘敬霞孙捷赵跃武李宁苏静郭晓燕
- 关键词:脑缺血脑脉通
- 脑脉通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动脉移植保护大鼠脑缺血损伤的研究被引量:18
- 2007年
- 目的:探讨脑脉通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stem cells,BMSCs)经动脉移植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体外全骨髓贴壁筛选培养法纯化扩增BMSCs,移植前48 h用Brdu对BMSCs进行标记;190只大鼠随机分组;线栓阻塞大鼠大脑中动脉制备脑缺血动物模型,术后24 h将标记的BMSCs由颈内动脉移植入大鼠脑内;分别于移植后7,14,28 d观察大鼠脑组织病理损伤,进行神经功能综合测评,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脑梗塞面积和大鼠体重变化率。结果:模型14 d组大鼠的脑组织病理损伤、神经功能障碍、脑组织含水量和脑梗塞面积较7 d组加重,差别无统计学意义,28 d组上述指标改善明显;BMSCs移植后7 d和14 d组上述指标变化较模型组无显著差异,28 d组改善明显;脑脉通联合BMSCs移植7 d、14 d和28 d组大鼠神经功能恢复、脑组织含水量下降、神经元超微结构改善均较模型组和移植组显著,其中以28 d组的改善尤为明显。结论:脑缺血再灌注14 d大鼠脑损伤较7 d有加重趋势,28 d时有不同程度恢复;BMSCs经动脉移植后14 d未显示明显的脑保护作用,28 d时保护作用明显;脑脉通联合BMSCs移植可于7,14和28 d产生不同程度的脑保护作用,且随移植时间的延长呈增强趋势。
- 刘敬霞李建生赵跃武孔令飞孙捷郭晓燕李宁苏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