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周聚
- 作品数:111 被引量:192H指数:7
- 供职机构: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 从二元对立到多元融合——中国现代诗歌文体的建构策略
- 2010年
- 在中国现代诗歌发展史上,自由与格律、口语与书面语、诗与歌处于对立与分离状态,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现代诗歌文体的建构。今天,我们应抛弃这种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选择多元融合的思维方式来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为现代诗歌的文体建构提供新的策略。
- 吕周聚
- 关键词:现代诗歌文体
- 论鲁迅文学作品的艺术张力被引量:2
- 2016年
- 鲁迅的作品具有一种艺术张力,这种艺术张力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言与白话、汉语语法与欧化语法杂糅而形成的语言张力;二是小说、散文、戏剧、诗歌掺杂而产生的文体张力;三是运用反讽艺术手法而产生的艺术表现张力。鲁迅作品中的诸种艺术张力与其思想张力、精神张力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契合关系,诸种张力呈现出鲁迅的内在思想和灵魂的张力。
- 吕周聚
- 关键词:语言文体反讽
- 鲁迅文学经典的普适性与当代性被引量:2
- 2011年
- 鲁迅及其研究作为跨世纪的文化话题,依然在当代中国思想学术界以及文学、艺术、历史、文化等领域占有重要位置,并产生着持久而深刻的影响。随着文化语境及情境的转移,关于鲁迅的言说渐趋多元,进一步体认、反思和发掘鲁迅的当代价值和意义已成为学界的共识。2011年9月25-26日,纪念鲁迅诞辰130周年暨"鲁迅:经典与现实"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绍兴召开。会议从不同的视角与专题对鲁迅所蕴含的丰富性给予了阐释解读,这对今后如何深化和发展鲁迅研究、如何使鲁迅的价值长存、如何把握现实价值与学科价值的契合点等,提供了新的理路及方法启示。此组笔谈即为这次盛会一个十分有限的截面。
- 吕周聚
- 关键词:鲁迅研究文学经典社会文化文化语境
- 人的觉醒与痛苦——《凄情纳兰》解读
- 2011年
- 赵淑侠的新作《凄情纳兰》是一部以清代著名词人纳兰性德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历史长篇小说。纳兰性德虽是一个传统的作家、知识分子,但作者却赋予了他以现代人的思想与灵魂,他对爱情的执着坚守、对友情的珍视付出、对知识的渴望、对专制的抗争、对自由的追求,无不表现出现代人的人格特征。在他身上,寄托了作者对人及人性的理解、想象与希望。从这一角度来说,他是一个生活在封建社会中的"现代人"。
- 吕周聚
- 关键词: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
- 论中国新诗派的审美特征
- 2005年
- 中国新诗派诗人吸收了中、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影响,立足于中国的社会现实,追求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呈现出现代主义与现实主义相融合的审美特征,创立了一种新的诗美传统,标志着中国现代主义诗歌的成熟与完善。
- 吕周聚
- 关键词:中国新诗派现代主义现实主义审美特征
- 论当代先锋小说的“非小说化”倾向
- 当代先锋小说在文体形式方面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实验,离传统的小说样式愈来愈远,表现出一种“非小说化”倾向,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在语言方面,当代先锋小说表现出非叙述,非描写的特征,语言由工具变成了本体;在文体方面,先锋...
- 吕周聚
- 关键词:先锋小说文体形式艺术特色
- “五四”新诗审美风格新探
- 2012年
- 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一代诗人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他们兼有传统与现代的双重特性,其诗歌美学追求一方面继承了中国传统诗歌的优良传统,另一方面又抛弃了中国传统诗歌的一些不良因素,吸收了西方现代诗歌中的部分有益成分,形成一种新的审美观念。在这种审美观念的指导下,"五四"时期的诗歌创作形成了一种清新自然、写意求真的审美风格,为现代新诗奠定了坚实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 吕周聚
- 关键词:审美写意
- 日本鲁迅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藤井省三教授访谈被引量:13
- 2017年
- 日本的鲁迅研究具有悠久的历史,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一批又一批的鲁迅研究学者。第一代以小田岳夫、竹内好、增田涉为代表,第二代以丸山升、伊藤虎丸、丸尾常喜为代表,第三代以藤井省三和长崛祐造为代表。其中藤井省三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梳理《故乡》传播的历史,从现代文学和国语问题讨论到国家意识形态的范式,反映了现代中国文学生产、流通、消费、再生产的故事。他是侧重从文学、文化、比较文学、比较文化的角度来研究鲁迅的。日本学界的鲁迅研究最主流的方法是考据研究,这是受小野忍、丸山升等第一代、第二代学者影响的结果,做鲁迅研究一般都采用比较文学的思路,这两种方法就是日本学界最主要的鲁迅研究方法。
- 吕周聚藤井省三
- 关键词:鲁迅研究比较文学
- 论朦胧诗与九叶诗派的内在渊源被引量:2
- 2018年
- 朦胧诗曾经在中国文坛上引起过一场持久激烈的论争,将朦胧诗的产生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进程中来考察,就会发现朦胧诗与九叶诗派之间的渊源。首先,朦胧诗人与九叶诗人的创作背景大致相同,且他们对主体与客体、小我与大我、智性与感性关系的处理呈现出相同之处。其次,朦胧诗人与九叶诗人都是以社会现实人生为基础进行诗歌创作,而且九叶诗人所奠定的"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在朦胧诗人这里也得到了传承,他们共同推动了中国现代诗歌的发展。
- 吕周聚
- 关键词:朦胧诗九叶诗派渊源
- 中国文学现代性的重新发现与阐释——评王德威《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被引量:1
- 2012年
- 进入20世纪80年代之后,“现代性”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一个非常时髦的名词,许多学者热衷于从“现代性”的角度来讨论中国现代文学,尽管得出的结论表面上看五花八门,但这些结论在本质上却大致相同,即“现代性”来自西方,与中国的文学传统无关。中国文学的现代性究竟来自何处?它与中国传统文学有没有关系?我们应该用何种方法来研究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哈佛大学王德威教授的《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在北大的八堂课》(三联书店2010年版,下称《抒情传统》)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
- 李荣华吕周聚
- 关键词:中国现代性抒情传统文学现代性北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