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和玉璞

作品数:21 被引量:90H指数:6
供职机构: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4篇专利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2篇水利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13篇稻田
  • 12篇灌溉
  • 8篇节水
  • 5篇节水灌溉
  • 4篇地下水
  • 4篇灌溉稻田
  • 3篇氮素
  • 3篇水稻
  • 3篇水量
  • 3篇水位控制
  • 3篇控制排水
  • 2篇地下水补给
  • 2篇地下水位
  • 2篇藻类
  • 2篇藻类植物
  • 2篇蒸发
  • 2篇蒸发皿
  • 2篇蒸渗仪
  • 2篇植物
  • 2篇生物炭

机构

  • 15篇河海大学
  • 12篇南京水利科学...
  • 2篇江苏省农村水...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江苏省江都水...

作者

  • 21篇和玉璞
  • 11篇杨士红
  • 8篇洪大林
  • 8篇徐俊增
  • 6篇彭世彰
  • 2篇侯会静
  • 2篇高晓丽
  • 2篇黄万勇
  • 2篇吴佳
  • 1篇庞桂斌
  • 1篇时元智
  • 1篇张展羽
  • 1篇罗玉峰
  • 1篇孙浩
  • 1篇王卫光
  • 1篇张建云
  • 1篇王洁
  • 1篇徐烁
  • 1篇艾丽坤
  • 1篇王策

传媒

  • 5篇灌溉排水学报
  • 3篇农业工程学报
  • 2篇中国农村水利...
  • 2篇排灌机械工程...
  • 1篇水利学报
  • 1篇河海大学学报...
  • 1篇江苏水利
  • 1篇水资源与水工...

年份

  • 1篇2024
  • 3篇2023
  • 1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遥感反演的南方丘陵灌区农田灌溉水量估算
2023年
针对我国南方丘陵灌区水源广布、灌溉面积及用水量统计工作难度较大的问题,综合利用遥感影像和水量监测数据估算农田灌溉水量,分析灌溉前后水稻植被水分指数及其差值的变化特征,确定实际灌溉面积的临界阈值,进行稻田实际灌溉面积识别。以江苏省淳东灌区为例进行应用,结果表明:验证区域内基于提取的种植结构估算的灌水量1400.80 m^(3)与实测灌水量1370.44 m^(3)相差仅30.36 m^(3),精度较高;MSI反演稻田实际灌溉面积精度整体较MSII高,最高可达93.42%;淳东灌区在水稻生育期内总灌溉用水量5108.84万m^(3),其中7月和8月的灌溉用水量占比较大,分别占总灌溉用水量的39.49%和30.59%,与实际情况相符。基于遥感影像反演的灌溉用水量可为农灌用水量统计数据合理性提供技术支撑。
付静和玉璞胡梦阳孙浩麦紫君史一平
关键词:灌区植被指数灌溉面积灌溉用水量
排水沟水位控制闸—过水堰系统对于稻田排水中氮素的去除效果被引量:2
2019年
为研究明沟水位控制闸-过水堰系统对于稻田排水中氮素的去除效果与作用机制,依据水稻黄熟期排水后的观测数据,分析了水位控制闸-过水堰系统作用下农沟水体氮素变化过程,研究了系统对于氮素的去除机制。结果表明,水位控制闸-过水堰系统对稻田排水氮素的去除率达到58.20%,环境效应显著。有机氮是黄熟期农沟水体氮素的主要存在形式,水位控制闸-过水堰系统主要通过去除有机氮大幅降低了农沟水体氮素浓度。农沟水体中有机氮占总氮的平均占比为78.14%,系统对于农沟排水中无机氮的去除率为11.89%,明显低于总氮及有机氮的去除率。排水沟控制排水技术对于氮素的去除是系统净化能力的主要贡献者。水位控制闸对于农沟排水中氮素的去除率为46.24%,远大于过水堰的去除率8.19%。研究提出的排水沟水位控制闸-过水堰系统可用于构建生态沟渠,实现稻作区面源污染的过程控制。
和玉璞王洁洪大林夏超凡车力张建
关键词:控制排水氮素流失有机氮
模拟节水灌溉稻田水量平衡各要素的装置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模拟节水灌溉稻田水量平衡各要素的装置,包括蒸渗仪、补水瓶、透水管、土壤含水率数据采集系统、第一水位计、第二水位计、雨量计、控制中心、定位水箱和蒸发皿,蒸渗仪上部种植植物并与土壤含水率数据采集系统相连,...
江赜伟杨士红夏超凡和玉璞庞晴晴
文献传递
干湿循环作用下稻田地下水补给过程变化特征被引量:1
2020年
[目的]探究节水灌溉模式条件下稻田地下水补给特征。[方法]采用定地下水埋深的蒸渗仪开展试验,分析节水灌溉干湿循环下稻田地下水补给量变化过程,研究地下水补给对节水灌溉稻田作物需水的贡献及对土壤水分的调节作用。[结果]控制灌溉稻田地下水补给过程频繁,当稻田干湿循环过程中土壤水分降至一定限度时,稻田地下水补给量在复水后(灌水或降雨)1 d内出现峰值,稻季共出现16次峰值。控制灌溉稻田稻季地下水补给量达253.98mm,约占水稻需水量的51.1%。稻田干湿循环中,在稻田地下水补给与土壤水入渗的综合作用下,30 cm深度以下土壤含水率保持稳定,0~30 cm深度土壤含水率总体呈下降趋势。[结论]节水灌溉干湿循环下稻田地下水补给量显著增加,有效补给了水稻需水。浅地下水埋深条件下,稻田地下水补给过程直接影响水稻根区土壤水分变化。
夏超凡洪大林和玉璞纪仁婧芮旭倩
关键词:节水灌溉稻田地下水补给干湿循环
一种农田排水的控污减排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农田排水的控污减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农田排水侧设置排水沟,排水沟的边坡上设置固化护坡,在护坡上种植湿生植物,在排水沟沟内布置沉水藻类植物;在排水沟内分段设置水位控制闸,根据田间高程变化情况控制排水沟内...
彭世彰徐俊增杨士红吴佳和玉璞高晓丽黄万勇
文献传递
稻田灌排耦合的水稻需水规律研究被引量:16
2014年
依据蒸渗仪试验资料,分析了稻田灌排耦合调控下水稻需水量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灌排耦合模式的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变化差异显著(p<0.05)。与浅湿灌溉+大田地下水埋深模式相比较,控制灌溉+适宜地下水埋深的水稻需水量减少25.3%,控制灌溉+控制地下水埋深模式的水稻需水量减少34.4%;灌排耦合模式的水稻阶段需水强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以拔节孕穗期和分蘖中期降低幅度较明显;需水量模比系数呈前期小、中期大、后期又小的变化规律。不同地下水埋深对水稻需水量变化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以控制灌溉+控制地下水埋深模式水稻全生育期需水量较小。
彭世彰艾丽坤和玉璞张剑刚杨士红
关键词:需水量需水强度水稻
水氮调控对水稻叶片荧光参数影响的正交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为揭示水氮调控对水稻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实现节水灌溉条件下水肥的高效利用,以盆栽水稻为研究对象,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水氮调控对水稻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a)施氮量N对水稻叶片荧光参数的影响最大;土壤水分W和控水阶段S的重要性相当,并列第2位。(b)以水稻叶片荧光参数最优为目标,确定各因素最佳水平,得出最佳试验组合为N3W2S2和N3S2W2,即高施氮量(300 kg/hm2),控制灌溉标准,拔节孕穗前期进行土壤水分控制。
和玉璞彭世彰豆沿斌杨士红张剑刚赵忠福
关键词:水稻栽培正交试验
基于生态混凝土的农田生态排水沟构建与环境效应被引量:3
2017年
针对我国农业生产中面源污染严重的问题,以多孔生态混凝土为基质构建农田生态排水沟,研究新型农田生态排水沟对稻田排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及机制。结果表明,基于多孔生态混凝土技术构建的生态排水沟对稻田排水中TN、TP的去除率大于土质及混凝土排水沟,有效增强了对稻田排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稻田施肥后10 d,生态排水沟对稻田排水中TN的去除率均值为86.57%,分别较土质(82.05%)及混凝土排水沟(83.55%)增加4.52%及3.02%;对稻田排水中TP的去除率均值为37.86%,分别较土质(25.62%)及混凝土排水沟(33.53%)增加12.24%及4.33%。研究结果完善了农田生态排水沟的构建技术,可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提供技术指导。
和玉璞洪大林徐烁芮旭倩杨幸福芮卫国芮伟宏
关键词:稻田农业面源污染
一种农田排水的控污减排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农田排水的控污减排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在农田排水侧设置排水沟,排水沟的边坡上设置固化护坡,在护坡上种植湿生植物,在排水沟沟内布置沉水藻类植物;在排水沟内分段设置水位控制闸,根据田间高程变化情况控制排水沟内...
彭世彰徐俊增杨士红吴佳和玉璞高晓丽黄万勇
文献传递
控制灌溉稻田的甲烷减排效果被引量:16
2013年
为探讨节水灌溉水分调控对稻田甲烷(CH4)排放的影响,寻找节水减排的稻田灌溉模式,依据5a田间原位观测资料,分析控制灌溉稻田CH4排放规律及其减排效果。结果表明,控制灌溉稻田稻季CH4排放量为1.07±0.17g/m2,较淹水灌溉稻田(6.49±0.17g/m2)降低83.5%,差别极显著。本研究得到的中国东南部稻田稻季和全年CH4排放量均低于已有报道中的中国稻田CH4排放量,其中控制灌溉稻田全年CH4排放量低于世界大部分地区稻田。根据本研究结果估算中国稻田CH4排放总量为2.06Tg/a,大面积推广控制灌溉后,中国稻田CH4排放量还将进一步下降。控制灌溉模式显著影响水稻全生育期稻田CH4排放通量的变化,削峰效果显著。控制灌溉稻田CH4排放通量在返青期至分蘖中期(移栽后18d内)逐渐上升至最大值,然后逐渐减小,从水稻分蘖后期(移栽后21d)开始至生育期结束均维持在较低水平。控制灌溉稻田CH4排放通量峰值为3.69mg/m2·h,较淹水灌溉稻田降低69.0%。在持续降雨的作用下,控制灌溉和淹水灌溉模式下稻田CH4排放通量均呈现下降趋势。控制灌溉模式的土壤水分调控,使稻田经历一系列的脱水过程,改变了根层土壤的水气状况,减小了稻田CH4排放。控制灌溉模式在水稻全生育期的应用可显著地减少稻田CH4排放。
彭世彰和玉璞杨士红徐俊增侯会静
关键词:灌溉水分稻田甲烷降雨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