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建辉

作品数:3 被引量:36H指数:2
供职机构:南京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部作物生长调控重点开放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小麦
  • 2篇近缘
  • 2篇近缘种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利用
  • 1篇氮素利用效率
  • 1篇蛋白质
  • 1篇蛋白质积累
  • 1篇荧光参数
  • 1篇植株
  • 1篇植株衰老
  • 1篇生理机制
  • 1篇生育
  • 1篇生育后期
  • 1篇籽粒
  • 1篇籽粒蛋白
  • 1篇籽粒蛋白质
  • 1篇籽粒蛋白质积...
  • 1篇利用效率
  • 1篇酶活

机构

  • 3篇南京农业大学

作者

  • 3篇刘建辉
  • 2篇戴廷波
  • 2篇曹卫星
  • 2篇荆奇
  • 2篇姜东
  • 1篇石祖梁
  • 1篇孙建云

传媒

  • 1篇植物生态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年份

  • 3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小麦不同近缘种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及其生理机制
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受遗传因素、生态环境因素及栽培措施的共同调控。其中选育高效利用氮素的品种是比较理想的途径之一。因此,深入研究小麦不同近缘种氮素利用效率的进化规律及生理机制,对选育氮素高效利用材料并扩大其遗传基础具有重要...
刘建辉
关键词:小麦近缘种氮素利用效率进化规律生理机制植株衰老
文献传递
不同小麦进化材料生育后期光合特性和产量被引量:33
2007年
以二倍体野生一粒小麦(Triticumboeoticum)、栽培一粒小麦(T.monococcum)、节节麦(Aegilopstauschii)和黑麦(Secalecereale)、四倍体野生二粒小麦(T.dicoccoides)、栽培二粒小麦(T.dicoccum)、硬粒小麦(T.durum)、六倍体普通小麦(T.aestivum)‘扬麦9号’和‘扬麦158’及八倍体小黑麦(Triticale)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小麦进化材料生育后期旗叶光合特性的演变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六倍体普通小麦和八倍体小黑麦相比,二倍体和四倍体材料在开花前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v/Fm)和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开花以后,二倍体和四倍体材料受非气孔因素的影响,光合能力下降较快;除黑麦外,旗叶光合速率在开花10d后都低于普通小麦和小黑麦,胞间CO2浓度(Ci)迅速增加,Fv/Fm、ΦPSⅡ和叶绿素含量快速下降。二倍体和四倍体材料开花前单株总叶面积和旗叶叶面积较大,花后下降迅速,功能期短;单株穗数也较多,但穗粒数、千粒重、产量和收获指数却显著低于普通小麦。因此,小麦长期进化过程中,普通小麦花后较高的光合能力及较长的光合持续期是提高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的重要生理基础。
刘建辉孙建云戴廷波姜东荆奇曹卫星
关键词:小麦生育后期光合特性荧光参数
小麦不同近缘种籽粒蛋白质积累及其关键酶活性的研究被引量:4
2007年
为明确小麦不同近缘种籽粒蛋白质积累的演进规律,以二倍体野生一粒小麦(T.boeoticum)、栽培一粒小麦(T.monococcum)、节节麦(Ae.tauschii)和黑麦(S.cereale),四倍体野生二粒小麦(T.dicoccoides)、栽培二粒小麦(T.dicoccum)和硬粒小麦(T.durum),六倍体普通小麦(T.aestivum)扬麦9号、豫麦34和扬麦158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小麦不同近缘种籽粒蛋白质积累的动态变化及相关酶活性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六倍体普通小麦相比,二倍体和四倍体材料籽粒产量和蛋白质产量低,但蛋白质含量高,其灌浆初期氮代谢能力比较强,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丙酮酸转氨酶(GPT)活性较高,蛋白质积累速度快;除黑麦外,其他二倍体和四倍体材料蛋白质合成关键酶活性下降早而快,在灌浆中后期低于普通小麦,蛋白质积累的功能期较短。因此,普通小麦灌浆后期较高的氮代谢酶活性和较长的持续期是提高籽粒产量和蛋白质合成的重要生理原因。
刘建辉荆奇石祖梁姜东曹卫星戴廷波
关键词:酶活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