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晓华
- 作品数:17 被引量:43H指数:4
-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文化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的毒性测定被引量:1
- 2016年
- 为探明除草剂乙氧氟草醚(Oxyfluorfen)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以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为受试对象,进行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的急性毒性、生理毒性和DNA损伤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染毒浓度增加和时间的延长,大鳞副泥鳅的死亡率升高,安全浓度为8.40mg/L,根据中国《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为低毒。乙氧氟草醚低浓度(8.00 mg/L,10.50mg/L,13.00mg/L)作用下,大鳞副泥鳅肝脏谷氨酸草酰乙酸转氨酶(GOT)、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活性明显升高;高浓度(15.50mg/L)作用下酶活性在染毒2d、4d时呈上升趋势,但在6d时急速下降。15.50mg/L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大鳞副泥鳅肝细胞的彗尾DNA百分含量、彗星尾长和Olive尾矩明显增加,肝细胞受到明显损伤。
- 夏晓华董慧李会娜夏晓培常重杰
- 关键词:乙氧氟草醚大鳞副泥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单细胞凝胶电泳
- 乙氧氟草醚对泥鳅肝细胞的毒性研究
- 2015年
- 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为试验对象,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彗星试验)、酶活测定来检测除草剂乙氧氟草醚对泥鳅肝细胞的毒性效应,从而研究了乙氧氟草醚对水生生物的毒性。结果表明,乙氧氟草醚对泥鳅的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36.67、32.87、28.38、27.40 mg/L,安全浓度为7.92 mg/L。彗星试验各试验组中,浓度越高,细胞的拖尾越严重,呈现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低浓度乙氧氟草醚处理(8、12 mg/L)对泥鳅肝脏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具有诱导作用,而长时间(6 d)的高浓度乙氧氟草醚处理(16、20 mg/L)则具有抑制作用,试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
- 夏晓华夏晓培董慧卢辰华徐培芳杜启艳常重杰
- 关键词:乙氧氟草醚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GPTGOT
- 鳌虾血细胞中一种新的astakine样造血因子的克隆及表达
- 2013年
- 甲壳动物的血细胞参与多种免疫反应,能够激活酚氧化酶原,产生抗菌肽或进行血细胞的封装、吞噬等.本研究在克氏原螯虾血细胞中发现一种造血激素astakine,是与脊椎动物细胞因子前动力蛋白prokineticin同源的基因,命名为PcAst,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357 bp,编码118个氨基酸,具有保守的半胱氨酸残基.半定量PCR结果显示,该基因只在血细胞中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鳗弧菌刺激后,其mRNA表达量大幅上调.白斑综合征病毒刺激后,该基因也呈持续上调表达趋势.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重组表达了PcAst蛋白,并对其蛋白水平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所有结果表明,该基因可能参与鳌虾血细胞的固有免疫应答反应,在抗细菌和抗病毒中起重要作用.
- 仉晓文夏晓华王可可彭方林王林嵩
- 关键词:固有免疫细胞因子细菌病毒
- 泥鳅抑制性消减DNA文库的构建及质量分析
- 2012年
- 为筛选、克隆泥鳅性别特异基因奠定基础,以黄河中下游雌性和雄性成体泥鳅为材料,采用抑制性消减杂交技术(SSH)构建基因组DNA文库,并结合蓝白斑筛选和PCR方法鉴定文库质量。结果表明:雌雄泥鳅基因组DNA的正反向抑制消减文库构建成功,其中,正向文库包含240个克隆,反向文库包含216个克隆,阳性克隆率为95.61%,插入片段范围为0.2~1.0kb。
- 夏晓华仉晓文张林霞王莉娜常重杰
- 关键词:泥鳅
- 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大鳞副泥鳅急性毒性和生理毒性的影响被引量:4
- 2013年
- 为了估测高效氯氟氰菊酯对水生生物毒性的大小,以大鳞副泥鳅作为受试动物,研究不同浓度的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其急性毒性和生理毒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大鳞副泥鳅24h、48h、96h的半数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25.93μg/L、17.28μg/L、14.11μg/L,安全浓度为2.30μg/L。低浓度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大鳞副泥鳅肝脏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起诱导作用,高浓度对其起抑制作用,试验组与对照组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对大鳞副泥鳅有较强的毒性。
- 张林霞夏晓华
- 关键词:高效氯氟氰菊酯大鳞副泥鳅急性毒性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
- 两种泥鳅SoxE亚族和DMRT1基因的结构与功能分析
- 本文利用RACE方法克隆得到了两种泥鳅SoxE亚族全部成员基因和大鳞副泥鳅DMRT1基因,并利用半定量RT-PCR和荧光定量RT-PCR对各个基因的表达模式进行了研究,为了更进一步确定目的基因的表达部位,我们利用RNA原...
- 夏晓华
- 关键词:DMRT1RACE原位杂交选择性剪接泥鳅大鳞副泥鳅
- 文献传递
- 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的毒性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为了检测除草剂乙氧氟草醚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以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为受试对象,研究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的急性毒性、生理毒性和DNA损伤程度。结果显示,随着染毒剂量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延长,大鳞副泥鳅的死亡率升高。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24 h、48 h、72 h、96 h的半数致死质量浓度(LC50)分别为41.87 mg/L、36.62 mg/L、29.96 mg/L、25.62mg/L,安全质量浓度为8.40 mg/L。生理毒性试验结果显示,15.5 mg/L乙氧氟草醚染毒6 d,大鳞副泥鳅血液中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活力值最大,与对照(0 mg/L)相比差异极显著。整体上,GPT和GOT活力随着染毒时间的延长和染毒剂量的升高呈上升趋势。通过单细胞凝胶电泳研究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的DNA损伤,试验结果显示,6 d时试验处理组彗尾DNA百分含量、彗星尾长和Olive尾矩与对照相比均具有极显著差异(P<0.01)。表明,乙氧氟草醚对大鳞副泥鳅具有一定的毒性和DNA损伤效应,应适量施用。
- 夏晓华卢辰华李墨溢王坡董慧高亚丹常重杰
- 关键词:乙氧氟草醚大鳞副泥鳅毒性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
- 分流培养模式下改善分子生物学教学效果的思考被引量:10
- 2013年
- 分子生物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生命科学类专业开设的主干课程之一,为使分子生物学教学更适合分流培养模式的要求,总结了几年来从事分子生物学教学的体会,分析了影响分子生物学教学效果的原因,提出针对分流培养模式下改善教学效果的措施,集中在优化教学内容体系、建立多样化教学方法、采取多样化考核方式等几个方面,最终为促进学生就业和学生全面发展。
- 王改平夏晓华梁卫红常翠芳
-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分流培养模式教学效果
- 孕酮对鲫鱼胚胎发育和内分泌干扰效应
- 2023年
- 目的以鲫鱼Carassius auratus胚胎为动物模型,观察孕酮对其形态发育、昼夜节律和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性成熟的鲫鱼通过干法人工授精获取受精卵,将胚胎暴露于环境相关浓度的孕酮(P4)中,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胚胎的形态,并统计胚胎的存活率、畸形率和孵出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PG轴和昼夜节律信号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各浓度P4暴露组胚胎的存活率、孵出率、畸形率并无显著差异。高浓度P4暴露显著诱导了昼夜节律相关基因Clock1、Cry1、Arntl1的表达。P4暴露组上调了HPG轴相关基因Gnrh3、Lhβ的表达,并进一步调节类固醇生成相关基因Cyp11a、Cyp19a、Hsd3β、Hsd20β的表达水平,导致了昼夜节律和内分泌系统的紊乱。结论P4对鲫鱼胚胎发育没有明显的致死、致畸效应,环境相关浓度的P4干扰了其HPG轴和昼夜节律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可能导致细胞和生理代谢的紊乱,进而影响鲫鱼幼鱼的性腺分化和性别比例。
- 王晨满晓婷王颖张云紫周新雨万汝燕夏晓华
- 关键词:鲫鱼孕酮胚胎昼夜节律
- 乙氧氟草醚对泥鳅的毒性研究被引量:2
- 2017年
- 为了检测除草剂乙氧氟草醚对水生生物的毒性,以泥鳅(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 Cantor)为试验对象,通过急性毒性试验、微核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来检测其对泥鳅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乙氧氟草醚对泥鳅在24、48、72、96 h的半数致死浓度(LC_(50))分别为36.66、32.86、28.92、27.39 mg/L,安全浓度(SC)为7.92 mg/L。微核率和核异常率均随着染毒浓度的增加和时间的延长不断升高,呈现明显的时间剂量效应关系。在处理6 d的最高浓度,微核率和核异常率达到最大,分别为6.417‰±0.631‰和65.417‰±5.080‰。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中,选取彗尾DNA含量、尾长、尾矩3个指标作为检测DNA受到损伤的认定标准,结果处理6 d的16.00 mg/L浓度达到峰值,单细胞彗尾DNA含量为43.06%±2.54%,尾长为268.00 pix±8.49 pix,尾矩为89.31±1.82。试验结果为乙氧氟草醚的合理使用以及环境污染监测提供了科学依据。
- 夏晓华霍蔚然李墨溢董慧夏晓培杜启艳常重杰
- 关键词:乙氧氟草醚微核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