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吴玲剑

作品数:9 被引量:26H指数:4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科技厅新苗人才计划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原菌分析
  • 3篇病原
  • 3篇病原菌
  • 3篇病原菌分析
  • 2篇药物
  • 2篇真菌病
  • 2篇缺氧
  • 2篇细胞
  • 2篇耐药
  • 2篇菌药
  • 2篇抗菌
  • 2篇成纤维细胞生...
  • 1篇地氯雷他定
  • 1篇阳性
  • 1篇阳性率
  • 1篇窄谱
  • 1篇窄谱中波紫外...
  • 1篇真菌
  • 1篇真菌药物
  • 1篇中波紫外线

机构

  • 6篇温州医科大学
  • 3篇温州医学院附...
  • 2篇浙江省温州市...
  • 1篇宁波市医疗中...
  • 1篇温州市中心医...

作者

  • 9篇吴玲剑
  • 2篇李秉煦
  • 2篇李超
  • 2篇陈彬
  • 1篇李玉萍
  • 1篇裘晓乐
  • 1篇庞玲霞
  • 1篇张学松
  • 1篇陈李斌佶
  • 1篇宋毓飞
  • 1篇杨毅
  • 1篇周武
  • 1篇徐云升
  • 1篇彭婷婷
  • 1篇张谢
  • 1篇王赛芳
  • 1篇周铁丽
  • 1篇宣暄
  • 1篇张翼
  • 1篇林孝华

传媒

  • 2篇中国卫生检验...
  • 1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温州医学院学...
  • 1篇现代实用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年份

  • 1篇2019
  • 3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泛发性皮炎湿疹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评价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泛发性皮炎湿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方法,将114例泛发性皮炎湿疹患者分为光疗组和激素治疗组,各57例。光疗组应用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口服地氯雷他定片,激素治疗组外用糠酸莫米松软膏联合口服地氯雷他定片。光疗组在治疗2、4及8周进行观察记录,激素治疗组在治疗2及4周进行观察记录。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评分和有效率评价。结果:在治疗2周时,2组比较,激素治疗组疗效评分中位数(3)高于光疗组疗效评分中位数(2)(P<0.05);激素治疗组有效率(为38.6%)高于光疗组(为12.3%)(P<0.05)。在治疗4周时,光疗组疗效评分为4,激素治疗组疗效评分中位数为5(P>0.05);光疗组有效率为59.6%,激素治疗组有效率为56.1%(P>0.05),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疗组2周(2)、4周(4)及8周(6)的疗效评分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周(12.3%)、4周(59.6%)及8周(84.2%)的有效率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地氯雷他定治疗泛发性皮炎湿疹安全有效。
宣暄吴玲剑李秉煦
关键词:窄谱中波紫外线地氯雷他定皮炎湿疹
去铁胺对人源肠道Caco-2细胞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表达的影响
2014年
目的观察缺氧模拟物去铁胺(DFO)对人源肠道Caco-2细胞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用50、100、150、200μmol/L的DFO处理Caco-2细胞12 h,同时用200μmol/L的DFO处理Caco-2细胞4、8、12 h,RT-PCR法检测细胞中的FGF21 mRNA。分别用缺氧诱导因子(HIF)抑制剂和ROS抑制剂预处理Caco-2细胞,再用DFO继续处理,RT-PCR法检测细胞中的FGF-21 mRNA。结果随DFO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Caco-2细胞FGF21 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P均<0.05)。HIF抑制剂预处理后,Caco-2细胞FGF21相对表达量依然降低(P均<0.05);ROS抑制剂预处理后,Caco-2细胞FGF21 mRNA相对表达量未出现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 DFO对肠道Caco-2细胞FGF21的表达有抑制作用,该作用与缺氧产生HIF无关,而与ROS有关。
何雪倩张翼吴玲剑陈超谢尧琪陈李斌佶刘彦隆林虹庞玲霞
关键词:缺氧去铁胺CACO-2细胞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温州地区8591例浅部真菌病发病及镜检情况分析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了解温州地区皮肤科门诊浅部真菌病发病的种类、构成比及流行病学特点,评估直接镜检法对浅部真菌病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对8591例临床拟诊为浅部真菌病者进行直接镜检。结果:近五年就诊人数呈上升趋势,各种浅部真菌病发病种类和构成比没有明显变化。浅部真菌病发病率以手足癣(33.3%)、甲癣(23.3%)、花斑癣(12.8%)为前三位。镜检阳性率排在前三位的是股癣(68.8%)、花斑癣(68.4%)、马拉色菌毛囊炎(63.1%),总阳性率为55.0%。结论:温州地区浅部真菌发病的种类和构成比无明显变化,直接镜检法作为真菌学检验方法经济、简便易行,值得临床使用。
吴玲剑陈彬李超徐云升李秉煦
关键词:浅部真菌病显微镜检查阳性率
枸橼酸杆菌对喹诺酮类抗菌药物耐药机制及流行特性研究
吴玲剑
缺氧对HCT116肠癌细胞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的调节作用
2019年
目的观察缺氧模拟物二氯化钴(CoCl2)对人源HCT116肠癌细胞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FGF21)表达的影响。方法分别用0、50、100和200μmol/L的CoCl2处理HCT116细胞24 h,同时用200μmol/L的CoCl2处理HCT116细胞12、48 h,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细胞中的FGF2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分别用缺氧诱导因子抑制剂2ME2和YC-1,同时加入CoCl2处理HCT116肠癌细胞24 h,RT-PCR法检测细胞中的FGF21 mRNA;用抗氧化剂NAC和CoCl2同时处理HCT116肠癌细胞24 h,RT-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分别检测细胞中的FGF21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结果随CoCl2浓度增加和作用时间延长,HCT116细胞FGF21mRNA相对表达量逐渐降低(P<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CoCl2组FGF2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降(P<0.05)。缺氧诱导因子抑制剂处理后,HCT116细胞FGF21 mRNA相对表达量依然降低(P<0.05)。抗氧化剂处理后,HCT116细胞FGF21 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量未出现明显降低(P>0.05)。结论CoCl2对HCT116肠癌细胞FGF21的表达有抑制作用,该作用与缺氧诱导因子无关,而与氧化应激有关。
张学松张谢宋毓飞林虹吴玲剑
关键词:缺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1二氯化钴
温州地区103例头癣类型及病原菌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了解近6年来温州地区头癣类型及病原菌分布特点。方法:采用病例回顾性分析,对2006年1月-2011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拟诊为头癣的患者进行真菌直接镜检、培养及分离鉴定。结果:103例头癣中脓癣45例(43.69%)、黑点癣31例(30.10%)、白癣27例(26.21%),未发现黄癣。主要病原菌为犬小孢子菌27例(31.03%)、紫色毛癣菌23例(26.44%)、须癣毛癣菌18例(20.69%)。结论:温州地区头癣患者中以脓癣为主,黑点癣次之;致病菌以亲动物性犬小孢子菌为主。
吴玲剑杨毅陈彬
关键词:头癣病原菌
浙江省温州地区甲真菌病临床及病原菌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了解温州地区甲真菌病的临床分型及菌种构成等流行情况。方法对直接镜检阳性的216例甲真菌病患者进行真菌分离培养鉴定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216例患者中远端侧位甲下甲真菌病(DLSO)115例(53.24%),全甲营养不良性甲真菌病(TDO)47例,白色浅表性甲真菌病(WSO)39例,近端甲下甲真菌病(PSO)15例。共培养出164株病原菌,皮肤癣菌、酵母菌及非皮肤癣菌霉菌比例分别为59.76%、34.76%及5.49%。皮肤癣菌中红色毛癣菌居首(66.33%),酵母菌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28.07%),非皮肤癣菌霉菌中以曲霉和青霉为主。结论温州地区甲真菌病种类以DLSO型为主,其次为TDO和WSO型,PSO型最少。病原菌为皮肤癣菌、酵母菌和非皮肤癣菌霉菌,其中以红色毛癣菌和白色念珠菌为主。
吴玲剑裘晓乐陈彬林孝华
关键词:甲真菌病病原菌
126例面癣临床因素及病原菌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面癣的致病菌种、临床特点及发病相关因素。方法对126例面癣患者进行真菌分离培养鉴定及流行病学分析。结果面癣见于各年龄段,以11~30岁最多见。患病动物接触史、合并其他部位浅部真菌病史及糖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药物外用史是面癣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分离出皮肤癣菌108株,包括红色毛癣菌63株(58.3%)、犬小孢子菌25株(23.1%)、须癣毛癣菌18株(16.7%)和石膏样小孢子菌2株(1.9%)。结论面癣的发病没有年龄差异,患者可见于各个年龄阶段;面癣的常见致病真菌绝大多数为红色毛癣菌和犬小孢子菌,其发病可能与患者自体接种或接触患病动物相关。面癣容易被误诊,及时进行真菌镜检和培养是降低面癣误诊率的关键。
吴玲剑张学奇李建凤
关键词:面癣病原菌误诊
肺部曲霉菌属感染的临床与耐药性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检测6种常用抗真菌药物对曲霉菌属的体外抗菌活性,探讨肺部曲霉菌属感染的相关因素与预后。方法采用Etest法测定伊曲康唑、酮康唑、5-氟胞嘧啶、卡泊芬净、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对18株曲霉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肺部曲霉菌属感染患者进行分析。结果卡泊芬净、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对曲霉菌属的MIC90分别为0.25、1.0、2.0μg/ml,酮康唑、5-氟胞嘧啶和氟康唑的MIC90分别≥32、32、256μg/ml;卡泊芬净对各种曲霉菌属的抑菌效果均较好;伊曲康唑对烟曲霉、黄曲霉的体外抗菌活性高于两性霉素B,两性霉素B对黑曲霉的体外抗菌活性高于伊曲康唑;大多肺部曲霉菌属感染患者有高龄、基础疾病等。结论高龄、基础疾病、广谱抗菌药物使用是曲霉菌属感染的主要原因,肺部曲霉菌属感染病死率高;伊曲康唑、卡泊芬净和两性霉素B对曲霉菌属的体外抑菌效果较好,但不同药物对不同种类曲霉菌属抗菌活性不同,实验室将曲菌鉴定到种并进行体外抗真菌药敏感试验对临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周铁丽彭婷婷李玉萍吴玲剑王赛芳李超周武
关键词:曲霉菌属肺部感染抗真菌药物体外抗菌活性浓度梯度法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