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雷
- 作品数:29 被引量:162H指数:8
-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热带医学学院流行病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东莞市科技计划医疗卫生类科研项目国家质检总局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铜绿假单胞菌败血症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10年
- 目的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AE)败血症的预后因素。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K-M法回顾性分析医院5年发生的89例PAE败血症的临床资料。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Pitt菌血症评分(OR=4.465)和不适当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OR=28.796)是患者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经验性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可以降低不适当治疗的发生,对于粒细胞缺乏患者,经验性抗菌药物联合治疗较单药治疗、确诊后抗菌药物联合治疗较单药治疗的生存时间(26.83 d/24.06 d、26.88 d/26.00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非粒细胞缺乏患者,经验性抗菌药物联合治疗较单药治疗生存时间长(27.67 d/21.75 d,P<0.05),生存率高;确诊后抗菌药物联合治疗和单药治疗的生存时间(27.13 d/25.77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高Pitt菌血症评分和不适当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是PAE败血症死亡的独立预后因素;对于非粒细胞缺乏患者,经验性抗菌药物联合治疗较单药治疗生存时间长,生存率高。
- 刘刚蔡绍曦耿穗娜佟万成吴雷
- 关键词:败血症预后因素抗菌药物治疗
- 主动脉夹层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评价不同的入院确诊时间和治疗方法对主动脉夹层疗效的影响。方法:对140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确诊主动脉夹层时间的分组和分析早期误诊的原因。回顾分析药物、手术及支架植入治疗的疗效。结果:5h内确诊20例(14.3%),5~12h内确诊18例(12.9%),12~24h内确诊14例(10%),24h后确诊的有88例(62.8%)。早期误诊为其他疾病的病例有63例(45%)。药物治疗组92例,住院死亡18例(19.6%);手术治疗组20例,住院死亡7例(35.0%);支架治疗组28例,住院死亡1例(3.6%)。结论:主动脉夹层早期误诊率高,应引起关注。支架置入治疗III型主动脉夹层疗效较好。
- 邓瀚许顶立吴雷叶桃春
- 关键词:主动脉夹层误诊药物疗法
- 进食对不同性别健康成年人心率变异性的影响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健康成年人进食后心率变异性(HRV)变化的特点及差异。方法运用自身前后对照的方法,分别给予22例健康成年志愿者(男10例,女12例)以摄入食物(进食组)及不进食(对照组)的对照干预,监测干预前后30 min内的心电图和脑电图。根据脑电图结果辨别其睡眠状态,根据心电图结果获取HRV频域指标进行HRV分析。结果 22例志愿者中,19例在实验过程中有进入睡眠状态,清醒与2期睡眠的心率、低频段(LF)、高频段(HF)、标准化低频功率(LFnu)、标准化高频功率(HFnu)等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进食组男性志愿者餐后与餐前心率的差值显著增大(P<0.01),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志愿者餐后与餐前心率(P<0.001)、LFnu(P<0.05)及LF/HF(P<0.05)的差值显著增大,HF、HFnu的差值为负,其绝对值亦显著增大(P<0.05)。结论进食对HRV的影响存在性别间的差异,女性的HRV受进食的影响较男性显著。
- 叶翠萍吴雷陈远源雷莹江晓玲
- 关键词:进食心率变异性性别
- 多重PCR快速检测5种重要致病性弧菌被引量:11
- 2014年
-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检测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拟态弧菌和溶藻弧菌5种重要致病性弧菌的多重PCR方法。方法以霍乱弧菌omp W基因、副溶血性弧菌toxR基因、创伤弧菌vvh A基因、拟态弧菌VMH基因和溶藻弧菌gyr B基因为靶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优化建立多重PCR反应体系,系统评价其特异性和检测下限值。结果成功构建致病性弧菌多重PCR检测方法。评价结果显示其特异性为100%,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和拟态弧菌的检测下限值为100 CFU/ml,创伤弧菌和溶藻弧菌的检测下限值为1 000 CFU/ml;多重PCR的弧菌检出率明显高于传统分离培养方法(56%vs 17%)。结论该多重PCR方法快速、灵敏、特异性好,可用于海环境和水产品中致病性弧菌的监测。
- 王琪滕勇勇何仕雯杨泽吴雷莫秋华
- 关键词:霍乱弧菌副溶血性弧菌创伤弧菌拟态弧菌溶藻弧菌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中sCD14水平升高
- 目的CD14是位于单核细胞表面的一种白细胞分化抗原。研究观察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外周血可溶性CD14(sCD14)水平变化特点,探讨sCD14水平与慢性心衰患者病因、临床症状、外周血中单核细胞绝对数、相对数的相关性。方法...
- 吴雷许顶立邓烈华叶桃春邓翰李杨
- 文献传递
- 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外周血中sCD14水平变化的研究
- 研究背景与目的:心力衰竭是一种复杂的临床症状群,为各种心脏病的严重阶段,其发病率高,有临床症状患者的5年存活率与恶性肿瘤相仿。对心力衰竭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发现慢性炎症系统的激活参与了心衰的发生与发展。白细胞分化抗原CD1...
- 吴雷
- 关键词:慢性心力衰竭肠道菌群菌群失调外周血
- 文献传递
- 南方医院于2006-2009年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肺炎预后因素分析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分析南方医院的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PAE)肺炎的预后因素。方法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回顾性分析本院3年间的136例医院感染PAE肺炎的临床资料。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高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OR=5.01)、第5天CPIS降低(OR=0·001)和泛耐药PAE(OR=28.80)是影响医院感染PAE肺炎患者死亡率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中第5天CPIS降低是保护性因素。经验性抗菌素联合治疗中,第5天CPIS降低的比例较高。结论高CPIS、第5天CPIS降低和泛耐药PAE是影响医院感染PAE,肺炎患者死亡率的独立预后因素。
- 吴雷蔡绍曦耿穗娜刘来昱佟万成刘刚
-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预后因素
- 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所致心脏毒性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对心脏的毒副作用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位患者使用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前后心电图、胸片、心肌酶的变化及所致心脏毒性临床表现。分析抗胸腺细胞免疫球蛋白(ATG)致心脏毒性的危险因素,先对各变量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单因素分析有意义的变量纳入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50例患者出现心脏毒性,发生率46.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出现心脏毒性组中年龄、肿瘤患者人数、马利兰(Bu)和环磷酰胺使用人数均大于或多于未出现心脏毒性组(P<0.01)。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和Bu的使用是增加心脏毒性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ATG致心脏毒性的发生较为普遍;年龄和Bu的使用是增加心脏毒性发生的危险因素。
- 李杨许顶立孙竞邬真力邓瀚叶桃春吴雷
- 关键词:心脏毒性影响因素
- 慢性空洞性肺曲菌病临床表现被引量:2
- 2010年
- 目的探讨慢性空洞性肺曲菌病的临床症状、影像学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对3例误诊为肺结核而长期抗结核治疗无效,甚至导致肺毁损,经手术切除病变肺叶或经支气管肺活检术,病理确诊为慢性空洞性肺曲菌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结果慢性空洞性肺曲菌病常见的临床症状为慢性咳嗽、疲劳不适,严重者出现气短。影像学显示空洞出现在肺上叶,且进行性增大,有时为多发。组织学检查在空洞内可找到真菌菌丝,周围肺组织有慢性炎症和肺纤维化,伴有胸膜肥厚。结论慢性空洞性肺曲菌病是慢性肺曲菌病的一种亚型,临床上少见,常见影像学特点是肺内空洞进行性增大,组织学检查在空洞内可找到真菌菌丝,治疗上需积极抗真菌,必要时可手术。
- 刘爱华陆京伯苏瑾吴雷
- 关键词:慢性曲霉菌
- 肺栓塞治疗前后血浆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的变化被引量:11
- 2009年
- 目的评价血浆纤维蛋白原(Fg)、C反应蛋白(CRP)和D-二聚体(DD)对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严重程度、疗效判断的意义。方法分别对PE组和对照组、PE组中高危PE、中危PE、低危PE三个亚组患者血浆Fg和CRP、DD浓度进行比较。结果PE组患者血浆Fg、CRP和DD浓度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升高(P<0.05),PE三个亚组间亦差异有显著性(P<0.01);经治疗后PE组血浆Fg、CRP和DD下降明显(P<0.01),其中有效组下降的程度明显(P<0.05),无效组有上升趋势;PE组患者血浆Fg、DD和CRP水平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浆Fg、CRP和DD的实验室联合检测对判断PE严重程度及疗效有一定临床意义,值得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 温勇伟许顶立苏亮吴雷叶桃春
- 关键词:肺栓塞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D-二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