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厚长
- 作品数:40 被引量:174H指数:7
-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机械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良、恶性骨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07年
- 刘义向阳孙厚长丁茹虎王桂龙陈一升
- 关键词:骨肿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 重症及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合并肺炎的CT表现及动态变化被引量:5
- 2010年
- 目的:探讨甲型HIN1流感合并肺炎的CT表现及动态变化。方法:收集108例合并肺炎的甲型HIN1流感重症或危重患者的临床及胸部CT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108例中男47例,女61例。重症90例,危重18例。年龄5~79岁,中位年龄31岁。首次CT表现:108例中累及两肺5个肺叶62例,累及4个肺叶4例,累及3个肺叶18例,累及2个肺叶11例,累及1个肺叶13例;108例中见不规则斑片状影90例,磨玻璃影26例,网状影25例,楔形影24例,结节或棉团样影11例,支气管气相15例,肺叶、肺段样实变影9例,局限型肺气肿8例;以多种形态病灶共存75例,且病灶以肺外周、两下肺基底部分布为主,楔形影常位于胸膜下区、尖端指向肺门;合并胸腔积液61例,弧形积液厚度3~29mm。CT复查表现:直接较快吸收减轻、出院时肺内病灶消失65例;逐渐吸收减轻、出院时肺内病变未完全消失31例;加重再减轻8例;减轻后再加重4例。结论:甲型HIN1流感合并肺炎,病灶形态与其它肺炎无明显特异性,但常以多种形态病灶共存,病灶分布及动态变化有一定特点;住院时间较长者出院时肺内残留病灶的可能性增加。
- 刘绪明蒋贤高邱乾德姜英孙厚长
- 关键词:甲型流感合并肺炎肺叶肺内磨玻璃影病灶分布
- 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早期感染期的CT诊断价值被引量:3
- 2018年
- 目的探讨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早期感染期的CT表现特征。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7年6月浙江省永嘉县人民医院确诊的56例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患者病历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实验室检查结果和CT影像学表现特点。结果56例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绝对值为(5.61±3.18)×10^9个/L,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为(35.90±19.16)%,均有不同程度升高。42例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胸腔积液;52例有肺内病变,病变分布于肺叶各段,病灶多位于胸膜下肺组织,可表现为单一性,也可以几种病变同时存在;12例表现为肺内磨玻璃影,4例支气管周围炎,31例浸润性病变,28例结节及条状影,大部分结节为0.5~1.0cm,伴有月晕征。结论胸肺型并殖吸虫病早期感染期CT表现具有多样性.肺内0.5~1.0cm结节伴月晕征对诊断具有一定特征性。支气管周围炎、浸润性病变及胸腔积液,结合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增高可提示诊断。
- 谢益兵周永飞洪加林许京轩孙厚长都继成陈棋许崇永
- 关键词: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胸部疾病X线计算机
-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CT成像技术课程整合教学的探索和体会被引量:1
- 2023年
-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课程的重点是各类影像设备原理及临床应用。随着CT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CT成像技术在医学影像技术专业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为了提高CT成像技术的教学质量,温州医科大学打破传统的学科教学模式,以“CT设备为主线”进行学科间课程整合,形成涵盖“设备结构-成像理论-检查技术-临床应用”全链条知识结构的《CT成像技术》新课程。本文主要针对CT成像技术课程整合教学改革的经验进行总结,以期为其他院校的医学影像技术类课程整合教学实施提供参考。
- 闻彩云周晓军孙厚长曹国全
- 关键词:医学影像技术CT成像技术课程整合
- 640层容积CT对左室局部室壁运动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640层容积CT在评估左室局部室壁运动功能方面的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1月间因拟诊冠心病而在我院行640层容积CT及心超检查的患者62例,利用CT心功能软件对62例患者左心室共1 054个节段进行局部室壁运动功能评估,并与二维心超结果进行对照,分析640层容积CT评估左室局部室壁运动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结果:640层容积CT和心超分别发现196个、190个运动异常节段,其中运动严重减弱或无运动的节段分别为58个、50个,轻至中度运动减弱的节段分别为138个、140个。以心超作为参照,640层容积CT诊断左室局部室壁运动异常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94.0%、77.0%、91.0%。计算左室各节段室壁移动距离、室壁增厚率,作为定量评估各节段局部室壁运动情况的参数。结论:640层容积CT心功能分析不仅可以准确地定性评估左室局部室壁运动情况,还在定量评估左室局部室壁运动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具有较大的临床价值。
- 潘克华曹国全孙厚长许化致王爱敏
-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左室功能
- 肝脏CT灌注成像中不同算法对灌注参数的影响被引量:11
- 2016年
- 目的:探讨肝脏CT灌注成像中最大斜率算法(MS)和去卷积算法(DC)对灌注参数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因临床需要进行了肝脏CTP检查,且图像质量较好的62例患者资料。患者均行320排容积CT肝脏CTP检查,并分别采用MS和DC法处理数据。由2名放射科医师采用双盲法对62个正常肝段及49个瘤灶(原发性肝癌25个、血管瘤20个、肝局灶性结节增生4个)进行分析,测得灌注参数值,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和肝动脉门静脉灌注比值(PI)。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比较不同医师测量结果间一致性,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算法间所得各项CTP参数值的差异;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评价各项CTP参数值间的相关性;采用Bland-Altman分析评价两种算法所得各项CTP参数值间的一致性。结果2名医师的测量结果一致性较好(ICC≥0.95)。正常肝段、原发性肝癌、血管瘤和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DC法BF、BV值均高于MS法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正常肝段DC法PI值高于MS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肝肿瘤灶两种算法测量的PI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算法所得BF、BV及PI结果间均具有良好的相关性(r值均〉0.9, P〈0.01)。两种算法测得的BF、BV和PI不一致。结论 MS和DC两种算法所测得BF、BV、PI等灌注参数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一致性不佳。
- 潘克华曹国全孙厚长王爱敏郭献忠贾秀芬
- 基于薄层CT病变区肺质量参数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通过薄层CT容积重建计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病变区的肺质量,并探讨其与早期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20年1月19日至2月31日48例COVID-19患者的初诊DICOM格式CT薄层资料,传输至后处理软件进行人工智能自动分割病灶并得到病灶的体积和平均密度,计算病变肺的质量。分析病变肺的质量与性别、年龄、体温、发病时间、实验室检查指标的相关性,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组别间的质量差异。结果:患者共计48例,年龄28~81(45.2±16.5)岁,男26例,女22例,中位发病时间3 d。病变肺质量与患者的体温、发热天数和C反应蛋白值存在显著相关性(r=0.373、0.360、0.713,均P<0.05)。中、高度发热组病变肺质量[65.7(41.8,101.7)g]明显大于低度发热组[10.0(3.1,49.3)g]和无发热组[5.5(1.0,16.0)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时间≥5 d组病变肺质量[45.7(16.4,86.3)g]大于发病时间≤4 d组[10.0(2.6,39.3)g];C反应蛋白升高组病变肺质量[45.4(11.3,88.4)g]大于正常组[4.0(1.2,14.2)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病变肺质量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实验室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反映病毒性肺炎严重程度的CT定量参数之一。
- 傅钢泽陶洁洁孙厚长杨运俊王美豪
- 关键词:CT定量人工智能
- 基于高频X线机的DR升级系统的应用被引量:8
- 2008年
- 目的探讨应用平板探测器升级高频X光机成为DR系统的方法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利用CANON公司的CXDI-50G平板探测器升级PHILIPS Bucky Ts高频X光机,采集的图像信息传送工作站进行图像处理。结果图像质量满足诊断要求,与医院PACS、RIS系统联网成功。结论基于高频X光机的DR升级系统,提高了影像质量,降低了材料损耗和购机成本,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 曹国全孙厚长闻彩云邰云鹏周晓军
- 关键词:平板探测器X光机DR
- CT环状钙化对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效果的ROC曲线评价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探讨CT环状钙化对甲状腺结节鉴别诊断效果,并行ROC曲线评价,为甲状腺结节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共纳入85例该院甲状腺CT显示甲状腺结节环状钙化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CT平扫、增强检查,并以手术及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评价CT环状钙化对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诊断价值。结果 85例患者根据病理结果发现良性结节65例,占76.5%,恶性结节20例,占23.5%。恶性结节单个结节比例明显高于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单独诊断良性结节:高强化灵敏度为90.0%,特异度为92.0%,阳性似然比为0.96,阴性似然比0.79。增强后边缘清晰灵敏度为81.7%,特异度为60.0%,阳性似然比为0.83,阴性似然比0.58;联合诊断良性结节:行并联公式计算显示,灵敏度为98.2%,特异度为55.2%;串联公式计算显示,灵敏度为73.5%,特异度为96.8%。结论环状钙化CT增强后高强化与增强后边缘清晰对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有较好的鉴别诊断价值,早期鉴别良恶性结节,可以更好的给予相应的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王镇章孙厚长姜亿一曹国全
- 关键词:甲状腺结节ROC曲线
- 最佳时相单扇区重建技术改善320排CT支气管动脉成像图像质量的可行性被引量:3
- 2017年
- 目的:探讨320排CT最佳时相单扇区重建技术提高非预期自由呼吸患者支气管动脉及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检出能力的可行性。方法:2014年10月1日-2016年8月1日连续收集265例采用320层前瞻性心电门控动态容积CT行支气管动脉成像的患者,将其中55例存在严重移动伪影的多扇区重建图像进行二次单扇区重建,对比研究两种重建算法的成像效果及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检出量。用支气管动脉的显示等级(分1、2、3、4四个等级)量化来评价其图像质量。采用配对t检验比较两种重建图像支气管动脉平均CT值、图像噪声、信噪比及对比噪声比。结果:单扇区重建组各级分支显示的数量分别为1级164支(右83,左81)、2级177支(右92,左85)、3级170支(右114,左56)、4级94支(右76,左18),显著高于多扇区重建组的1级131支(右65,左66)、2级114支(右59,左55)、3级76支(右55,左21)、4级39支(右33,左6)。单扇区重建组检出16处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显著高于多扇区重建组的的4处(P<0.001)。单扇区重建组支气管动脉CT值、图像噪声均高于多扇区重建组(分别为373.3±61.0vs.331.2±65.0,17.3±2.4vs.14.0±2.3,P<0.001),信噪比明显低于多扇区重建组(38.5±6.9vs.48.4±10.6,P<0.001),两种重建算法在支气管动脉主干处的对比噪声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2)。结论:最佳时相单扇区重建可改善高心率非预期自由呼吸患者支气管动脉图像移动伪影,显著提高支气管动脉细小分支的显示能力及支气管动脉-肺动脉瘘同步检出率。
- 王镇章郭献忠孙厚长曹国全毛丹丹张昭郑祥武陈伟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