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肝炎
  • 6篇重型
  • 6篇重型肝炎
  • 6篇过氧化
  • 6篇过氧化物酶体
  • 6篇过氧化物酶体...
  • 6篇肝癌
  • 6篇PPARΓ
  • 5篇预后
  • 5篇过氧化物酶体...
  • 5篇过氧化物酶体...
  • 3篇血浆
  • 3篇血浆置换
  • 3篇细胞
  • 3篇疗效
  • 3篇慢性
  • 3篇慢性重型
  • 3篇发夹
  • 2篇地塞米松
  • 2篇短发夹状RN...

机构

  • 23篇苏州大学
  • 2篇郴州市第一人...
  • 2篇南通市肿瘤医...

作者

  • 23篇吴旭东
  • 12篇甘建和
  • 10篇赵卫峰
  • 9篇陈卫昌
  • 9篇江敏华
  • 7篇罗二平
  • 7篇黄小平
  • 5篇施敏
  • 5篇朱树养
  • 4篇吴建成
  • 4篇徐杰
  • 3篇庞中强
  • 2篇朱晓黎
  • 2篇李国云
  • 2篇陈祖涛
  • 2篇张素青
  • 2篇谢学顺
  • 2篇朱雪萍
  • 2篇许诤
  • 1篇赵卫峰

传媒

  • 3篇苏州大学学报...
  • 3篇第四届国际暨...
  • 2篇江苏医药
  • 2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肿瘤
  • 1篇中华消化杂志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 1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华肝脏病杂...
  • 1篇透析与人工器...
  • 1篇苏州医学
  • 1篇实验动物与比...
  • 1篇国际消化病杂...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2篇2009
  • 2篇2008
  • 12篇2007
  • 1篇2005
  • 3篇2004
  • 3篇2003
2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浆置换联合乳果糖治疗重症肝炎对血浆氨基酸谱变化的影响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明确重症肝炎氨基酸谱变化的特点 ,探讨血浆置换 (PE)及血浆置换联合乳果糖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 检测血浆置换及其联合乳果糖治疗的重症肝炎患者各 2 0例 ,分析其氨基酸谱变化特点及氨基酸变化与PTA改善的关系。结果 重症肝炎患者血清蛋氨酸、酪氨酸、苯丙氨酸浓度显著增高 ,亮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浓度和BCAA/AAA比值显著下降 (均P <0 .0 1) ;PE及PE联合乳果糖治疗组芳香族氨基酸浓度下降 ,支链氨基酸浓度升高 ,BCAA/AAA比值上升 (P <0 .0 5 ) ,联合组与单纯PE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 <0 .0 5 ) ;治疗组BCAA上升值、AAA下降值与PTA增加值呈正相关。结论 重症肝炎患者存在特征性氨基酸谱改变 ,尤以BCAA/AAA比值的改变与肝功能改善显著相关 ,PE治疗能调整氨基酸代谢 ,改善患者肝脏功能 ,联合应用乳果糖可以提高疗效。
吴旭东赵卫峰谢学顺甘建和
关键词:重症肝炎氨基酸谱血浆置换乳果糖
地塞米松冲击疗法在肝衰竭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本研究应用地塞米松冲击疗法干预LPS联合D-氨基半乳糖制备的小鼠肝衰竭模型,探讨了GC治疗重型肝炎的机制,为GC治疗重型肝炎提供了实验依据。
吴旭东甘建和江敏华赵卫峰黄小平李国云
关键词:肝功衰竭地塞米松临床药理
文献传递
MELD与CTP评分在慢性重型肝炎晚期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作用
慢性重型肝炎晚期是以肝衰竭为特征的多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尽管监护技术与综合基础治疗的不断进步以及各种人工肝技术的使用部分改善了其预后,其死亡率仍高达60%~80%。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慢性乙型肝炎重型晚期患者入院当日MEL...
甘建和吴旭东赵卫峰江敏华罗二平沈跃平
关键词:肝炎治疗肝炎预后预后评估
文献传递
PPARγ基因静默对肝癌微循环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通过构建靶向 PPARγ基因的短发夹状 RNA,并建立肺转移肝癌裸鼠模型,旨在探讨 PPARγ基因静默对肝癌微循环、侵袭转移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根据 RNAi 设计原理构建靶向 PPARγ基因的短发夹状 RN...
吴旭东陈卫昌朱树养黄小平谢学顺
文献传递
PPARγ在肝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被引量:2
2007年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在肝细胞癌(HCC)中表达的临床意义。方法半定量RT-PCR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4例患者HCC组织及相对应的癌旁组织的PPARγ表达,结合临床特征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9.4%(27/34)HCC组织PPARγmRNA表达高于癌旁组织。PPARγ蛋白在HCC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表达在胞浆和(或)胞核中;而癌旁组织为阴性或弱阳性表达,为胞浆染色。阳性表达分级之间存在显著差异,χ2=39.62,P<0.05。PPARγmRNA表达水平与蛋白表达分级与HCC大小、包膜完整、高转移复发倾向和HBV感染及肝硬化背景密切相关(P<0.05);但与患者年龄、性别、Okuda分期、p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AFP阳性和随访转移结果无关。PPARγmRNA及蛋白高表达均与患者的总生存期负相关。结论PPARγ在HCC中过表达,与HCC的发展可能有关,可能作为判断HCC预后的一种预测性指标。
吴旭东陈卫昌张素青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肝细胞癌
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回顾分析血浆置换在慢性重型肝炎治疗中的疗效和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1999年5月至2003年6月用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患者32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特点、血浆置换治疗方法和影响疗效的因素.结果:患者存活216...
甘建和赵卫峰徐杰罗二平江敏华吴建成吴旭东施敏庞中强
关键词:血浆置换慢性重型肝炎疗效预后
文献传递
PPARγ基因静默抑制裸鼠肝癌肺转移
2009年
目的探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 gamma,PPAR-γ)基因静默对肝癌裸鼠模型肺转移的影响。方法构建PPARγ短发夹状RNA表达质粒并转染HCCLM3细胞(pshPPARγ组),以空质粒转染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皮下种植瘤生长曲线及体积,肺转移灶数量及分级。结果pshPPARγ组种植瘤体积为(1.86±0.65)cm^3,肺转移灶数量为(37.2±0.7)个/肺,分级为1—2级;对照组体积为(4.86±1.15)cm^3,肺转移灶数量为(107.8±6.1)个/肺,分级多为3—4级,两组种植瘤体积和转移灶数量、分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PARγ基因静默可降低肝癌种植瘤肺转移数量。
宋秀梅吴旭东
关键词:短发夹状RNA肝细胞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
282株肠球菌感染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2004年
对从 2 0 0 2年 4月至 2 0 0 3年 7月间医院感染者标本中分离的 2 82株肠球菌的药敏测定、临床分布情况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 82株肠球菌中粪肠球菌 186株 (6 6 .0 % ) ,屎肠球菌 84株 (2 9.8% ) ,其他肠球菌 12株(4 .2 % )。在各类感染性标本中 ,肠球菌属的分离率以呼吸道分泌物最多 (4 7.9% ) ,其次为尿液 (17.7% ) ,药敏结果显示替考拉宁和万古霉素对肠球菌的耐药率最低 ,粪肠球菌为 2 .7%和 0 .5 % ,屎肠球菌为 1.2 %和 1.2 %。氨苄西林、青霉素G对粪肠球菌的耐药率较低 ,分别为 13.4 %、2 6 .3% ;而对屎肠球菌的耐药率相对较高。肠球菌对克林霉素、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四环素明显耐药。结果提示 :临床上肠球菌属感染主要以呼吸、泌尿系统为主 ;肠球菌存在明显的耐药性 ,其所致感染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
施敏赵卫峰张险峰罗二平江敏华吴旭东刘江庞中强甘建和
关键词:耐药率
老年重型肝炎临床特点与短期预后分析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分析老年重型肝炎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其短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年龄超过60岁的重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影响患者30天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老年性重型肝炎多为亚急性及慢性重型肝炎,达95.3%(61/64),病因以HBV感染为主,占59.4%(38/64),戊肝占10.9%(7/64)。死亡39例,死亡率为60.9%,死亡组均合并一种以上并发症,合并肝肾综合征的死亡率为95.7%(22/23),合并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和合并两种或以上并发症者死亡率为100%。ALB、凝血酶原时间和Maddery判别函数在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分别为33.52±5.70、20.83±4.38、52.94±21.11和28.90±6.03、28.58±10.74、93.0±47.27,存在显著性差异,P均<0.05。结论HBV感染是老年重型肝炎的主要病因,慢性基础疾患对短期预后影响不明显;ALB、凝血酶原时间和Maddery判别函数结合并发症的多少、严重度是判断预后的较好指标。
黄小平吴旭东秦爱兰罗二平赵卫峰江敏华甘建和
关键词:老年重型肝炎短期预后
地塞米松在D-氨基半乳糖联合内毒素诱导小鼠急性肝功能衰竭被引量:5
2007年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冲击疗法对D-氨基半乳糖(D-Gal)联合内毒素(LPS)所致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促炎与抗炎因子的影响,为深入阐明糖皮质激素在重型肝炎中的作用机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健康对照组6只、肝功能衰竭模型组24只和地塞米松治疗组21只,采用LPS 10μg/kg和D-Gal 900 mg/kg联合腹腔注射制备肝功能衰竭模型,治疗组同时注身地塞米松10mg/kg。健康对照组8 h,肝功能衰竭模型组和地塞米松治疗组2、4、6、8 h各6只小鼠心脏采血检测血清ALT、AST;肝组织经苏木精-伊红染色并应用病理学双盲评价行改良Knodell评分;不连续密度梯度法分离肝库普弗细胞(KCs)并鉴定,ELISA法检测KCs上清液IL-10、TNF-α和核因子(NF)-κB变化,半定量RT-PCR检测肝组织TNF-α、IL-10 mRNA表达。结果地塞米松治疗组与肝功能衰竭模型组组织学改良Knodell评分在6、8 h分别为7.500±1.871、10.830±1.172和10.500±1.049、15.670±1.6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T、AST、肝KCs上清液TNF-α水平随损伤时间延长均逐渐升高,但治疗组较肝功能衰竭模型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组织TNF-αmRNA亦随损伤时间增加而升高,治疗组与肝功能衰竭模型组在6、8 h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KCs上清液及肝组织IL-10随损伤时间增加而升高,治疗组较肝功能衰竭模型组升高显著,在6、8h明显(P<0.05);肝KCs上清液NF-κB活性在2 h即升高,4 h达高峰,4~6 h为一高峰平台,8 h与正常无差异,两组2、4、6 h各时点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肝功能衰竭早期应用地塞米松冲击疗法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通过抑制肝脏KCs NF-κB表达,下调肝脏原位及循环中TNF-α水平,调节促炎与抗炎因子之间的平衡而起作用。
甘建和吴旭东江敏华赵卫峰黄小平李国云
关键词:地塞米松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