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卢新华

作品数:22 被引量:71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牙合
  • 4篇畸形
  • 4篇矫治
  • 4篇骨面型
  • 4篇安氏
  • 3篇正畸
  • 3篇正畸学
  • 3篇切牙
  • 3篇下颌
  • 3篇扩弓
  • 3篇垂直骨面型
  • 3篇错[牙合]
  • 2篇支抗
  • 2篇三维有限元
  • 2篇三维有限元分...
  • 2篇替牙期
  • 2篇片段
  • 2篇片段弓
  • 2篇前牵引
  • 2篇前牙

机构

  • 22篇中山大学
  • 1篇广州军区机关...

作者

  • 22篇卢新华
  • 13篇蔡斌
  • 10篇吴莉萍
  • 7篇许跃
  • 5篇谢永建
  • 4篇王大为
  • 3篇朱双林
  • 2篇邓建清
  • 2篇林界伟
  • 2篇麦理想
  • 1篇郑有华
  • 1篇王洋
  • 1篇马迅
  • 1篇张志光
  • 1篇林仪
  • 1篇林僖
  • 1篇凌均
  • 1篇李国永
  • 1篇张晟
  • 1篇曹阳

传媒

  • 7篇中华口腔医学...
  • 2篇口腔正畸学
  • 2篇中华生物医学...
  • 1篇中华口腔医学...
  • 1篇华西口腔医学...
  • 1篇影像诊断与介...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中华口腔正畸...
  • 1篇广东省口腔医...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09
  • 2篇2007
  • 2篇2005
  • 2篇2004
  • 3篇2003
2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安氏Ⅲ类开骀畸形的正畸治疗及其机械性原理初探被引量:1
2009年
目的探讨青春前期骨性Ⅲ类开[牙合]畸形患者的正畸治疗的机械性原理。方法8例替牙期骨性Ⅲ类开[牙合]畸形患者,年龄7-9岁,平均(7.9±0.8)岁。患者均为手术适应证但拒绝手术治疗。所有患者接受面罩前牵引、磨牙[牙合]垫、快速扩弓和固定矫治,结束后随访2年。矫治前后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比较。结果患者获得咬合、功能和面容的全面改善,结果稳定。与矫治前相比,上颌骨逆时针旋转(5.3±1.7)°(P〈0.01),长度增加并前移;下颌骨体顺时针旋转(2.6±0.5)°(P〈0.01),升支长度增加;下切牙舌倾(5.7±0.4)°(P〈0.01),而面部生长方向维持不变。结论利用牙颌面矫形治疗的机械原理,可以引导生长发育期的骨性Ⅲ类开[牙合]畸形患者的生长,获得稳定和美观的治疗效果.
许跃蔡斌卢新华
细丝片段弓移动尖牙的应用分析被引量:6
2005年
目的分析细丝片段弓远中移动下颌尖牙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拔除下颌双侧第一前磨牙、磨牙强支抗病例17例,治疗的头半年内用细丝片段弓远中移动下颌尖牙,下颌切牙进行生理性调整,治疗前、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拍头颅侧位片,取阶段模型,测量结果由SPSS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半年内下颌磨牙前移、下颌尖牙后移分别为1.14mm、5.02mm,LM_MP、SN_MP角无明显改变,LI_NB角减小约9.57°,下颌切牙段由拥挤(_2.55mm)调整为出现间隙(1.08mm)。结论细丝片段弓移动下颌尖牙过程中,后牙支抗稳固,下颌尖牙有效后移,下颌切牙自行向理想治疗位调整。
卢新华蔡斌吴莉萍谢永建
关键词:尖牙强支抗
错畸形牙型与骨面型间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 了解错畸形牙型与骨面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门诊病人194例,分别按安氏分类法、切牙分类法、骨面型分类法进行分类统计,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统计分析由统计软件包SPSS10.0完成。结果安氏分类法、切牙分类法与骨面型分类法间相关性指数Kappa值分别为0.379和0.494。结论切牙分类法对骨面型代表性水平略优于安氏分类法。
卢新华蔡斌王大为吴莉萍
关键词:错HE安氏分类骨面型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的临床矫治被引量:32
2007年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其发病率为5%-18%。Angle分类法将这类错[牙合]畸形定义为磨牙为远中错[牙合]关系,上颌前牙舌向倾斜。 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患者的下颌相对正常抬短且后缩,面下1/3高度不足,但大多数具有较好的软组织侧貌。这是因为这类患者上颌骨的矢状向位置与正常[牙合]无明显差异,
王大为张晟谢永建麦理想张弘朱双林卢新华
关键词:临床矫治错[牙合]畸形[牙合]关系正常[牙合]软组织侧貌
不同垂直骨面型下切牙生理性调整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分析不同垂直骨面型下切牙生理性调整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不同垂直骨面型拔牙矫治病例,治疗初半年内先行远中移动下尖牙,下切牙进行生理性调整,调整前、调整三个月、调整六个月拍头颅侧位片,取阶段模,统计分析由SPSS10.0完成.结果 半年自行调整后,高角组L1-MP角由96.7°调整为89.6°,均角组由100.2°调整为93.7°,低角组由106.3°调整为99.5°,但三组间下切牙生理性调整的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下切牙生理性调整的量值与垂直骨面型未见相关,下切牙生理性调整后的位置与垂直骨面型相关.
卢新华吴莉萍许跃谢永建蔡斌
关键词:下切牙垂直骨面型
“2×4”技术矫治替牙期前牙反软硬组织变化
吴莉萍卢新华王大为
文献传递
三种典型形态涎石唾液流场仿真模型研究
2014年
目的研究唾液流场对涎石形态的影响,为腮腺导管内涎石形成机制以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正常腮腺造影计算机断层扫描进行腮腺导管系统三维重建,分别构建圆形、卵圆形、流线型三种典型形态的涎石唾液流场仿真模型,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分析不同形态涎石与唾液流场变化关系,并通过病例和文献回顾进行模型验证。结果静息状态与刺激状态下阻塞区域三种不同形态涎石的唾液流速均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静息状态下卵圆形涎石的低流速区域(流速<0.1 mm/s)大于其他两种涎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刺激状态下圆形与卵圆形涎石涡流区域面积分别为0.092 mm2跟0.087 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线型涎石无涡流区域。结论导管内涎石的形态会导致病变周围区域唾液流速的不同,而唾液流体力学特性的改变同样会影响矿物质的沉积而影响涎石最终的形态。
阎梦蝶蔡斌朱双林卢新华林仪许跃
关键词:唾液涎石腮腺导管
三维有限元分析在正畸学研究中的应用被引量:7
2003年
有限元法在正畸学领域的应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为二维有限元分析,现多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随着生物力学及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三维有限元分析展现了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就近几年三维有限元分析在正畸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
卢新华凌均蔡斌
关键词:口腔正畸学三维有限元分析力学模型应力分析
双颌前突患者口颌面部肌电特征研究
2017年
目的分析双颌前突患者口颌面部肌电特征,为正畸矫治提供参考。方法选取双颌前突与个别正常牙合患者各18例,使用Bio EMGⅢ型表面肌电测量仪测量其在不同功能状态下的口颌面部肌电,采用SPSS 20.0软件对双颌前突组和个别正常牙合组的各肌平均肌电幅值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数据进行t检验,偏态分布数据进行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紧咬位时,双颌前突组颞肌、咬肌平均肌电幅值分别为(55.45±8.73)、(49.53±6.62)μV,个别正常牙合组颞肌、咬肌平均肌电幅值分别为(80.46±61.46)、(72.15±6.99)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3,P=0.025;t=2.3253,P=0.029)。闭唇位时,双颌前突组上口轮匝肌、颏肌平均肌电幅值分别为(21.27±3.96)、(23.23±3.97)μV,个别正常牙合组上口轮匝肌、颏肌平均肌电幅值分别为(7.29±0.98)、(12.34±2.12)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26,P=0.004;t=-2.419,P=0.019)。结论不同功能状态下,双颌前突与个别正常牙合患者口颌面部肌电特征存在差异。双颌前突患者紧咬时颞肌、咬肌肌电活动减弱,闭唇位时上口轮匝肌、颏肌肌电活动增强。
邓建清卢新华彭彩霞邓立迪吴莉萍
关键词:双颌前突肌电描记术
不同垂直骨面型支抗磨牙作用分析
目的:研究细丝片段弓技术中不同垂直骨面型下颌磨牙的支抗作用.方法:选择不同垂直骨面型拔牙矫治病例共55例,治疗前半年使用细丝片段弓技术移动尖牙,下切牙进行生理性调整,治疗前、治疗半年拍头颅侧位片,取阶段模型,统计分析由S...
卢新华吴莉萍许跃蔡斌
关键词:垂直骨面型片段弓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