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延军

作品数:11 被引量:19H指数:3
供职机构:解放军第107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山东省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细胞
  • 3篇手术
  • 3篇胃癌
  • 3篇胃癌细胞
  • 3篇肝脏
  • 3篇癌细胞
  • 2篇凋亡
  • 2篇信号
  • 2篇信号通路
  • 2篇原发性
  • 2篇通路
  • 2篇切除
  • 2篇外伤
  • 2篇合并肝硬化
  • 2篇肝癌
  • 2篇肝外
  • 2篇肝外伤
  • 2篇肝移植
  • 2篇肝硬化
  • 2篇Β-CATE...

机构

  • 11篇解放军第10...

作者

  • 11篇刘延军
  • 7篇王营
  • 7篇尹惠生
  • 7篇杜英东
  • 7篇曲明
  • 5篇史彦芬
  • 5篇张成钧
  • 4篇王海波
  • 4篇陈树伟
  • 4篇武文龙
  • 4篇李凤臣

传媒

  • 4篇中国生化药物...
  • 2篇人民军医
  • 2篇第五届全军器...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中华普通外科...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肝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防治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早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相关问题及处理。方法回顾2003年1月至2010年10解放军107医院完成的168例肝脏移植患者中并发神经系统并发症的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分析。结果 168例原位肝移植患者中30例并发神经系统并发症(17.8%),28例并发移植后脑病,2例并发移植后癫痫。肝功能衰竭患者肝移植术后神经系统的并发症高于肝癌患者。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评分)20分以上患者肝移植术后神经系统的并发症高于APACHE评分20分以下的。结论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存在、免疫抑制药物的毒性、代谢紊乱、感染及其他一些药物等均可能导致肝脏移植术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早期神经系统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是取得原位肝移植术后预后成功的关键之一。
王营曲明杜英东尹惠生史彦芬刘延军张成钧
关键词:肝移植手术后并发症脑疾病癫痫
合并肝硬化肝外伤治疗探讨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探讨合并肝硬化肝外伤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合并肝硬化肝外伤24例,非手术治疗6例,手术治疗18例。结果治愈22例,死亡2例。非手术治疗6例,均治愈,其中1例发生胆瘘,经B超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治愈。手术治疗18例,2例分别因术中失血性休克和术后肝功能衰竭死亡,16例治愈,其中术后胆道出血1例,保守止血痊愈;胆瘘1例,充分引流治愈。结论合并肝硬化肝外伤需及时采取有效治疗方法,术中仔细操作,注意处理合并伤,积极维护肝功能,提高治愈率。
曲明刘延军王营尹惠生杜英东张成钧
关键词:肝硬化肝脏损伤
miR-146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 探讨miR-146a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RT-q PCR检测胃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miR-146a表达;培养人胃癌细胞株MKN-28、SGC-7901、MKN-45和胃永生化上皮细胞株GES-1,以胃永生化上皮细胞株GES-1作为参照,RT-q PCR检测各细胞株中miR-146a的表达;将miR-146a模拟物(mimics)和miR-146a control转染到胃癌细胞株MKN-45中,RT-q PCR检测转染后miR-146a的表达;CCK8检测转染后miR-146a对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检测转染后miR-146a对细胞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 miR-146a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组织(P〈0.01);与GES-1比较,miR-146a在胃癌细胞株MKN-45中的表达最低,因此选择胃癌细胞株MKN-45做后续研究;转染miR-146a模拟物的miR-146a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CCK8检测增殖试验结果显示,miR-146a mimics组在24h细胞的增殖率显著低于miR-146a control(P〈0.05),48h和72h细胞的增殖率显著低于miR-146a control(P〈0.01);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转染miR-146a mimics组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高于miR-146a control;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miR-146a mimics组Cleaved-caspase-3和Bax的蛋白表达量显著高于miR-146a control,miR-146a mimics组Bcl-2的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miR-146a control(P〈0.05)。结论 miR-146a在胃癌组织表达低于癌旁组织,转染miR-146a模拟物能抑制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
王海波刘延军陈树伟武文龙李凤臣
关键词:MIR-146A胃癌增殖凋亡
重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相关问题及处理
本文探讨了重型肝炎病人肝移植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方法及意义。文章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0年10月间我们完成的48例重型肝炎病人肝移植围手术期应用肠内、外营养支持后的预后及并发症,总结重型肝炎肝脏移植不同时期营养支...
曲明王营杜英东尹惠生史彦芬张成钧刘延军
关键词:肝炎患者肝移植围手术期营养支持
文献传递
非手术治疗肝外伤49例分析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肝外伤非手术治疗的适应证、治疗措施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非手术治疗49例肝外伤患者资料,其中按美国创伤外科协会分级标准Ⅰ级26例,Ⅱ级19例,Ⅲ级3例,Ⅳ级1例。结果 49例全部治愈,其中非手术治愈46例,占93.88%,包括介入治疗5例(肝动脉栓塞治疗3例,穿刺置管引流2例);中转手术3例,占6.12%,为血肿破裂引起大出血。并发症4例,肝脓肿1例,穿刺置管引流治愈;胸腔积液2例,1例经胸腔穿刺后治愈,1例自行吸收;胆瘘1例,穿刺置管引流治愈。结论对Ⅰ、Ⅱ级及部分Ⅲ级肝外伤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安全、可行,血流动力学稳定是治疗的基础,严格掌握适应证是治疗的关键。
刘延军曲明尹惠生王营杜英东张成钧
关键词:肝脏外伤非手术治疗
全频超声乳化吸引刀切除肝细胞肝癌疗效观察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观察全频超声乳化吸引刀(CUSA)切除原发性肝细胞肝癌的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肝细胞肝癌患者54例,随机分为CUSA组(观察组)和常规钳夹组(对照组)各27例。观察比较两组术中情况、术后第7天肝功能水平、术后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输注浓缩红细胞数量,术后第7天ALT、AST和TB水平,术后引流量,拔管时间和平均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或非常显著(P<0.05,P<0.01);手术时间、术后第7天ALB、PT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观察组无需阻断肝门血流,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CUSA切除原发性肝细胞肝癌可避免肝门血流阻断及缝合肝断面,术中出血量少,肝功能损害程度轻及并发症发生率低。
曲明刘延军史彦芬尹惠生王营杜英东
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肝癌
超声乳化吸引刀切除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硬化32例
2010年
曲明刘延军史彦芬尹惠生王营杜英东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肝硬化
兰索拉唑治疗内镜粘膜下剥离术诱发胃溃疡4周与8周疗效的随机对照比较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比较使用兰索拉唑治疗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诱发的医源性胃溃疡4 w与8 w疗程之间的疗效差异。方法 84例胃腺瘤或早期胃癌患者,随机分成2组,接受ESD后口服兰索拉唑(30 mg/天)分别治疗4 w与8 w。8 w后随访,胃镜下比较2组治疗溃疡的效果。结果 84例患者中69例患者进入分析,4 w治疗组34例,8 w治疗组35例。ESD后8 w,4 w治疗组有23例(68%)患者在溃疡疤痕期,8 w治疗组有24例(69%)患者在溃疡疤痕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4 w治疗组溃疡面积减少率为(0.0081±0.015),8 w治疗组为(0.0037±0.0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在>30 mm大溃疡的分析中,4 w与8 w疗程的溃疡疤痕期比例与溃疡面积减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ESD诱导的胃溃疡,使用兰索拉唑治疗4 w与8 w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建议质子泵抑制剂治疗4 w。
王海波刘延军陈树伟武文龙李凤臣
关键词:内镜粘膜下剥离术质子泵抑制剂疗程
急诊肝脏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预后的研究
目的:探讨急诊肝脏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预后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月间我院完成的22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急诊肝脏移植的临床资料、并发症及生存率。结果:22例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中乙型肝炎后引起...
王营曲明杜英东尹惠生史彦芬刘延军张成钧
关键词:肝脏移植急性肝功能衰竭预后因素
文献传递
β-catenin/Akt信号通路在亚硒酸钠诱导的胃癌细胞凋亡中的机制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β-catenin/Akt信号通路在亚硒酸钠诱导的胃癌细胞凋亡中的机制研究。方法培养胃癌细胞株SGC-7901,0、5、10、20μmol/L亚硒酸钠处理细胞,24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的凋亡率变化;10μmol/L的亚硒酸钠处理细胞,24 h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10μmol/L的亚硒酸钠处理细胞,0、6、12、24 h后Western blot检测β-catenin、cyclin D1和survivin的蛋白表达量及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的活性。结果 5、10、20μmol/L亚硒酸钠处理细胞的凋亡率显著高于0μmol/L(P<0.01)。10μmol/L的亚硒酸钠作用于胃癌细胞24 h后,与对照组比较,G0/G1期细胞显著减少,S期及G2/M期细胞显著增加(P<0.05),G2/M期细胞增加(P<0.05);10μmol/L的亚硒酸钠作用于胃癌细胞后,β-catenin、cyclin D1和survivin在6、12和24 h的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0h(P<0.01),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蛋白的表达量逐渐减少;10μmol/L的亚硒酸钠作用于胃癌细胞后,p-Akt在6、12和24 h的含量显著低于0 h(P<0.01),而Akt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亚硒酸钠能诱导胃癌细胞的凋亡,阻滞细胞于S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β-catenin/Akt信号通路有关。
王海波刘延军陈树伟武文龙李凤臣
关键词:亚硒酸钠胃癌凋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