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郑雅

作品数:7 被引量:10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干细胞
  • 5篇胚胎
  • 5篇胚胎干细胞
  • 5篇细胞
  • 5篇分化
  • 3篇间充质干细胞
  • 3篇充质干细胞
  • 2篇未分化
  • 2篇细胞分化
  • 2篇间充质
  • 1篇单个核细胞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内皮细...
  • 1篇诱导分化
  • 1篇源性
  • 1篇人胚
  • 1篇人胚胎
  • 1篇人胚胎干细胞
  • 1篇酸酶
  • 1篇随意皮瓣

机构

  • 7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国家工程研究...

作者

  • 7篇唐郑雅
  • 6篇张文杰
  • 5篇曹谊林
  • 3篇付炜
  • 3篇石伦刚
  • 2篇皮庆猛
  • 2篇陆峻泓
  • 1篇陆阳
  • 1篇周广东
  • 1篇艾爱
  • 1篇王玲
  • 1篇陈瑶
  • 1篇匡延平
  • 1篇宋楠
  • 1篇许鹏
  • 1篇刘伟

传媒

  • 4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组织工程与重...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0
  • 3篇2009
  • 1篇2007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诱导人孤雌胚胎干细胞向类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
2010年
目的探索人孤雌胚胎干细胞在体外向类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的方法 ,并鉴定所得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人孤雌胚胎干细胞在无血清条件下悬浮培养,形成拟胚体,10d后在含血清条件下使拟胚体贴壁生长,7d后胰酶消化,所得细胞在含血清的培养液中传代、扩增。观察传代、扩增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用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技术进行细胞表型分析;取第9代细胞进行成脂、成骨和成软骨诱导,9~28d后行特殊染色及RT-PCR分析。结果人孤雌胚胎干细胞在诱导分化后,形态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多次扩增传代后仍保持细胞形态和扩增能力。免疫荧光染色发现,细胞表达中胚层标志波形蛋白(Vimentin)。流式细胞分析显示,细胞表达CD29、CD105、CD166、CD44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特殊染色及RT-PCR分析显示:成骨诱导后,细胞碱性磷酸酶和茜素红染色阳性,碱性磷酸酶和Cbfa-1表达增加;成软骨诱导后,细胞Ⅱ型胶原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和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表达增强;成脂诱导后,细胞油红染色阴性,脂蛋白酶和Leptin无表达。结论人孤雌胚胎干细胞可以诱导、分化为间充质干细胞,并具有成骨、成软骨分化潜能。
艾爱陈瑶唐郑雅宋楠曹谊林张文杰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分化
类胚体中残留细胞分化全能性维持与外源性白血病抑制分化因子的关系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研究小鼠胚胎干细胞体外类胚体分化后残留未分化细胞的分化能力,探讨其分化全能性维持与外源性白血病抑制分化因子(LIF)的关系。方法小鼠R1胚胎干细胞体外经20 d的类胚体诱导分化后,胰酶消化为单细胞悬液,在不含LIF的DMEM培养液中贴壁培养。扩增后的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未分化及分化表面标志(CD9、SSEA1和Flk-1)的表达情况。分别于再次类胚体诱导分化前后,RT-PCR检测Oct-4、Nanog、Rex1、FGF5、Nestin、Brachyury、Flk-1和GATA6表达。将扩增后的残留细胞注射至裸鼠皮下,检测畸胎瘤形成能力。Oct-4/GFP转基因小鼠胚胎干细胞在半固体培养基上作单细胞分化,20 d后统计分化残留率。结果在不含LIF的DMEM培养液中的残留细胞呈克隆样生长,表达未分化胚胎干细胞标志CD9、SSEA1、Oct-4、Nanog和Rex1。残留细胞体外可再次诱导分化,表达3个胚层的分化标志。残留细胞裸鼠皮下注射6周后形成畸胎瘤。单细胞分化实验表明,常规培养的小鼠胚胎干细胞中约14%的细胞具有分化残留能力。结论残留胚胎干细胞全能性维持不依赖外源性白血病抑制分化因子;常规培养的胚胎干细胞仅部分具有残留能力。
皮庆猛付炜石伦刚唐郑雅曹谊林张文杰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分化全能性白血病抑制因子
人胚胎干细胞向类间充质干细胞的诱导分化及鉴定被引量:5
2009年
目的建立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向类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方法,并鉴定细胞的生物学特性。方法人胚胎干细胞在无血清条件下悬浮培养形成类胚体,10d后在含血清条件下使类胚体贴壁生长,5~6d后机械法剔除类胚体中心区高密度重叠细胞,保留周边铺展细胞并传代扩增。观察诱导分化与传代扩增后细胞的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表型分析。取第5代细胞进行成脂、成骨和成软骨诱导,3~4周后运用特殊染色及RT-PCT技术检测细胞成脂、成骨及成软骨分化能力。结果诱导分化后细胞具有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似的形态,扩增能力较强,多次扩增传代后细胞形态和增殖能力无明显改变。免疫荧光染色发现细胞表达中胚层标志波型蛋白(vimentin)。流式细胞术分析显示,细胞表达CD29、CD105、CD166等间充质干细胞表面标志。特殊染色及RT-PCT检测结果显示,成脂诱导后多数细胞油红染色阳性,脂蛋白酶和leptin表达增加;成骨诱导后细胞茜素红染色阳性,碱性磷酸酶和Cbfa-1表达增加;成软骨诱导后细胞Ⅱ型胶原染色阳性,Ⅱ型胶原和软骨寡聚基质蛋白(COMP)表达增强。结论成功诱导人胚胎干细胞向类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分化获得的细胞增殖能力强,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石伦刚唐郑雅陆峻泓曹谊林张文杰
关键词:人胚胎干细胞间充质干细胞分化
类胚体中残留未分化胚胎干细胞的初步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目的探讨类胚体中残留未分化胚胎干细胞(ESC)的特性。方法小鼠R1和Oct-4-GFP转基因ESC细胞株,体外类胚体分化20d后消化打散,重新给予ESC常规培养液培养。观察类胚体中残留未分化细胞形态;流式细胞仪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和观察残留细胞表面标志物及体外再次分化能力。将残留细胞扩增后注射入裸鼠背部皮下和大腿肌肉内,6周后注射部位取材进行大体和组织学检查。结果分化20d的类胚体中存在残留未分化ESC,生长形态呈克隆样,表达SSEA1、CD31、CD9和Oct-4等未分化ESC标志;细胞能反复传代,并可在体外再次分化和残留。残留细胞注射部位形成畸胎瘤,瘤体组织中存在成熟的内胚层、中胚层和外胚层组织。结论胚胎干细胞分化为类胚体后仍存在残留未分化全能ESC,残留细胞在体内、外可再次分化,并能在体外分化中再次残留。
付炜皮庆猛石伦刚唐郑雅曹谊林张文杰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分化
化学剂法对兔卵母细胞孤雌激活的效果
2007年
目的研究钙离子载体A23187和6-二甲基氨基嘌呤(6-DMAP)及3种酶对兔卵母细胞的激活率,并观察其体外发育情况。方法兔超排后获得卵母细胞,经脱颗粒处理后用A23187和6-DMAP处理不同时间,体外培养5-7d,观察细胞发育与囊胚形成情况。结果钙离子载体A23187激活处理5min后,继续在2.0mmol/L6-DMAP中分别处理3.5、4.0、4.5、5.0h,均能激活兔卵母细胞;以处理4.0h的卵裂率最高(58.82%,20/34),并有15%(3/20)的囊胚发育率。透明质酸酶、胶原酶和胰酶处理20min后,均能激活兔卵母细胞,其中透明质酸酶处理20min的激活率和卵裂率最高,分别为58.33%(28/48)和63.64%(28/44)。结论兔卵母细胞孤雌激活率与激活方法密切相关。化学激活剂的处理时间及消化酶的不同均对兔卵母细胞的激活产生显著影响。
唐郑雅匡延平陆峻泓曹谊林张文杰
关键词:孤雌激活A23187透明质酸酶
以PECAM-1为标志去除残留未分化胚胎干细胞的研究
2014年
目的 以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Platelet endothelial cell adhesion molecule-1,PECAM-1)为标志,去除小鼠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ESCs)中残留未分化的细胞,以去除其致瘤性,为ESCs在研究中的安全应用提供思路。方法 将小鼠R1胚胎干细胞株在撤去白血病抑制因子的培养基中悬浮培养6 d,体外自发分化形成类胚体,消化打散后,以PECAM-1为标志进行磁珠分选,得到阳性与阴性细胞群体,分别以2×10^6个/点注射入裸鼠背部皮下,6-8周后观察畸胎瘤形成情况,组织学分析瘤体构成。结果 裸鼠背部成瘤结果显示,PECAM-1^+细胞群注射8个点中7个成瘤,成瘤率87.5%;而PECAM-1^-细胞群注射8个点中1个成瘤,成瘤率12.5%。PECAM-1^+细胞群与PECAM-1^-细胞群成瘤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 应用PECAM-1可去除体外分化过程中的残留未分化ESCs,并去除其致瘤性。
王玲唐郑雅付炜张文杰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
骨髓单个核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大鼠皮瓣存活率的比较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比较来源于等量骨髓的单个核细胞与经扩增的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大鼠随意皮瓣成活率的效果。方法取等质等量的大鼠骨髓,一半直接离心获得骨髓单个核细胞,一半经体外培养获得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相等数量(n=6)的大鼠随意皮瓣。术后测量并计算皮瓣成活面积,取材,行组织学检测,计数CD31阳性血管数量。结果未经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组皮瓣的平均存活率为(71.6±8.4)%,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平均存活率为(66.2±3.1)%,这两组存活率均显著高于注射平衡液的对照组(55.9±3.4)%;注射细胞组之间平均存活率没有统计学差异。组织学血管密度计数显示,骨髓单个核细胞组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的微血管数量分别是(58.2±6.8)和(42.7±5.1),都显著高于PBS对照组(22.8±3.1),而骨髓单个核细胞组也显著高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结论与不经培养的骨髓单个核细胞相比,通过体外扩增的骨髓间充质细胞,未能显著提高大鼠随意皮瓣的成活率。
许鹏唐郑雅陆阳周广东刘伟曹谊林曹谊林
关键词:随意皮瓣细胞治疗骨髓单个核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