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茹
- 作品数:32 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 《荆钗记》在近代地方戏中的流变被引量:1
- 2018年
- 《荆钗记》,徐渭《南词叙录.宋元旧篇》著录,作《王十朋荆钗记》,未题撰人。①王季思先生认为:“从现存明刊本《新刻原本王状元荆钗记》看,文字比较俚俗,又保留了不少温州坊巷旧名和方言土语,当出宋元间永嘉书会才人的手笔。”②后胡雪冈详细考证此剧“属于元时温州民间艺人的集体创作”③,学界对此说较为认同。
- 吕茹
- 关键词:地方戏方言土语民间艺人王十朋明刊本
- 论茅盾对戏剧现代性的探索和追求
- 2014年
- 戏剧进化、戏剧传播和戏剧功能的问题是20世纪中国戏剧现代化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难题。出于文艺批评家高度的敏感和文化自觉,茅盾对戏剧观念、内容和形式的转型做了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虽然未从根本上解决戏剧现代性的问题,但是也直接影响和推动了中国戏剧的现代化进程。茅盾关于戏剧的诸多观点,对于戏剧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 吕茹
- 关键词:戏剧改革大众化
- 新世纪经典戏曲的电影改编被引量:3
- 2013年
- 自电影诞生之日起,就与戏剧结缘,至今不辍。新世纪以来,作为时尚风向标的电影借助现代科技,进入了市场大潮,与传统戏曲已经没有相互依存的必要性,但是二者的关系仍然没有断裂,主要表现为电影对戏曲剧目情节的借用与改编。情节的借用与改编并不相同。改编是"
- 吕茹
- 关键词:戏曲舞台电影改编戏曲改编传统戏曲赵氏孤儿相互依存
- 珠海市"数字城管"及"12319城建服务热线"开通
- 2010年
- 广东消息 经过一年多的建设,珠海市“数字城管”及“12319城建服务热线”于今年2月2日正式开通运行,并与城管服务热线“2298110”并网运行,统一受理该市城建方面的举报、投诉、建议等事项。开通一个月以来,累计受理案件3759件,其中公众举报案件为384件,信息采集员上报案件数为3375件,
- 吕茹
- 关键词:热线并网运行信息采集举报受理
- 孟称舜戏曲创作及理论研究
- 随着中国戏曲史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大和深入,一些过去不被重视的作家、作品逐渐弓I起了人们的探讨兴趣,如明末清初的剧作家孟称舜就是其中之一。孟称舜著述丰富,其杂剧、传奇的创作在戏曲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几十年来,由于资料的匮乏...
- 吕茹
- 关键词:孟称舜生平交游戏曲理论戏曲创作古代文学
- 文献传递
- 以“青春”的形式演绎经典--论评剧戏曲电视剧《花为媒》被引量:1
- 2009年
- 2004年,文化名人白先勇集合两岸三地的文化精英共同推出了青春版昆剧《牡丹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以“青春版”的方式对经典作品进行新的演绎,对当代戏曲的未来发展道路等很多层面提供了示范意义,因此各个剧种争相演绎“青春版”戏曲,其中评剧电视剧《花为媒》就是一例。
- 吕茹
- 关键词:戏曲电视剧《花为媒》青春评剧文化精英两岸三地
- 近代上海剧场的早期改良——茶园被引量:1
- 2013年
- 近代上海的茶园式剧场仿京式茶园而建,与专业剧场有本质的区别,与京式茶园也不尽相同。"满庭芳"京戏茶园的成功开幕及京剧的南下,使茶园遍布沪上。上海剧坛的"昆乱之争",以昆曲的退场而告终。汪笑侬等人以春仙茶园、丹桂茶园作为改良京剧的早期阵地,推动传统戏曲从剧本内容到演出形式、表现手法的全面变革,为推动戏曲的近代化转型做出了贡献。
- 吕茹
- 关键词:茶园
- 从情到理:孟称舜爱情剧创作内涵变化
- 2008年
- 历来对孟称舜戏曲创作的研究多集中于他的代表作《娇红记》。从文学、思想、时代等多角度诠释《娇红记》传奇成了研究孟称舜戏曲作品的热点,由于孟称舜的戏曲创作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因此仅对《娇红记》传奇进行单一的研究并不能全面客观地揭示孟称舜的创作思想。文章试图把孟称舜的五种爱情剧联系起来分析考察,揭示孟称舜爱情剧创作前后期的变化。
- 吕茹
- 关键词:孟称舜爱情剧
- 叙事角度的类同与转换:古代白话短篇小说与戏曲的双向渗透
- 2012年
- 古代白话短篇小说中的叙事角度是若干个角色视角与叙事者视角流动的组合,在戏曲叙事中,虽然只能表现剧中人物的视觉、听觉及其心理的活动,但是叙事者经常采取隐而不退的叙事谋略,自由灵活地实现从限知至全知的转换。由于二者艺术特质的不同,造成了叙述方式的差异。同一故事在白话短篇小说与戏曲的双向互动与渗透中,叙事者必须分别在叙事视角、叙事人称、叙事话语上实现一定的转换。
- 吕茹
- 关键词:白话短篇小说戏曲叙事角度
- 清末上海时事剧的兴起及其戏剧史意义
- 2022年
- 清末,在政治社会变革、戏剧自身发展等内外合力推动下,上海京剧界开始关注社会生活及政治事件,编演时事剧。《火烧第一楼》(1887年)开创了沪上演出的新局面,然而由于官方及当事方的干扰,旋即禁演。随着《铁公鸡》(1893年)的面世,上海京剧舞台掀起了时事剧竞演的高潮。大批时事剧在题材表达、表演艺术、舞台美术、演出形态等方面迥异于传统京剧,初步实现了京剧的近代化转型。不少学者将其称之为“时装现代戏”,实际上这些剧作以市场意识为主导,并不具备真正意义的现代性。然而,对清末上海时事剧的兴起,不应只认识其之于海派京剧形成的标志性意义,还应思考其对戏剧改良时期时装新戏的启发、现代戏曲探索等层面的戏剧史意义。
- 吕茹
- 关键词:清末时事剧铁公鸡海派京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