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秀玲

作品数:26 被引量:111H指数:6
供职机构:唐山工人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计划项目河北省医学适用技术跟踪项目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22篇期刊文章
  • 4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梗死
  • 7篇针刺
  • 7篇脑梗
  • 7篇脑梗死
  • 6篇卒中
  • 5篇神经功能
  • 5篇脑卒中
  • 5篇康复
  • 5篇急性
  • 3篇针刺疗
  • 3篇针刺疗法
  • 3篇神经功能康复
  • 3篇帕金森
  • 3篇重症肌无力
  • 3篇周围神经
  • 3篇无力
  • 3篇脑梗死患者
  • 3篇肌无力
  • 3篇急性期
  • 3篇功能康复

机构

  • 26篇唐山工人医院
  • 3篇唐山中医医院
  • 2篇北京医院
  • 2篇吉林大学第一...
  • 2篇唐山市丰润区...
  • 1篇成都中医药大...
  • 1篇四川省人民医...
  • 1篇唐山市图书馆
  • 1篇华北理工大学

作者

  • 26篇吴秀玲
  • 14篇卢宝全
  • 10篇李永秋
  • 9篇徐静红
  • 4篇刘爱国
  • 4篇高轩
  • 3篇张艳红
  • 3篇吕燕华
  • 3篇王海英
  • 3篇马建国
  • 2篇刘舒
  • 2篇冯凯
  • 2篇谢兵兵
  • 2篇王丽英
  • 2篇张冬森
  • 2篇林世和
  • 2篇吕艳华
  • 2篇吕宪民
  • 2篇孟晓梅
  • 2篇李晓东

传媒

  • 6篇中国老年学杂...
  • 4篇临床荟萃
  • 2篇中国针灸
  • 2篇中医药导报
  • 2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中国神经免疫...
  • 1篇河北中医
  • 1篇中华物理医学...
  • 1篇中医杂志
  • 1篇临床神经病学...
  • 1篇陕西中医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4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09
  • 5篇2008
  • 3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2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老年重症肌无力临床研究
吕燕华阚凤杰吴秀玲
该项研究选择老年重症肌无力患者共30例,对其临床各环节进行了分析统计总结,得出以下结论:(1)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2)单纤肌电图是诊断重症肌无力最为敏感的客观检测方法,尤其对其他检查阳性率较低的Ⅰ型患者,更有价值;...
关键词:
关键词:老年重症肌无力免疫治疗
伴周围神经损害的泛酸盐激酶相关神经变性病1例报告被引量:1
2016年
泛酸盐激酶( PANK)相关神经变性病过去也称Hallervor-den-Spatz病、苍白球-黑质-红核色素变性。成人起病PANK2杂合基因突变的病例已有报道[1],但伴有周围神经损害的病例临床少见,现报道1例如下。
徐静红吴秀玲卢宝全马建国
关键词:周围神经损害神经变性病激酶色素变性苍白球
针刺促进脑卒中急性期神经功能康复临床观察被引量:23
2002年
目的 :探讨针刺治疗脑卒中急性期的有效性。方法 :选择 1 0 4例连续住院患者 ,并等量随机分成两组。针刺选百会、三阴交、太溪、血海、丰隆、足三里及配穴治疗 ,每周 5次 ,平均 3~ 4周。定期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 (MESSS) ,日常生活能力量表 (BarthelIndex)进行评定。结果 :两组MESSS的积分变化相比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两组BarthelIndex量表积分变化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0 0 5 )。结论 :残损水平针刺疗效明显 。
吴秀玲邹倩蔡定均唐勇赵征宇曾宪容廖方正
关键词:脑卒中急性期神经功能病理生理学功能康复
老年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院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1
2008年
吴秀玲卢宝全高轩徐静红李永秋马建国
关键词:老年病人
重症肌无力猝死1例
2012年
患者,女,48岁,四肢活动不利9个月、咀嚼无力40余天于2010年10月26日入院,既往高血压病史。患者入院前9个月劳累后出现四肢无力,活动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晨轻暮重,无复视、无咀嚼和吞咽困难,无面部表情异常,无呼吸困难。查肌电图重频电刺激:左侧面神经、腋神经低频刺激波幅呈递减现象,左侧尺神经低频、高频刺激未见波幅异常改变。
吕燕华吴秀玲郭红梅蒋立华袁莉尤莉
关键词:重症肌无力猝死肌电描记术心电描记术
针刺对不同分型脑卒中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观察
2009年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不同牛津郡社区脑卒中项目(OCSP)分型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的疗效。方法按照随机化和多中心的临床试验原则,根据OCSP分型将患者分为腔隙梗死组(LA-CI)、完全前循环梗死组(TACI)、部分前循环梗死组(PACI)和后循环梗死组(POCI)4种亚型,再将患者随机分成2组。2组均予对症治疗,并常规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硫酸氯吡格雷片口服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不完整针刺,2组均3个月为1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3、6、12个月进行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MESSS)评定。结果LAC I亚型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AC I、POC I亚型第3-12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AC I第3个月、第6个月对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2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疗法对不同OCSP分型的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的康复效果不同,对PAC、IPOC I亚型有明显促进作用。
李晓东刘爱国吴秀玲安志红
关键词:针刺疗法卒中神经症性障碍中西医结合疗法
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肝细胞生长因子mRNA及蛋白的表达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研究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中脊髓肝细胞生长因子(HGF)mRNA和蛋白的表达及经时变化规律,探讨周围神经损伤的机制。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坐骨神经损伤后再生过程中脊髓HGF的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大鼠坐骨神经损伤模型损伤侧的神经细胞胞质颗粒阳性染色强于未损伤侧;神经损伤后第3,7和14天,感觉、运动和副交感神经元内杂交信号明显增强,以第7天的变化最为显著。HGF蛋白的表达均于坐骨神经损伤后第1周开始增强,第2周时达峰值,然后下降。结论周围神经损伤后,内源性HGF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冯凯林世和吕宪民王海英吕艳华高轩孟晓梅吴秀玲
关键词:肝细胞生长因子周围神经损伤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技术
慢性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脑梗死复发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分析慢性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脑梗死复发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172例脑梗死患者按照是否感染HP分为感染组82例和非感染组90例,并回顾性比较两组的一般资料、复发情况、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血脂和高血糖的比例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感染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高于非感染组(P<0.01)。感染组5年内的脑梗死复发率和死亡率〔分别为43.34%(38例)和15.85%(13例)〕明显高于非感染组〔21.11%(19例)和5.56%(5例)〕(P<0.01或P<0.05)。感染组重度和中度颈动脉狭窄及中度和重度颈动脉狭窄总和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5)。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脑梗死复发患者重度和中度颈动脉狭窄总和患者明显增多(P<0.01)。感染组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中度和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总和均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1或P<0.05)。但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脑梗死复发患者中度颈动脉狭窄明显增多(P<0.05)。两组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两侧PCA收缩峰流速(Vs)比值(RVACA)、两侧PCA Vs比值(RVPCA)、平均血流量(Qm)和脉动指数(PI)差异不明显(P>0.05),但感染组大脑中动脉(MCA)和颈内动脉末端(TICA)平均血流速度较非感染组显著降低(P<0.01),而特性阻抗(Zc)和动态阻力(DR)水平明显升高(P<0.01)。结论 HP感染可影响脑梗死患者血流动力学,并且可能通过影响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进一步促进脑梗死复发。
刘舒李永秋高轩吴秀玲张宏伟马腾王倩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脑梗死复发血流动力学
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惊厥样动作与梗死部位的关系
2007年
卢宝全张冬森吴秀玲李永秋马建国
关键词:脑梗塞惊厥椎-基底动脉
针灸对帕金森病患者血清MDA、SOD及胱抑素C水平的影响被引量:7
2018年
目的:观察针灸对帕金森病患者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胱抑素C水平的影响。方法:将106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5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复方卡比多巴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针灸治疗,两组均以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MDA、SOD及胱抑素C水平变化,并对比两组患者病情(UPDRS)和生活质量(PDQ-39)改善情况,并根据UPDRS改善情况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MDA、血清胱抑素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SOD水平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清MDA、血清胱抑素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SOD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UPDRS、PDQ-39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UPDRS、PDQ-39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治疗帕金森病可改善患者病情,提高生活质量,缓解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
刘爱国吴秀玲徐静红卢宝全
关键词:帕金森针灸血清丙二醛超氧化物歧化酶胱抑素C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