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娄安如

作品数:40 被引量:520H指数:12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生物学
  • 11篇农业科学
  • 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1篇植物
  • 7篇生态
  • 7篇群落
  • 6篇植被
  • 5篇种群
  • 4篇入侵
  • 4篇农牧
  • 4篇景天
  • 4篇红景天
  • 3篇植物群
  • 3篇植物群落
  • 3篇生态环境
  • 3篇生态系统
  • 3篇生物多样性
  • 3篇农牧交错带
  • 3篇小丛红景天
  • 3篇环境因子
  • 3篇荒漠
  • 3篇交错带
  • 3篇刺萼龙葵

机构

  • 38篇北京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检验检疫...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环境科学...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张家港出入境...
  • 1篇太仓出入境检...

作者

  • 40篇娄安如
  • 3篇刘增辉
  • 2篇曹逸霞
  • 2篇张云红
  • 2篇牟勇
  • 2篇陈乃中
  • 2篇闫瑞亚
  • 1篇赵爱斌
  • 1篇李文华
  • 1篇宋宏涛
  • 1篇张丽娟
  • 1篇杨慧
  • 1篇周国法
  • 1篇张立
  • 1篇何萍
  • 1篇王家骥
  • 1篇苏德毕力格
  • 1篇高益军
  • 1篇于艳雪
  • 1篇侯艳

传媒

  • 10篇北京师范大学...
  • 9篇植物生态学报
  • 2篇生物学通报
  • 2篇农村生态环境
  • 2篇西北植物学报
  • 2篇自然资源
  • 2篇中国科学:生...
  • 1篇环境教育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环境科学研究
  • 1篇科技潮
  • 1篇中国森林病虫
  • 1篇植物检疫
  • 1篇生态农业研究
  • 1篇中国草地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2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4篇2001
  • 1篇1998
  • 3篇1996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齿小蠹信息素的研究与应用被引量:3
2013年
本文系统综述了齿小蠹信息素的产生及释放,总结了国内外齿小蠹所有已知信息素组成、成分及其功能,提炼了齿小蠹信息素的作用特点,探讨了信息素在齿小蠹监测、治理工作中的应用及发展前景,为昆虫引诱剂的开发和齿小蠹的综合治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刘增辉曹逸霞吴建波于艳雪娄安如陈乃中张立
关键词:信息素害虫治理
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简介被引量:17
1995年
论述了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内容,世界性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产生的背景、过程以及研究方向,讨论了我国农林业复合经营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时展望我国农林业复合经营的发展前景。
娄安如
关键词:农业生态学
桐麦间作人工群落空间分布格局的灰色局势决策被引量:2
1994年
本文采用多目标灰色局势决策的方法,以桐麦间作人工群落为例,以10年为泡桐生长的一个轮伐期,以6种不同的空间配置方式作为对策,以林业经济收益、农业经济收益和系统总体效益为目标,进行多目标决策,定量研究其空间分布格局。研究结果表明,以农为主间作型泡桐的最佳株行距为5×40m,以桐为主间作型的为5×5m,农桐并重间作型的为5×20m。
娄安如
关键词:间作小麦泡桐属
刺萼龙葵种群在中国不同分布地区的表型变异被引量:27
2013年
外来有害植物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又名黄花刺茄,已扩散至中国多省,各地的种群在表型上存在差异。为揭示刺萼龙葵在中国不同分布区表型变异产生的原因及变异规律,该文以来自中国9个地区的刺萼龙葵种群的种子为材料,进行同质生物园种植。通过对营养和生殖器官共10个表型性状进行严格细致的测量,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变异系数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UPGMA)和相关性分析等数理方法,分析了各个种群的表型变异。结果表明:(1)来自不同种群的刺萼龙葵在10个性状上差异均极显著(p<0.01),表明种群间的性状差异具有遗传上的稳定性;(2)营养性状平均变异系数(CV=18.2%)显著高于花部性状(CV=9%),结合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可得出冠幅、花冠直径、节间距以及株高是决定表型变异的主要代表性状;(3)种群间的聚类分析将刺萼龙葵的9个种群划分为3类,表型性状并没有依地理距离而聚类;(4)地理因子中,对性状影响最大的是海拔,其次是经度,最后是纬度。
陈天翌刘增辉娄安如
关键词:外来有害植物表型变异主成分分析刺萼龙葵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怀来盆地的生态潜力分析被引量:4
2004年
本文对怀来盆地光合、光温、光温水以及光温水土壤肥力生态潜力进行了分析 ,同时还进行了环境因子的权重矢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土壤贫瘠是限制怀来盆地作物生产力提高的最重要的限制因子 ,其次是温度与水分因子。这一结论可以为怀来盆地进行草田轮作、发展舍饲畜牧业。
娄安如
关键词: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
稀有植物小丛红景天花部综合特征与繁育系统被引量:21
2007年
对稀有物种生物学特征及繁育系统的研究将有利于我们对稀有物种的保育。该文通过野外定位观测稀有植物小丛红景天(Rhodiola dumulosa)的花部综合特征,并运用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的方法首次对其繁育系统进行初步测定。结果表明:该物种单花花期一般为5~6d,开花过程中花柱逐渐伸长并向外弯曲,子房开裂并逐渐伸长,花药散粉具有先后顺序,一般外轮对萼花药先散粉,其后1d左右对瓣花药开始散粉。单花花期依照其形态和散粉时间可分为6个阶段:花蕾期、内轮散粉期、内轮散粉末期、外轮散粉期、外轮散粉末期和凋谢期。而种群花期一般可持续30d以上,不同海拔观测地点有所不同,海拔2202m处的观测地点B开花物候最为滞后。由于其杂交指数不小于4,花粉-胚珠比在700~1000之间,根据Dafni(1992)和Cruden(1977)的标准,初步判定该物种的繁育系统属于异交为主,部分自交亲和,传粉过程需要传粉者。
牟勇张云红娄安如
关键词:小丛红景天花粉-胚珠比
神农架3种天然次生林的种群结构和演替趋势被引量:10
1996年
应用重要值法、树木分层频度法和立木级结构法对神农架3种主要天然次生林群落的种群结构和演替趋势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巴山冷杉(AbiesfargesiiFranch.)林和华山松(PinusarmandiiFranch.)林是神农架天然更新起来的较稳定的群落类型.群落内各种群结构合理,层次分明,其演替趋势是朝着各自气候条件下的顶极群落方向完善发展.分布于海拔2400m左右的红桦(Betulaalbo-sinensisBurk.)次生林群落,群落内种类成分复杂,种内和种间竞争激烈,各种群的结构和层次不稳定.该红桦种群正处于群落演替发展中的一个阶段,终将被华山松所取代,形成以华山松为建群种的针阔叶混交林.
娄安如
关键词:次生林种群结构演替趋势顶极群落
入侵植物刺萼龙葵花部性状的表型变异及其对繁殖适合度的影响被引量:3
2022年
入侵植物花部性状的表型变异及其与繁殖适合度的关系是入侵生态学研究中的基本问题之一.为明确入侵植物刺萼龙葵(Solanum rostratum)种群间和种群内花部性状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并探讨刺萼龙葵花部表型变异对繁殖适合度的影响,采用巢式方差分析、变异系数分析、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及多元线性回归等分析方法,对中国京冀地区的6个刺萼龙葵自然种群的10个花部表型性状和果实种子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ⅰ)刺萼龙葵花部表型性状在种群间和种群内均存在极显著的变异,种群间的变异(27.26%)大于种群内的变异(3.55%),种群间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82.31%,种群间变异是刺萼龙葵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表明刺萼龙葵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ⅱ)各花部表型性状的平均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为13.13%,变异幅度为7.45%~29.79%,柱头与最近喂食雄蕊顶端的距离(distance between the stigma and the closest feeding stamen,DSF)的变异系数最大,传粉雄蕊长(length of the pollinating stamen,LP)的变异系数最小.结合主成分分析的结果,柱头与DSF和柱头与传粉雄蕊顶端的距离(distance between the stigma and the pollinating stamen,DSP)是花部表型性状变异的主要方向;(ⅲ)花部表型性状主要受经度的影响,其次为海拔、纬度、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ⅳ)刺萼龙葵花部表型性状对植株的结实数量具有显著影响,而且柱头与最近喂食雄蕊顶端的距离越近,植株的结实数量越多.
张丽娟娄安如
关键词:入侵植物表型变异适合度刺萼龙葵
天山中段主要植被类型中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环境的关系被引量:37
2001年
用生物地理统计学的空间相关图及空间相关指数方法研究了天山中段主要植被类型中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环境因子。主要考虑了山地荒漠、亚高山草甸和高山草甸 3种植被类型 ,以及 30年平均降水量和月平均气温、海拔、土壤 p H值和有机质含量等 9种环境及气象因子。结果表明 :影响天山北坡荒漠植物种群空间分布格局的主要因子是海拔和 7月平均温度 ,海拔越高分布越少 ,而 7月平均温度越高分布越广 ;影响南坡荒漠优势物种空间分布的因子较复杂 ,但土壤中 N含量是其中一个重要因子。影响亚高山草甸优势种群空间分布的因子较多 ,但比较重要的因子包括土壤 Ca CO3含量及 1月平均温度为负面因子 ,而降水量是比较重要的正影响因子 ;影响高山草甸优势种群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虽然很多 ,但是降水量、1月平均温度和 7月平均温度等是主要影响因子。
娄安如周国法
关键词:植被气象环境因子
黄淮海平原桐粮间作生物量生长规律探讨被引量:5
1995年
通过对河南省商丘县观堂乡境内桐麦间作群落的定位观测,分析了间作地内泡桐树高、胸径和树冠的生长规律,探讨了不同走向、不同行距桐麦间作地内小麦产量变化的某些规律。研究结果可为该地区在各种生境条件下统一规划乔、灌、作物多层结构的种群格局提供依据和借鉴。
娄安如
关键词:泡桐属小麦间作生物量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