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建锋
- 作品数:4 被引量:42H指数:4
- 供职机构: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D-二聚体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意义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探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 WF:Ag)、D-二聚体对多发性骨髓瘤(MM)诊断治疗及预后的临床意义。方法收治的6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为MM组,另同期体检健康者199例为对照组。两组v WF:Ag、D-二聚体的检测采用法国思塔高(STAGO)公司的STAR Evolution全自动血凝分析仪,试剂为法国思塔高公司的血凝配套试剂,严格按说明书操作。结果采用SPSS 18统计学软件处理,MM组和对照组间的v WF:Ag、D-二聚体比较采用F检验和t检验,MM治疗前和缓解后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v WF:Ag、D-二聚体水平在多发性骨髓瘤组明显高于正常健康组,两组间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MM治疗缓解后组比MM治疗前组的血浆v WF:Ag、D-二聚体水平有明显降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血浆v WF:Ag和D-二聚体水平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疗及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林晓燕周建锋张鹏
- 关键词:血管性血友病因子D-二聚体多发性骨髓瘤
- 血浆D-二聚体、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和凝血因子Ⅶ在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5
- 2019年
- 目的 探讨淋巴瘤患者凝血和纤溶指标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9月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初诊淋巴瘤患者115例.根据2008年世界卫生组织淋巴瘤诊断及疗效标准,将患者分为化疗缓解组(76例)和化疗未缓解组(39例).选取同期体检健康者138名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所有受试者D-二聚体(D-D)、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凝血因子Ⅶ(FⅦ)和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等凝血和纤溶指标水平.采用Kruskal-Wallis法比较淋巴瘤分期及治疗结果分层患者间凝血和纤溶指标的差异;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法对D-D与LDH、疾病分期的相关性进行检验;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D辅助诊断淋巴瘤并发血栓的效能.结果 淋巴瘤患者血浆D-D、vWF:Ag水平和FⅦ活性[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均高于健康对照组[1 240 ng/ml (1 610 ng/ml)比250 ng/ml(43 ng/ml),Z=-10.728,P<0.01;170 ng/ml(113 ng/ml)比105 ng/ml (28 ng/ml),Z=-6.425,P<0.01;120%(26%)比96%(26%),Z=-4.602,P<0.01];随着Ann Arbor分期升高,血浆D-D、vWF:Ag水平和FⅦ活性也逐渐增高(均P<0.05);血浆D-D、vWF:Ag水平及FⅦ活性在淋巴瘤并发血栓组高于未并发血栓组(均P<0.01),D-D和vWF:Ag水平在化疗缓解组均低于化疗未缓解组(均P<0.01).血浆D-D水平与LDH水平、Ann Arbor分期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14、0.530,均P<0.01).血浆D-D水平为1 735 ng/ml时,诊断淋巴瘤患者是否发生血栓的灵敏度为81.8%,特异度为85.7%,ROC曲线下面积为0.894,约登指数最高(0.675).结论 临床上可通过检测血浆D-D等凝血和纤溶指标评估淋巴瘤患者凝血和纤溶情况,实时监测血浆D-D水平可判断淋巴瘤患者血栓形成趋势,并可能对评估疗效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 林晓燕刘莉莉周建锋赵江宁
- 关键词:淋巴瘤D-二聚体
- 抗核抗体与抗核抗体谱联合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上的应用被引量:11
- 2012年
- 目的探讨抗核抗体(antinuclear antibody,ANA)和抗核抗体谱(antinuclear antibodies spectrum,ANAs)联合检测在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s,AID)诊断上的应用方案及价值,从而降低现症及潜在AID患者的漏检率。方法对1 231份本院门诊和住院疑似AID患者的血清标本分别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ce,IIF)和免疫印迹法(immumoblottest,IBT)检测ANA和ANAs,对其中IIF-ANA1∶100(-)/IBT-ANAs(+)标本分别进行1∶10及1∶32稀释后采用IIF检测ANA,最后对上述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231份血清标本中ANA阳性414份,占33.63%,ANAs阳性429份,占34.85%。按不同检测方案进行分组,发现同时检测IIF-ANA与IBT-ANAs的方案对确诊/疑似AID病人检出率最高(43.05%),分别与应用IIF-ANA进行AID的初筛的方案、仅检测IBT-ANAs的方案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12,P<0.05,χ2=17.42,P<0.05)。对116份(9.42%)IIF-ANA 1∶100(-)/IBT-ANAs(+)的标本分别进行1∶32及1∶10稀释后再采用IIF检测ANA,发现其中103份标本ANA荧光结果≥1∶32,10份标本ANA荧光结果<1∶32而≥1∶10,3份标本ANA荧光结果<1∶10;将标本增加1∶32和1∶10稀释度可将AID确诊/疑似病例检出率分别提高8.37%(χ2=20.84,P<0.05)与9.18%(χ2=24.70,P<0.05),但二者之间相比则无统计学意义(χ2=0.17,P>0.5)。结论 IIF-ANA可应用于大范围AID病人初筛以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及实验室工作量压力。但是仅检测IIF-ANA或IBT-ANAs均可导致临床上患有AID或潜在的AID病人的漏检。联合检测IIF-ANA和IBT-ANAs,尤其是对临床高度怀疑AID、且ANA荧光结果≥1:32的标本进行IBT-ANAs的检测可显著提高检出率,从而降低现症及潜在AID患者的漏检率。
- 林益强曾燕丽周建锋陈美珺
- 关键词:抗核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抗核抗体谱免疫印迹法自身免疫性疾病
- 淋巴细胞亚群及免疫球蛋白在儿童过敏性紫癜的意义被引量:22
- 2016年
- 目的探讨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在儿童过敏性紫癜的变化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儿科住院并确诊为过敏性紫癜(HSP)的患儿43例为疾病组,选取健康体检儿童60例为健康对照组。分别进行淋巴细胞亚群分析及血清免疫球蛋白检测,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疾病组治疗前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3^+CD4^+/CD3^+CD8^+、CD3-CD(56^+16)^+、CD3-CD19^+和IgG、IgA等指标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疾病组治疗前外周血CD3^+、CD3^+CD4^+、CD3^+CD4^+/CD3^+CD8^+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而CD3^+CD8^+、CD3-CD(56^+16)^+、CD3-CD19^+和IgG、IgA水平则明显升高,IgM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外周血CD3^+、CD3^+CD4^+水平回升,而CD3^+CD8^+水平回落,CD3^+CD4^+/CD3^+CD8^+比值也随之升高;CD3^+CD4^+、CD3^+CD8^+、CD3^+CD4^+/CD3^+CD8^+治疗前后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3^+、CD3-CD(56^+16)^+及CD3-CD19^+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免疫功能检测结果显示:IgG和IgA在疾病治疗前后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IgG和IgA水平明显下降至正常;而IgM在两组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D3^+CD4^+、CD3^+CD8^+、CD3^+CD4^+/CD3^+CD8^+及血清IgG和IgA可作为HSP患儿疾病活动性的实验指标应用于临床,对观察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临床监测CD3^+CD4^+、CD3^+CD8^+、CD3^+CD4^+/CD3^+CD8^+的变化,对临床症状缓解但机体免疫功能还未完全恢复正常的HSP患儿的后续治疗和随访观察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林晓燕周建锋晁鹏丽姚弘金宏伟
- 关键词:过敏性紫癜淋巴细胞亚群IGGI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